Wiley开放科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leyOR

博文

年度论文奖作者访谈系列(中):从分子细胞到环境与农业

已有 3306 次阅读 2024-2-7 15:1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Hindawi_Biological_Sciences_Article_of_the_Year_0.jpg

Hindawi最新的“年度论文奖”包含多项出乎意料的研究。我们在此向四位生物学领域获奖作者表示祝贺,他们的研究主题包括:在具有挑战性的气候条件下,通过褪黑激素治疗缓解植物衰退;孕酮受体免疫组化在 16,000 多例肿瘤中的诊断效用;以及细菌分类学的演变(以根瘤菌为例)。此外,作者Shamil I. Neamah博士、Florian Viehweger博士、Luisa Caroline Ferraz Helene博士和Mariangela Hungria博士分享了各自的工作心得,强调了挑战、机遇、对环境可持续性和临床诊断的潜在影响,以及他们对生物学的下一步发展的看法。https://www.hindawi.com/post/article-year-2022/

孕酮受体免疫组化的诊断及预后影响:对16,000多例肿瘤的评估研究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Impact of Progesterone Receptor Immunohistochemistry: A Study Evaluating More Than 16,000 Tumors

作者:Florian Viehweger等人

查看全文: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acp/2022/6412148/ 

主编将这篇发表在Analytical Cellular Pathology期刊上的研究选为“年度论文奖”获奖论文,理由是这篇论文的数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孕酮受体(PR)的诊断效用,并为未来的诊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高度的临床相关性和潜在影响力。

这篇论文探索了什么?

这项研究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18,176份样本(147种肿瘤类型)的孕酮受体(PR)表达。研究发现包括:

认定不同肿瘤类型的孕酮受体(PR)表达水平不同,其中,乳腺肿瘤的阳性率为57.4%,其他妇科肿瘤的阳性率为28.6%,非妇科和非乳腺肿瘤的阳性率为1.8%。

之前关于孕酮受体分布的假设受到质疑,特别是在主动脉壁、胰岛细胞、肾脏、十二指肠、肾上腺、膀胱基质细胞和唾液腺等组织中。

强调了孕酮受体免疫染色技术的诊断潜力,尤其是在鉴别源于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方面。

关于作者

Dr._Florian_Viehweger.jpg

Florian Viehweger是德国汉堡Hamburg-Eppendorf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学研究所的医学博士。他发表过30多篇论文,其技能和专长包括外科病理学、免疫组化、组织病理学、解剖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癌症诊断、组织化学和细胞学。

Q&A

我们向Florian Viehweger博士询问了有关这篇论文的几个问题。

Q:在撰写这篇论文时,什么让您感到最有趣、最具挑战性或者最振奋人心?

A:有机会阐明一种常用标记物对数量空前的临床病例的诊断效用。

Q:在您看来,您所在领域的下一个重大机遇或挑战是什么?

A:病理学家常用的抗体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染色特性不够明朗,这就带来了挑战。基于大规模组织资源表征抗体特性对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大有裨益。

基因组时代的细菌分类学新见解与一项根瘤菌案例研究

New Insights into the Taxonomy of Bacteria in the Genomic Era and a Case Study with Rhizobia

作者:Luisa Caroline Ferraz Helene、Milena Serenato Klepa和Mariangela Hungria

查看全文: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ijmicro/2022/4623713/ 

主编将这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cro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选为“年度论文奖”获奖论文,理由是其简要阐明了根瘤菌物种分类和鉴定方面的技术进展。

这篇论文探索了什么?

这篇论文以细菌为重点、以根瘤菌分类学的历史为例,描述了原核生物分类学在基因组时代之前的演变。综述报告了用于分类和鉴别细菌物种的技术进步和方法,并指出了准确描述新类群所需的实际规则。主要发现包括:

在原核生物及根瘤菌分类学和系统发育方面均已取得良好发展。然而,基因组时代可能会带来重大变革。

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正在逐步掌握强大的分类方法,允许研究人员从事意义重大的分析调查。

需要开展更多研究,将分类学与固氮根瘤菌的生物技术特性相关联,以促进其对农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贡献。

关于作者

Louisa_caroline_0.jpg

Luisa Caroline Ferraz Helene博士是巴西国立科学技术研究院 - 农业研究院大豆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拥有生物技术博士学位和微生物学硕士学位。她的研究项目重点是植物促生微生物,旨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责任。她的关注领域是原核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以及植物促生细菌,后者侧重于生物固氮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相互作用。

mariangela_g_0.jpg

Mariangela Hungria博士是巴西农业研究所(EMBRAPA)的农艺工程师。她是600多篇论文的作者,引用次数超过100,000次。她目前正在协调并参与重氮细菌生物多样性、培养物收集、土壤质量生物指标鉴定、接种应用技术、接种剂生产、菌株选择等项目。

Q&A

我们向Caroline Ferraz Helene和Mariangela Hungria询问了有关这篇论文的几个问题。

Q:在撰写这篇论文时,什么让您感到最有趣、最具挑战性或者最振奋人心?

Luisa:能构建一个将分子生物学工具的演变与根瘤菌分类学的演变相关联的时间轴真的很有趣。

Mariangela:分类学过去只是基础科学的一部分。但如今,它也是包括工业应用在内的应用研究的关键。因此,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所有微生物学家都必须了解分类学。综述的挑战性在于,使用一种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所有微生物学家都能理解的语言。

Q:在您看来,您所在领域的下一个重大机遇或挑战是什么?

Louisa:整理并规范不断存入全球各种数据库的所有序列信息。

Mariangela:在农业领域以生物输入替代化学品正在日益繁荣。这为微生物学家和微生物学应用领域的农业科学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

干旱条件下中亚天仙子愈伤组织培养物对外源褪黑素的生化性状和次生代谢物的积极反应

Positive Response of Hyoscyamus pusillus Callus Cultures to Exogenous Melatonin on Biochemical Trait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作者:Shamil I. Neamah和Nisreen A. Jdayea 

查看全文: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ija/2022/7447024/ 

主编将这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onomy期刊上的研究选为“年度论文奖”获奖论文,理由是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科学窗口,能让人们了解评估耐旱性的技术方法以及如何以环保方式解决耐旱性。

这篇论文探索了什么?

这项新研究调查了在聚乙二醇诱导的正常及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褪黑激素浓度对中亚天仙子愈伤组织培养物的影响。研究发现包括:

干旱胁迫对多种性状都有负面影响。

褪黑素处理可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对聚乙二醇的耐受性,并有益于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物量和生理性状。

通过在体外生产次生化合物,有可能缓解野生环境下植物的衰退,并为提高此植物物种的耐旱性提供启示。

关于作者

Shamil Neamah博士是伊拉克安巴尔大学的助理教授。他拥有植物组织培养博士学位,是防治荒漠化沙漠研究中心(the Combat Desertification Center of Desert Studies)的系主任,也是《伊拉克沙漠研究杂志》(Iraqi Journal of Desert Studies)的主编。他的专业领域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干旱胁迫、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和胁迫生理学。

Q&A

我们向Shamil I. Neamah博士询问了有关这篇论文的几个问题。

Q:在撰写这篇论文时,什么让您感到最有趣、最具挑战性或者最兴奋?

A:激发植物细胞防御系统对抗外部胁迫条件的可能性。

Q:在您看来,您所在领域的下一个重大机遇或挑战是什么?

A:愈伤组织培养物的微繁殖和对分子水平变化的研究。

查看更多精选生物学论文:https://www.hindawi.com/article-year-award-2022/biological-science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1312-1420949.html

上一篇:走近健康科学获奖研究:年度论文奖作者访谈系列(上)
下一篇:回顾2023 展望2024丨Hindawi合作期刊年终盘点
收藏 IP: 42.92.2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