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ryx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rryxia

博文

基础科研队伍建设的三种模式 精选

已有 7513 次阅读 2019-11-5 05:0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基础科研队伍建设的三种模式

2019年11月4日


在一个国家资金固定(或有限)的情况下,我可以想到的基础科研队伍的建设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也是我认为最好的模式是,队伍数量尽量少一些,但是队伍入职都是严格把关,是高手招高手,即少而精。人员入职后,经济上有较高的待遇,让科研人员没有生活上的压力。同时在科研方面,给予他们相当的自由度,不加以任何硬性指标的要求。给予他们tenure制,釆用小同行评议方式,数年以后过不了评估,就离职。关于这些,让大家在入职时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把他们招进队伍时,就应该觉得他们有能过tenure的评估的能力(关于tenure评估的标准可以参见以前的文章)。


第二种模式是这样的。如果招新的基础科研人员的人员不是基础科研高手时,科研队伍还是保持少的数量,但是,在招人时,可以比较随机地选取一些国际国内的正规高校(对发表论文没有任何数量、等级要求和奖励的学校)毕业的、有几篇正规期刊或者会议论文的博士。招人时,观看他们的性格,观察他们对科研热爱的程度,尽量招正面的、积极的人员。宗旨是限定招人的数量,入职后给他们有较好的待遇,让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压力。其它的也和第一种模式一样,让他们自由发展,数年后评tenure,如过不了就离职。也许国家对大学教师本科毕业学校的一些不明文的规定,正有一点这方面的考虑吧,只是任何一刀切的政令都会产生一些不小的负面结果,且容易漏掉少数真正的偏科奇才。


第三种模式是以数量来拼质量,即以低的待遇尽量多招新的科研人员(现在尽管有些高校和专业不是这样了,但是新的高校不断涌现,差的高校和差的专业永远巨多),以多制胜。把众多人招来入职后,再以各种奖励方式、各种评估方式、各种帽子,来刺激他们,让他们互相竞争、互相排除,最后拿到各种帽子的人员才能好的生存下来、才能拿到tenure,否则在待遇上就有巨大的差距。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短期内对国家的就业有一定贡献及对地方政府的地方经济有益。


上面的三种基础科研队伍建设的模式,我个人认为,对基础科研来说,第一种最优,第三种最差。如果做不到第一种的话,宁愿选第二种,因为如果是第二种模式,尽管出真正好的人才的比例不如第一种高,但它总会出现一些高质量的科研人员。为啥第三种最差呢?尽管现在基础科研也是一个行业,但是它与别的行业不一样,这是因为对科研工作非常客观的评估是非常难做到的,而在短期内就更难了。并且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科研组织和机构都是非营利的或者和自愿的义务劳动式的。所以在这个行业里,是非常容易投机取巧、非常容易钻营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做到拼杀出来的人员会是好的科研人员了。更糟的是,由于同行之间的巨大竞争关系,自己在经济和科研上的巨大压力,入职后的科研人员会很难安心下来扎扎实实做科研。可以这样说,第三种模式是一个死循环。


所以,基础科研恰恰不是以人多取胜,世界科研的大厦往往都只是被极少数人建立的。有了一定规模的基础科研人员队伍后,对他们最重要的是有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坚持,有好的科研能力和素质,和有自由的科研空间。有了这三条后,一个国家无需担心来日不出真正好的有用的原创成果,更无需大领导为科研人员发号召了。


中国有这么多大学生,需要大量的大学教师,如果基础科研队伍小了,那这么多大学教师怎么办呢?关于此,我以前写过文章,就是让大多数大学教师变成教学型大学的教师,不让他们有科研任务,完全让他们以教学挣生活(请参见我以前在《科学网》的文章“我对基础科研投入的一点浅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5313-1204845.html

上一篇:以多制胜
下一篇:孤雁儿
收藏 IP: 112.96.25.*| 热度|

5 马德义 王卫 崔树勋 杨正瓴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