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地质部在湖北成立石油地质队,开始在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石油地质普查及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61年10月,石油部成立江汉石油勘探处。1965年9月,在潜江凹陷钟市构造钻探的湖北省第一口自喷油井钟1井获得日产6.7吨的工业流油。1971年江汉油田成立了第一支女子石油地震队,这在当时是石油部的第一支女子石油地震队。71岁的汪永菊同志回忆了她在女子地震勘探队的芳华岁月。
汪永菊回忆:17岁的年华,是青春美好的。就像电影芳华歌词中唱的“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1966年下半年,17岁的我,从宜都中学初中毕业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读宜昌高中;再一种选择是,上江汉石油学校。当时听老师在课堂上讲,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越南,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了备战备荒、在三线找油找气的指示。那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是满满的爱国情,头脑里有一种很鲜明、很强烈的意识,就是:一个有志青年,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上江汉石油学校。就这样,我走进了石油工人行列,当上了一名光荣的石油地震队队员。
汪永菊说:石油地震队员是干什么的呢?石油地震队员就是探明地质情况,为国家寻找含油含气的地质构造。地震队的工作“苦、累、脏”,一年四季在野外,人抬肩扛忙施工,天天穿着脏工衣。1971年油田成立了第一支女子地震队,这在当时是石油部的第一个女子地震队。我干地震队员6年后,被调入了这个女子地震队。两年后组织上任命我担任女子地震队队长。从此我带领全队119名、平均年龄21岁的女子地震队,把我们青春的汗水洒在野外地震战场上,把我们美好的芳华留在泥泞的稻田和沼泽地,让我们的青春之花在石油地震事业中鲜艳绽放。
汪永菊说:“男同志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巾帼不让须眉”“勇敢冲在施工最前沿”“我们女孩子要撑起地震事业半边天”,这在当时是我们女子地震队的铿锵誓言和战斗口号。
汪永菊说:在这种信念的支撑和激励下,我们队中涌现出许多艰苦拼搏、为油而战,以队为家、奉献青春的感人事迹和动人场面。那是1974年临近春节的腊月29,全队队员干劲冲天地提前完成了月度施工任务,大家都以为能在除夕赶回家吃团年饭,但没想到,地震解释组向我汇报,说我们的资料中,有0.2公里的剖面曲线不太清晰,验收时可能不合格。听了这话,我当场作出决定,对同志们说:“大家想回家团年的心情我很理解,但质量问题大于天,我们不能留下问题回家团年。我们要把0.2公里的错误资料消灭掉,让我们‘红旗标杆队’的旗子高高飘扬,带着胜利的捷报回家报喜吃团年饭。”我的话音刚落,队员们便异口同声地喊到“好!”大家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返工重干的战斗中。这时候,已经是除夕的清晨了。在漫天风雪中,铁姑娘们顶着严寒,打井布线。在沼泽地里施工,三脚架陷在泥里很不稳定,队员们就一人抱一根几十斤重的三脚木,用身子扛着,用手托住,防止下陷。井一米一米地往下打,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双手被磨掉了一层皮,但我们一直坚持咬紧牙关不松手,直到把井打好。在放排列线时,大雪覆盖了线路,雪水渗进检波器卡口里,导致几十道排列线不停地短路,队员们把一个个检波器插头擦干后,放在自己的棉衣里捂干后用。
汪永菊说:就这样,我们连续不停地干了16个小时,放完最后一炮时,已经是除夕的夜里10点多钟了。面对野外一片漆黑,又冷又饿,同志们没有一句怨言,每个人脸上都显露出胜利的喜悦。我当时就想:“人呀,只要有了爱国之心、爱企之情,就会有一种精神,有一种追求,有一种担当,就能在关键时候,看重大局,看淡自我。”我深深地被队员们的工作劲头所感动。我和队干部连夜安排4辆卡车,冒雪把近百名队员分别送到武昌火车站和荆门炼厂,尽力让她们与家人在大年初一团年。
近50年来,每当汪永菊回忆起在女子地震队的那段芳华岁月,总有很多忘不了的人和事。有的队员如花似玉的年龄,轻伤不下火线,脚崴了还咬牙坚持一天背200公斤炸药,在工地上往返七八公里;有的队员对亲人的情感很深厚,但父亲生病去世时,为了不耽误队上施工,强忍悲痛带孝工作;有的队员自愿放弃调回家乡县城工作的机会,坚持扎根苦、累、脏的地震队。
汪永菊说:在女子地震队的岁月里,我和我的队员们流过汗、流过泪,也流过血。我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石油地震事业。这是我们的一段难忘经历,更是我们的一种精神自豪。因为我们的芳华,是在为油而战;我们的青春,是在为油绽放;我们激情燃烧,我们青春无悔。在后来的人生历程中,不论岗位怎样变动、职务怎样变化,我始终忘不了在女子地震队的芳华岁月。
以上文字根据中石化《江汉新闻》汪永菊同志文章改编,在此表示感谢。并祝福中国第一支女地震队员们幸福安康!
http://jhyt.cyparty.com/article/detail?id=1877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