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wenb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wenbin

博文

利用基金评审剽窃他人研究思想是偶然现象吗?

已有 7765 次阅读 2018-12-30 13: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年一度的中国基金大战开始了,在此说一件中国式无限可恨之事。

日前,某友与本人聊到同济大学某博士在某学科TOP期刊发表一重要论文,说的是该博士生巧妙地剽窃他基金申请idea。义愤填膺但又无可奈何。大致情形若下:


某友在某年申请了基金并获准,但在2年后突然发现某学科TOP期刊发表了一篇和他申请十分相关的论文,于是下载读完全文,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全文几乎和他基金思路完全一样。遂大怒。但一直不得其解,某友并不认识该博士生,但却认识并比较熟悉该博士的导师,该博士生导师是某学院副院长。立马就想到可能是该博士生导师评审了某友的申请书。有两种可能使该博士生巧妙地剽窃某友申请idea。一是博导让其博士生审稿,博士生自己觉得某友申请idea很好,又能很快实现,二是该博士生导师自己审稿时觉得某友申请idea很好,让其博士生赶快去做。但不管哪种情形,该博士导师应该是罪魁祸首。

      某友谈及此事十分痛苦和愤怒,因为他还未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更未申请专利,这意味着他的研究成果今后很难在国际TOP期刊发表。多年来的心血按中国目前评价体系,是付诸东流了。但无可奈何。一没有证据。二者该博士生巧妙地将论文改头换面。即使打官司也很难赢。于是十分痛苦。

      某友之事,在中国是一定程度的较普遍的现象。可以说这种研究即使成功了,也是可耻的成果,某种程度上是偷来的。

别人辛辛苦苦多年的研究,你半路杀一杠子,这和打劫有什么区别?

这种事件本人初步有如下几点看法:

1,据说这种现象的确有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普遍性。

这种现象的后果和恶果是扰乱学术市场,最受伤害的是真正的原创者,原创者几乎血本无归。

2。恶性循环。

这种现象必定使得很多知道这种事的人,必须 像地下工作者像防贼那样地设防。即使那样也会防不胜防。报告不敢作,作了也白作,申请也不敢申请,不写清楚又怕不中,写清楚又怕被偷去。

3,偷窃者的隐蔽性。

以目前这种中国式的官僚管理方式,偷窃者几乎毫无成本,而且有巨大利润,因为你无法找到证据。唯一的证据就是官方去查,而这是不可能 的,所以造成的局面是,偷窃者招摇过市,被偷窃者欲哭无泪!

请各位注意自家真有货的研究学者保护好自己的东西,无货的学者无须担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9189-1154370.html

上一篇:可恨而无奈的中国式学术-关于中国式学术界巧取豪夺式剽窃篇
下一篇:这种和每个学者有关的可耻行为居然无人关注!可悲!可恨!
收藏 IP: 60.186.14.*| 热度|

29 谢力 刘山亮 王又法 吕洪波 单明 蔡小宁 曹俊兴 杨正瓴 刘洪伟 罗小华 梁洪泽 马志超 钟定胜 高友鹤 张华容 吴明火 刘玉仙 武伟伟 季丹 张勇斌 叶建军 江克柱 杜学领 陈波 崔锦华 张明武 陆仲绩 liyou1983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