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pa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ispal

博文

视觉审美漫谈

已有 3878 次阅读 2020-8-10 20:58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审美

【注:本文是为认知室党支部公众号写的科普文章,由课题组吴逸凡同学和我写就】


无论是靓丽的风景,一幅惟妙惟肖的绘画,一首悦耳的乐曲,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一场震撼人心的舞台剧,都会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将体会到美感的过程称之为“审美”。美学(Aesthetic)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提出,他在哲学系下建立了“美学”,并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此,审美开始被艺术、文学、建筑和心理等多领域的学者们研究。

  按照涉及的感知觉通道不同,审美可分为视觉审美、听觉审美和触觉审美等;其中,视觉审美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审美方式,主要包括面孔和艺术等方面的审美。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视觉审美,一起来看看视觉审美的神奇之处!

 

面孔审美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评价某个人是否长得好看的经历。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你和朋友也遇到过由于对某个人的长相各执己见而争执不休的状况。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会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好看”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否人们在“什么样的人脸才好看”这件事情的观点上真的就没有一点规律性可言呢?

image.png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首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上面4×6张人脸的照片,你觉得哪些人脸的照片更好看一些呢?如果从每一列的四张人脸中分别挑选一张你认为最美丽的,最后你会选择这六列中的那六张图片呢?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24张照片中,没有任何一张照片是现实生活中某个人真实的面孔。不过不用害怕,他们也不是外星人,只不过是用PS技术合成的人脸图罢了。其实,第一排的人脸都是用4张真实人脸合成的,第二排用的是8张,第三排是16张,第四排是32张。

那么现在,大家回过头看看,自己挑出的“好看”图片中,更多的是用几张人脸合成的呢?

这些人脸图片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Langlois教授和她的团队制作的,用于合成的原始图片都是他们拍摄的德克萨斯大学的本科生面孔图片。Langlois教授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对这些合成的人脸图片的美丽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合成图片的原始图片张数越多,整体上会被评价为更美丽,也就是上图中越下排的人脸被认为越美丽。那么,大家刚刚挑选出来的美丽人脸是不是和Langlois教授的结果相近呢?

其实,当参与合成的人脸越多,合成后的人脸图也就具有越少的个性化特征,也就越接近于“平均脸”,这个结果表明大众往往会倾向于认为“平均脸”更美。[[i]]  说到这儿,很多朋友是不是想到了当自己准备发自拍到朋友圈的时候,总会先把自己的照片PS一番,使自己看起来更美呢?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很多脸部的修饰就是使得自己的面部获得更多“平均脸”的特征。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张图上的两张人脸,乍一看是同一个人,但是仔细观察的话你可能发现右边(b)图中的人的五官好像长歪了。没错,其实(a)(b)两张人脸的五官单独分别单独拎出来看的话没有差别,区别只在于(b)图的五官上稍稍挪动了位置,从而显得没有(a)图那样对称,有一种“歪脸”的感觉。大家应该都会觉得(a)比(b)要更为好看一些,其实,“对称性”也是我们感觉人脸是否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ii]]所以,很多女生在化妆时,会通过高光和阴影来修饰自己的脸型和五官,使得其视觉效果更加对称和立体。

image.png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另外,男性和女性面孔特征具有较大差异,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能够仅仅通过面孔就能识别出性别,这种能够提供个体性别信息的面部形态特征被称为“性别二态性特征”。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都有所察觉,女性和男性在人脸的审美标准上很不相同,尤其是对异性面孔的审美。那么,你是否好奇同为人类,为什么男性和女性总是有那么多差异呢?难道真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吗?我们接下来一起分别看看女性和男性的面孔审美吧!

我们先来看女性对男性面孔的审美特点。前面提到了人们会觉得对称性的脸更美,其实,对处于生殖活跃期的女性而言,相比于处于非生殖活跃期的女性,她们会对具有对称性的男性面孔有更大程度的喜爱,认为他们好看且更具有吸引力。[[iii]]此外,她们还会认为男子气概(例如,浓眉、高颧骨等)更为突出的面孔更加具有吸引力。[[iv]]

如果你是处于生殖获活跃期的一名女性,你会认为下面两张图中哪张图片更好看呢?

image.png

对称性比较(右图对称性更高)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image.png

男子气概比较(右图男子气概更强)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如果你是一名女性,你会觉得以下的一组图片中左边的人脸的更好看还是右边的人脸更好看呢?有研究发现,女性孕酮素较高时,会偏好女子气的男性面孔(左边);如果女性睾丸素较高时,则偏爱男子气的男性面孔(右边)。[[v]]

image.png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一定程度上说,男性面孔对女性的吸引力和男性面孔体现出来的雄性特征程度有关,从进化的角度看,这可能与配偶选择与生育等有联系。[[vi]]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处于生殖活跃期的女性。许多成年追星女孩经常给自己冠以“女友粉”和“妈妈粉”的称号。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女友粉”更多的明星往往比“妈妈粉”更多的明星更具雄性气质。

讲完了女性,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男性对女性面孔的审美有什么特点吧!不同于女性对男性面孔偏好的复杂特性, 男性对女性面孔的偏好则要简单得多,整体来看,男性会更偏好更具女性化特征的女性面孔。有研究表明,大眼睛、厚嘴唇、小鼻子、窄下巴、颧骨突出等面部特征是男性认为女性美的重要特点,如图所示。[[vii]]另外,皮肤光滑、肤色均匀、脸颊微微金黄色或红色的女性面孔也更受男性的喜爱。[[viii]]

image.png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从大脑活动的角度来看,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在看人脸的时候的神经活动有很大差异。首先,告诉大家,如果你是一位女性的话,你在看男性面孔的时候,无论眼前是你认为好看的男性面孔还是不好看的男性面孔,你的大脑活动可能差异并不显著(当然也可能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而如果你是一位男性,美丽和非美丽的女性面孔会给你的大脑活动带来明显的活动差异。[[ix]]另外,我们知道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多地表现出冲动的特征,女性往往更为克制和保守。在面孔欣赏中,Spreckelmeyer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在欣赏异性面孔比欣赏同性面孔时更大程度激活了大脑的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和腹内侧前额皮层等与奖惩表征相关的脑区,女性对异性面孔的审美比同性面孔更大地激发了颞顶联合区,而这个脑区与道德评价和行为相关,它的激活可能使得我们更为严谨。[[x]] 从这点上而言,男性和女性果然是很不一样的物种呢!

除平均性、对称性和性别二态化等特点外,面孔审美还有很多有趣的方面。比如,我们大家可能都有感受,如果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在人群中,你往往会很容易记住这位漂亮的人,而对其他人没有深刻的印象[[xi]],这种记忆效应会受到人们表情的影响。相比于面无表情的美丽面孔而言,微笑的美丽面孔更容易让人记住。[[xii]]所以,要想让别人记得你的话,记得要多对人微笑哦!另外,自家的娃怎么看都俊,情人眼里容易出西施,都表明面孔审美很大程度上是非常主观的一种体验,自己觉得“美”才是最重要的。

image.png

 

最后的最后,心灵美可以遮蔽所有其他“物理”美。即便我们离平均面孔很远,还不太对称,也不一定够阳刚或柔美,我们还可以微笑,还可以提升自我,升华心灵,毕竟内在美才是真的美。

 

艺术审美

image.png

图片来源网络

上面的这副绘画作品带给您怎样的感受呢?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它是美的。其实这副作品的名字叫《通往弗特伊的道路(雪景)》,是著名画家莫奈在1879年创作的,2017年以1000多万美元的价格在纽约售出。除了画家的名誉和历史价值外,画作本身的什么特点会让人们觉得它美呢?

在莫奈的这副作品中,虽然画面中的人物、房屋、道路、山坡等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将他们分辨开来而不会混淆。这是艺术审美中非常重要的“分离原则”。对于房屋而言,所有房屋形成一个房屋群,我们可以将注意力单独给予该房屋群,从而“独享”这组房屋带来的美感,这是艺术审美中的“分组原则”。而作品中所有元素组合在一起,宛然一副美丽的道路雪景图,各元素之间毫无夸张或冲突的感觉,这是艺术审美中的“整体性原则”。中国画也非常好地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例如,清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春山驴背图》中,骑驴者和荷担者都缓缓地步入深山,各种景致在周围铺陈开来,呈现出一副秀丽的山林画景。

image.png

徐悲鸿《春山驴背图》(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副画。画面中的树木处在背光面,造成了其自身较深的颜色;其次,地面的树影同样是深色。这些深色与雪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画面富有层次感和重量感。这就是绘画创作时恰当地运用了“对比原则”而产生的效果。

image.png

图片来源网络

    下面这张漫画,突出了葛大爷骨瘦嶙峋等特征,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物特点,似乎比只是看葛优的一张照片,而对其有更深刻的感觉。这是因为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能够增强你的大脑在认识这个夸张特征时的活动,从而你的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艺术审美的“峰值原则”。

image.png

图片来源网络

下面这副室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左右对称。“对称性原则”是艺术美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建筑艺术而言尤为重要。

image.png

图片来源网络

一张模棱两可或是意义隐晦的绘画作品也许比一张直白的绘画作品更加吸引人。例如,你无法看清下面左图中人物的面部,你或许就会对其年龄、相貌和神情等进行揣测。这些美术作品中包含的隐藏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使视觉系统有一种“挣扎”着理解画面的感受,而不是一眼明了,很快将注意转移到其他地方。这也是艺术审美中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将其称为感知上的“问题解决”原则。

image.png

图片来源网络

“视觉隐喻”可能是艺术审美中最神秘的部分。它是指在不同的物体上发现隐含的相似性。例如,下面这张画作中,虽然小女孩、植物、动物,远山和夕阳是不同的事物,但我们似乎能够从小女孩的神情、植物的形态、青蛙和蜜蜂的动作与远山的飘渺中都感受到一个相同点——宁静。一旦“宁静”的共同特征被我们捕捉到,我们就发现了画作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似性。由此,我们就体会到了一副乡村宁静的傍晚的和谐场景。而每一次隐喻的相似性被识别出来,相应的信号就会被发送到大脑的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和情绪有关),我们就会体验到愉悦和美感。

image.png

图片来源网络

以上提到的关于艺术审美的八种原则是著名学者Ramachandran和Hirstein提出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以及人们感知艺术美的方式的特点进行了解释。[[xiii]]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美丽的场景和事物令人平静而愉悦,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i]] Langlois, J. H., & Roggman, L. A. (1990). Attractive faces are only averag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115-121.

[[ii]] Little, A.C., Jones, B.C., & DeBruine, L.M. (2011). Facial attractiveness: evolutionary based research.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6, 1638 - 1659.

[[iii]] Little, A. C., Jones, B. C., Burt, D. M., & Perrett, D. I. (2007). Preferences for symmetry in faces change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Biological psychology, 76(3), 209-216.

[[iv]] Little, A. C., Saxton, T. K., Roberts, S. C., Jones, B. C., DeBruine, L. M., Vukovic, J., ... & Chenore, T. (2010). Women's preferences for masculinity in male faces are highest during reproductive age range and lower around puberty and post-menopaus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5(6), 912-920.

[[v]] Penton-Voak, I. S., Perrett, D. I., Castles, D. L., Kobayashi, T., Burt, D. M., Murray, L. K., & Minamisawa, R. (1999). Menstrual cycle alters face preference. Nature, 399(6738), 741-742.

[[vi]] 徐华伟, 牛盾, & 李倩. (2016). 面孔吸引力和配偶价值: 进化心理学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24(7), 1130-1138.

[[vii]] Cunningham, M. R., Roberts, A. R., Barbee, A. P., Druen, P. B., & Wu, C. H. (1995). " Their ideas of beauty are, on the whole, the same as ours": Consistency and variability in the cross-cultural perception of fema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2), 261.

[[viii]] Fink, B., Grammer, K., & Matts, P. J. (2006). Visible skin color distribution plays a role in the perception of age, attractiveness, and health in female face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7(6), 433-442.

[[ix]] van Hooff, J. C., Crawford, H., & Van Vugt, M. (2011). The wandering mind of men: ERP evidence for gender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 bias towards attractive opposite sex face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6(4), 477-485.

[[x]] Spreckelmeyer, K. N., Rademacher, L., Paulus, F. M., & Gründe, G. (2013). Neural  activation  during  anticipation  of  opposite-sex  and  same-sex  faces  in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 NeuroImage, 66 , 223-231.

[[xi]] Tsukiura, T., & Cabeza, R. (2008). Orbitofrontal and hippocampal contributions to memory for face–name associations: The rewarding power of a smile. Neuropsychologia, 46(9), 2310-2319.

[[xii]] O’Doherty, J., Winston, J., Critchley, H., Perrett, D., Burt, D. M., & Dolan, R. J. (2003). Beauty in a smile: the role of 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facial attractiveness. Neuropsychologia, 41(2), 147-155.

[[xiii]] Ramachandran, V. S., & Hirstein, W. (1999). The science of art: A neurological theor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6(6-7), 15-5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0302-1245810.html

上一篇:[转载]找寻知觉学习中的一般性学习能力
收藏 IP: 216.128.128.*| 热度|

3 郑永军 文艳群 陈志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