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谢晓专
2006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求职之际,我投简历颇为勤奋。当同学还在睡梦中,我开始做简历了;当同学起床时,我在奔赴面试的路上;当同学为就业发愁时,我在为选择苦恼。天道酬勤,我拿到了多个offer,有政府机关、研究机构、高校、企业,但我却对教职情有独钟。那时,脑海中有一张关于大学教职的理想图景:以教学科研为业,一杯清茶,一本书,一台电脑,可以尽情在书籍和思想的世界游荡。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生活图景啊!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高校。
理想从来都很丰满,但现实通常又很骨感,想象中的高校教职与现实有着很大差距。入职后,教学评估、辅导员工作、政治任务、各类会议、备课压力、科研任务,还有接踵而来的杂事和生活压力,让阅读、思考与研究成为一种奢侈,没有好好看些书,更没有好好做点研究,大多时间都在琐碎的事务中度过。这种情况,可能与我们这种新专业的建设有关:入职时,公安情报学专业创办不久,没有成型的专业教材,没有系统的专业著作,就连篇像样的学术论文都难寻到,每节课若不花几天时间备课,几乎难以保质保量讲授2个课时的内容。新院系、新专业,如创业,任务艰巨,琐事成堆,专业建设规划、培养方案论证、寒假暑期调研、筹备学术会议、撰写规划教材,一切从零开始,经常早出晚归,最忙的时候连周末朋友请客吃饭都不敢出门,生怕第2天上课没有内容可讲。
很长一段时间,我处于一种迷失的状态,想过辞职,想过下海,想过跳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反思,在个人博客中这样写道:“入职多年,奔波忙碌,一无所成。杂事成堆,琐事烦人,制度、体制、环境,固然是因由,但心不静,气不平,脚不实,专注不够,效率不高,却是主因。常言道,‘自信且平和,则无往而不胜’。是故怨天尤人,不如自省。世人多庸,因由不一而足。或受限于天分,或不够勤奋。天才少见,多为常人。故天分可撇置不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至理。仅勤不够,左顾右盼,好高骛远,不能持之以恒,毁于不专。人生苦短,白驹过隙,能做的事情甚少,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正道,一旦为之,则专注于此,持之以恒,做到极致,成就自当斐然。”
因此,我选择了留守。时间就像海绵,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入职近7年的时间里,为教学评估服务1年,担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2年,参加公安机关业务锻炼1年,授课8门,撰写书稿3部,作为副主编或共同主编参编教材多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现正创办一份内部刊物《公安情报理论与实战》,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其打造成本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这个过程,心情的调适、内心的自省、经常性的自我心理暗示,尤为重要。我开始学会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感知快乐,从平凡的点点滴滴中品味幸福,开始实实在在地触摸到生活的脉搏。在博客中我这样写道:“社会是块磨刀石,它会逐渐将你的棱角甚至梦想都给磨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人有别样的收获:它会让你学会相信别人,学会保护自己;学会竞争,学会协同;学会严格,学会宽容;学会坚持,学会妥协;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默默恪守,学会分享心灵;学会在挫折中守护理想,学会在超越中留住平凡。”慢慢的,成果有了;慢慢的,教材有了;慢慢的,讲课熟练了;慢慢的,学生喜欢上了课堂……
怀着希望,揣着梦想,尽管内心不再波涛汹涌,不再澎湃,但平静的内心,更加地坚定。于是喜欢和学生分享这么一句话:忠于年轻的梦想,激情澎湃、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终有一天,当你回头看曲折人生路时,你会收获满怀。也时常会借彭明辉教授的文字来自省:“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无法剥夺的),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没什么好贪求,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了!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么,然后安安稳稳,诚诚恳恳地去累积就是了。”
大学教职是清苦的,学术研究是孤独的、过程是漫长的。因此,若想选择学术为业,兴趣爱好与恒久激情都非常重要,否则,要么非常痛苦,要么碌碌无为。当然,选择教职,以学术为业,也有其独特的魅力。深陷纷繁社会的大学青年教师,虽有阶段性的繁忙,但总归有一天能够将兴趣融于生活,融于工作。闻闻书香,品品茶香,与智者对话,与历史交流,与青年学子教学相长;利用寒暑假,到处走一走,看看山水,做做田野调查,了解人类社会百态;读读书,写写文章,看看小说,想想感悟,这种生活是何等惬意。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世界,将会是充实的,幸福的,快乐的,安宁的。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福利”,教师行业长久以来吸引了无数的才俊与仁人志士投身其中,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言:“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责任编辑 陈广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