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士生的成功之道(10)

已有 2440 次阅读 2013-5-12 20:51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冯长根

——哈佛大学为什么要立个谎言塑像

     这个故事我是听杨福家院士讲的。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哈佛塑像,上刻‘1938年哈佛创建了哈佛大学’。其实这个塑像有三个明显的错误:第一,哈佛根本不是哈佛大学的创建者;第二,这个塑像根本不是哈佛,因为哈佛本人的像早就找不到了,所以是随便找一个人画的;第三,哈佛大学并非创建于1938年,而是1936年。那么,哈佛大学为什么要立这个谎言塑像呢?因为怀疑精神是哈佛人一向秉持的原则。这座‘谎言的塑像’提醒哈佛人,不要轻信传说中的权威、偶像,要努力追求自己坚信的真理。哈佛人通过这三个谎言,把真理牢牢记住。”(《上海科坛》杂志2012年第一期)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哈佛谎言塑像,因为它出现在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就成了学校宏扬求真精神的生动形象。

     好吧,既然这样,今天就来谈谈谎言之于我们,特别是那些小谎言。

     其实,我们对于小谎言并不陌生。在孩童时代,五岁的姐姐不小心碰倒了三岁的弟弟,然后又把弟弟扶起来,她会跟妈妈说,弟弟摔倒了,我把他扶起来了。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小谎言,原因很简单,因为妈妈夸奖了姐姐。或者说,姐姐知道扶起弟弟会得到妈妈的夸奖。在偶尔的情况下,淘气的小学生会制造“肚子疼”这样的小谎言,让妈妈答应他可以留在家里不上学。

     再长大一点,我们爱上了小人书,我们有时会借来邻居孩子的小人书看,拿回家看完了也没有还给人家,嘴上编个小谎言,说是“还没看完”,其实是舍不得小人书离开自己。

     我在工厂当学徒工那会儿,有一位朋友好从我这儿借一块钱两块钱这样的小钱,我也不知道他借去干了什么,但他总是说,我这会儿没钱,一有钱就还给你。其实,很长很长时间过去了,他也没有还给我。最后,我对他说,这些钱你别还我了。

     那时候在工厂里,看到的小谎言,多是到医务室开个病假条,然后利用病假干点自己的活,或者在家休息什么的。你其实并没有像真病人那样需要休息。

     后来上了大学,不爱做作业的同学会把别的同学,主要是成绩好一些的同学的作业本拿走,把人家的作业抄一遍交上去了。这位同学也不会有“罪恶感”,因为老师鼓励同学们做练习时对于难题可以讨论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这两者其实不存在清楚的边界。

     我在英国利兹大学留学早期,从学校回到住地要经过一个花园,有一次碰上一位十六七岁的女孩,跟我说,她回家的车费丢了,能不能帮助她,我就把身上的一些硬币给了她。但过了几天又碰上了她。后来别的同学告诉我,她没丢钱,她只是缺少去酒吧消费的钱。丢钱是她编出来的小谎言。

     谎言无论大小,都应该受到谴责和阻止。但下面这个谴责故事引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8岁的吉米拿着老师写的字条回了家,字条上写着:“吉米从同桌那儿偷了支铅笔。”恼怒的爸爸因此训斥了吉米很长时间,并决定将儿子禁闭两周。“吉米,如果你需要铅笔的话,为什么不说呢?你也知道我能从办公室带回好几打呢!”他愤愤地说。

     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偷了同学铅笔的孩子理应受到处罚,但又会毫不犹豫地想要从工作单位带回许多支铅笔?(《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20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产生这样的理论认识: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是诚实可敬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从欺骗中获益,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益。而只要欺骗的程度较小,人就会不自觉地让两者共生。

     问题在于,“程度较小”是多小?

     比如说,你认为一位给得感冒的病人看病的医生隐瞒了病人实际上是得了禽流感合适吗?你可能会感到愤怒。但如果一位医生向患晚期癌症的病人同样隐瞒了实况,情况又如何呢?又比如,你认为用公费支付你和朋友的某顿晚餐合适吗?你可能觉得不合适,但如果这顿晚餐是你在出差途中吃的,或者你希望其中一个就餐同伴能在近期成为你的客户,情况又如何呢?

     看起来,所有人都在不断努力地寻找一条边界线,一条既可以通过谎言(欺骗)获利,又不会危及自己形象的边界线。这条线起着这样的作用:只要没有超过这条线,人们就不至于有“罪恶感”。

     这是多么矛盾的心理状态。难道真的有这条线吗?

     我们在科技界看到的一些情况,弄虚作假、抄袭欺骗,都与小谎言有关。人们那样做,都认为自己没有超越那条线。现在你可能意识到,为什么那些被揭发出来又不服气的人往往说,大家都在这么做,为什么只抓我?的确,相较于赤裸裸的大骗局,这个社会充斥着不易察觉的小谎言,而且令人欲罢不能。

     现在有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估之一,是请学生给讲课老师打分。这种做法仿佛是小谎言的“春天”,老师为了得到学生的高分,把学生本应该判为低分的成绩慷慨地给以高分,即使如此,学生仍然会把对学生又负责又严格的教师给以低分。如果这种做法普及,“严师”将在我们的学校中消失,而且我们不可能培养出追求真理的学生。

     学校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我指导的学生中不免也有——为了回家,或是为了要求缓考、延期交论文,学生会编造各种理由,爸爸妈妈病了,爸爸妈妈病危,包括爷爷奶奶或姥姥离世。对于大学生,美国有细心的研究员通过收集数据发现,奶奶在期中考试前去世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奶奶在期末考试前去世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9倍。

     我记得,我小时候给我妈妈去工厂送过她的病假条,但那是我妈妈的确病了。

     我们有必要告别小谎言,让过去的那些小谎言像哈佛的谎言塑像一样,提醒我们实事求是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应有品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689264.html

上一篇:2013-11期读者之声
下一篇:科学普及中的跨界
收藏 IP: 123.122.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