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下一个诺贝尔奖,我们准备好了吗?

已有 2727 次阅读 2013-5-12 16:07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姜 海

     2012年,有一件事会让所有的中国人怦然心动,一位叫做莫言的中国作家在不经意间获得了国人翘首以待的诺贝尔奖,以至于2012年的岁末,莫言成为中国最吸引眼球的公众人物。人们有理由认为,2013年的莫言热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莫言获奖,名利双收,无可非议,这也符合诺贝尔老人当初设置此类奖项的初衷。1895年,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诺贝尔,留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奖励那些在化学、物理、医学、文学、经济学以及和平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们。

     诺贝尔奖诞生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的作家多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比如鲁迅,比如老舍,比如沈从文等等;在国外科学家屡屡捧得大奖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也开始向诺贝尔奖发起了挑战,也曾经有过与诺贝尔擦肩而过: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2011年,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屠呦呦实现了中国人与诺贝尔奖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但最终在登上年度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后没能续写辉煌,无缘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憾事。

     中国人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似乎只是一个看客,以至于时间久了,就渐渐把压抑已久的诺贝尔奖情结演化成全民饥渴症和焦虑症。突然一夜之间,诺贝尔奖姗姗来迟并真正降临中国的时候,国人突然变得兴奋过度了。先是莫言的家乡马不停蹄修建莫言纪念馆,据说还要投资种植大片的红高粱,来给那些慕名而来的粉丝们开眼界;再有好多商家纷纷打起了莫言的主意,让莫言代言他们的产品似乎成了当下最值得投资的一种营销策略。一言以蔽之,消费莫言,消费诺贝尔奖成为诺贝尔奖降临中国后的一种文化,一种现象。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或被定义为“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广义的科学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等。文学可以说是科学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和意义上说,抛开虚荣心,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与诺贝尔科学奖相提并论。科学本来是不负载任何价值的,这就是科学本身的非功利性,这种非功利性也是文学创作、科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基本规律。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指出:“科学的力量在于改造世界,它具体体现在两方面:改造人所处的物质世界和改造人类精神世界。”让人惋惜的是,诺贝尔奖降临中国,我们感受的不是科学的力量,而是彻头彻尾的商业精神。而一旦给诺贝尔奖披上浓厚的商品的外衣,科学的崇高、神圣可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莫言获奖后国人的表现,其实是对诺贝尔奖顶礼膜拜之后的一种异化和亵渎。

     与科学紧密相随、如影随形的就是科学精神。竺可桢将科学精神归结为: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以理智为归;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致志,实事求是。周光召院士把科学精神概括为:客观、求实的精神;不断求知的精神;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继承的精神;团队精神等。爱因斯坦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认为,对权力和金钱的贪欲,是科学真理的大敌。“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段迄今依然具有普世意义的名言,表达了爱因斯坦对科学精神的理解。皮埃尔·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居里夫人为科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敬仰,居里夫人用生命完成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科学精神在她女儿身上得到传承:1934年她的长女依莱娜和女婿约里奥发现了人工放射现象,并于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在众多的对科学精神的诠释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执着的探索精神。莫言正是在文学领域不断的探索,才练出了与众不同的"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叙事技巧。诺贝尔奖让人们记住了那些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和他们在追求科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对于当下的中国和中国人而言,最核心的就是创新精神。20世纪80年代,赵鑫珊的“我们能否贡献一个爱因斯坦”一文曾经激起了中国科学界的诸多争论和探索;21世纪,相同的命题已经演变成钱学森之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已成为我们必须去直面的科学问题,而问题的实质是对“创新”的提问,这其中包括创新机制、创新人才等等。 作为拥有对世界贡献过四大发明的泱泱大国,有了创新的视角和理念,才能在现代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让创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澎湃不竭的动力。 

     莫言获奖至少告诉我们,这世界还有更高价值的东西可以去追求,比如科学,比如文学等等。在全球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在中国已经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语境下,中国人有责任也应该有资本去追求更多的诺贝尔奖。遵循诺贝尔奖赋予的那种公平、正义、诚实、勇敢的精神,去不断的探索研究,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进行更多的创新。

     诺贝尔奖降临中国,诺贝尔奖后面隐喻的科学精神更应该同步降临中国。我们真正希望并且期待的是,诺贝尔奖降临中国,不仅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回归。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真正意义也许更应该超过获奖本身。

     倘若有一天,下一个诺贝尔奖再次降临中国,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中国人,你真正做好迎接大奖的准备了吗?

(责任编辑   王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689180.html

上一篇:碳排放问题的实质是人口过剩
下一篇:关于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收藏 IP: 123.122.118.*| 热度|

1 潘学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