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学术权威与学术信誉

已有 4657 次阅读 2011-6-21 13:33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纵横捭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共同体, 起点, 学术界, 科学发展

文/朱大明
      在学术界,“权威学者”、“权威机构”、“权威著作”、“权威期刊”历来有着令人尊崇的地位,科学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权威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共同体就是由这些普遍存在着的不同层级的权威,一级一级建成的。要成为科学界权威,主要取决于该人所拥有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所做出贡献的杰出程度,而且这些要被科学界所公认。科学权威无论以何种形式和面貌出现,其所以成为权威,最初起点是对知识的贡献;声名显赫的科学权威正是因其对科学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引领科学发展,从而奠定了其科学权威的基础;翻开任何一部科学史都会看到,科学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权威联系在一起的——由科学权威的名字命名的定律、原理、现象、常数、公式等等俯拾皆是[1]。尽管我们对盲目崇拜权威以及某些权威的学阀作风持批评态度,但总体而言,真正的学术权威是令人尊敬、尊重和遵从的。毋庸讳言,学术界普遍存在着权威意识,并且从未割舍过“权威情结”。
      何谓“权威”? 按照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① 令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如权威人士,权威著作;② 在某个范围内享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可见,权威性的真正要义是“威望”和“令人信从的力量”。我们往往把权威看作“地位”或“权势”的代名词,其实“权威”更深层的内涵是信誉和威信,是令人信服、信赖和遵从的威望和力量[2];学术权威之所以令人信从、受人尊重,关键在于其在学术贡献、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规范性方面具有公认的声誉和威望。以此理解,真正的学术权威性并不是一种令人盲从、屈从或强制的威慑力量,恰恰在于其令人理性承认的公信力(可靠性、可信性),是基于自发的尊重;学术权威是学术本身的权威,而不应受行政、意识形态和一切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20世纪全世界公认的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其权威性不仅是由于他广义相对论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理论的创立,更是其令人钦佩的探索真理的科学品格。当他提出举世注目的广义相对论之后,又在不断的研究、探索过程中自觉修正其中的错误;渴求并鼓励天文学家尽一切努力获得光线在太阳附近偏折的观测数据,来验证、确证其预言,也正是在其极力促成天文学家通过日食观测获得光线在太阳附近偏折的实际数据证实其理论之后,其科学权威形象地位逐步提升。总之,真正的权威学者是令学界和社会信服并公认的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杰出创新性科学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权威论著是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并经时间及实践考验的值得信赖的经典;而权威期刊则是发表了大量创新性、导向性论文并严格执行学术规范、具有很高学术信誉的期刊;权威学术机构不仅是科研实力雄厚、学术水平高、学术地位显赫,更重要的是其发布的创新科研成果真实、可靠,令人信服。以此推论,真正的“学术权威性”不是表面的学术级别或头衔,关键是其重大科研成果或学术创见的“信誉”和“令人信从”的影响力;而只有开拓创新并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和严谨规范,才可能值得信赖,赢得声誉。也就是说,真正的权威学者、权威机构、权威著作或权威期刊,要体现其公认的“权威性”,首先都应该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求真务实的典范。
      而所谓的“学术权威”,抑或曾经做出过较大的学术贡献,一旦因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而失信于众,则将彻底丧失其权威地位以致威望扫地;如果科学界频频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则势必危及科学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形象。韩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黄禹锡,曾被誉为国际克隆领域的权威专家,但因其在培育胚胎干细胞过程中弄虚作假而在科学界声名狼藉,身败名裂;我国一些高校的校长、院长、或者院士、教授,都可谓是各学科领域学术圈子里的大小“权威”,然而,一旦牵涉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并被曝光,其“权威光环”便消失殆尽。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学术界接二连三的学术造假事件已对科学的整体形象和学术信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学术的权威性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已经大打折扣。
      科学社会学家认为,权威原则是科学评价系统的核心,科学权威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原则是以科学人为科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作为尺度来建立科学权威的标准和传统,并且通过科学权威充当各种角色(研究、教学、出版、管理、评审等)来维持科学共同体的存在,保证科学创新的确立与传播,实现科学传统的延续,维持科学共同体的自主,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3]。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进步、知识积累以及科学标准的确立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科学权威的主导来实现;虽然科学探索、创新的进程也可能会受到某些“老权威”固有观念或理论的阻碍,但真正有生命力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在付出一定的时间代价后都终究战胜了“老权威”的压制,脱颖而出。科学的权威意识并不意味着要盲目崇拜某位“权威人士”或“权威理论”;但可以试想,科学界如果丧失了基于求真务实、学术诚信要义的学术“权威性”,就等于把学术送上了末路。
参考文献
[1] 费多益. 科学价值论[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8-32.
[2] 朱大明. 科技期刊权威性的基本要素[J]. 科技导报, 2011, 291: 120.
[3] 刘珺珺. 科学社会学[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165-167.
(责任编辑   王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457673.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的途径
下一篇:2011-17读者之声
收藏 IP: 123.124.1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