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周光召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与关怀

已有 95 次阅读 2024-10-24 09:2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周光召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与关怀

冯长根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081

  冯长根,教授,英国工程技术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安全科学与技术

  2024年8月17日晚,伴着令人压抑的秋雨,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走了。这消息犹如一声惊雷,轰响在许许多多人的心头,不仅仅是在中国科学院,更是在全国科技界。

  我们不会忘记1961年5月,周光召先生已是卓有成就的理论物理学家,但为了国家需要,立刻投身到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中。为国家、为科学奉献一生的周光召,不愧为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科学家、卓越的领导者。周光召以及所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千万名参与其中的科学家们服务国家需求、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科技工作者坚持创新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984年,周光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后来又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了做好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工作,周光召在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明显牺牲。他在中国科学院领导岗位上,在当时国内艰苦的情况和条件下,做出了非凡的工作。周光召满腔热忱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特别受人敬重,是我们心中的楷模,在中国科学院留下许多感人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人才断层问题十分严峻,尤其是在科技界。当时,周光召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在中国科学院主持召开了全国首次青年科技人才大会,实施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创新联谊会,是我记忆中的美好往事之一。1991年6月,在一次青年科学家研讨会上,周光召倡议成立青年科学家创新联谊会。他说,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创新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而科技创新充满艰难,需要志同道合的青年科学家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支持,联合起来,克服困难。创新联谊会成立时有几十人,后来发展到200多人,后又改名为“青年创新联合会”。当时白春礼是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吴乐斌是秘书长。我虽然在高校而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但也很荣幸应邀加入了青年创新联合会。

  我的另一个美好记忆,是中国科学院1987年颁发给我的青年奖励研究基金。为了促进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快速地成长,1986年9月院长办公会议通过设立了青年奖励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从经费中拨专款予以支持该基金,在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引发了积极、强烈的反响。

  1996年5月,周光召当选中国科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我很有幸,作为十多位副主席之一,开始与周光召相识。2001年6月,周光召继续当选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同时产生的还有新的书记处,我当时担任了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就这样,我和周光召共事了10年。

  与周光召交往,谁都不难体会到他的渊博知识和深刻思想,他是一位待人温厚的好领导、好师长。

  在中国科协,周光召直接领导并创立了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精心指导打造了青年学术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通过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等奖项拔擢才俊,奖掖后学。周光召担任中国科协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期间,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有过多次讲话,尤其是他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的讲话,在全国科技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和支持,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有的青年,因为受到周光召的激励,决心学好科学、技术、工程,成为科技工作者,像他那样为国家作出贡献。在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主席的岗位上,周光召始终强调,全心全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协工作的生命线。在这期间,周光召特别重视青年科技队伍建设。可以说,青年科技人才是周光召密切关注和付出精力最多的群体。他常告诫年轻人,光靠年龄优势是接不好班的,必须在品德和能力两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准;年轻人要成功,必须正派和勤奋。

  有一件事至今难忘。那一年,中国科协要在深圳市科协建设一个“青年科学家基地”,周光召带领中国科协常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一起去深圳出席成立仪式。到了深圳,周光召对这项工作很满意,在交流时,他对围着他的年轻科学家们说:“我给你们题个词吧!”接着,他为大家题词: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基地。这对当时在他身边的我和大家来说实在是一件喜出望外的事情。这也体现了周光召对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工作的重视。

  周光召走了。他再也不能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祖国现代化和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了。但是,他的诸多开创性贡献和爱国情怀,杰出风范,将永远铭刻在祖国现代化的大业、科技界的史册和奋进的人们心中。

  周光召的科学人生,如同一本厚厚重重的大书,这本大书,我们将一直阅读下去。他正坐在一列驶向远方的列车上,虽然他的身影已逐渐模糊,但他的音容笑貌长久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责任编辑 王丽娜)

http://www.kjdb.org/CN/10.3981/j.issn.1000-7857.2024.08.0123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1456709.html

上一篇:基于视觉障碍人群需求分析的生活性街道无障碍环境评价——以哈尔滨历史城区为例
下一篇:两弹一星”精神的开拓者和践行者——缅怀我的恩师周光召
收藏 IP: 219.142.1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8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