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a194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ma1947

博文

气候三题

已有 4128 次阅读 2010-12-1 00:0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 联合国, 坎昆会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昨天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开幕,气候问题又成为全球舆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对未来气候演变的预测,实际是一种超长期的“天气预报”。尽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气象预报也还是困扰气象学家的难题。即使是几个月、几年的中短期天气预报,也往往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不知所措,何况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变化,没有争论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时至今日,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成因,并没有达成“共识”,据报道,去年1月19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刊》(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上的一份调查调查报告说,“在气象学家(meteorologist)中,只有64%的人认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观点;这一支持率,仅高于石油地质学家。”(财经网,《财经》记者 王以超 2009年01月20日) 

为什么在气象学家中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却在联合国形成共识?这恐怕是比气候问题本身更有趣的问题。

联合国是个什么地方?它不是学术机构,它是政治舞台,由此也可以证明气候变暖问题(更准确地说,是认为全球气候因为工业排放的原因而导致变暖,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灾难的问题),已远远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或科学研究的问题。

去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后,我写过三篇相关文章,今年联合国又开气候会议了,不妨把这几篇旧文拿出来晒晒。

 

哥本哈根猜想

作者 马德(写于2009年12月)


歌本哈根会议最近召开,“气候变化”自然又成为热门话题。

气候变化之所以成为“问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四次《评估报告》,概括起来主要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

(1)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2)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
(3)气候变暖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利;
(4)温室气体继续增加将使气候继续变暖;
(5)为了防止气候继续变暖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世界范围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上述几点,似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为此,在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为有关国家设立了强制性减排温室气体目标。

有趣的是,据报道,在今年美国1月19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刊》(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上的一份调查调查报告说,“在气象学家(meteorologist)中,只有64%的人认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观点;这一支持率,仅高于石油地质学家。”(财经网,《财经》记者 王以超 2009年01月20日) 

对未来气候演变的预测,实际是一种超长期的“天气预报”。尽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气象预报也还是困扰气象学家的难题。即使是几个月、几年的中短期天气预报,也往往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不知所措,何况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变化,没有争论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在气象学家中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却在联合国形成共识?这恐怕是比气候问题本身更有趣的问题。

联合国是个什么地方?它不是学术机构,它是政治舞台,由此也可以证明气候变暖问题(更准确地说,是认为全球气候因为工业排放的原因而导致变暖,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灾难的问题),已远远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或科学研究的问题。

当然,气候变化问题,在联合国也有争论。联合国本身就是一个用来争论的东西,没有争论,联合国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没有争论的问题,也不会成为联合国的议题。问题是,联合国所争论的跟科学家不一样,它不是去争论“会不会变暖”——这个问题,不等科学家争论明白,联合国早就认定了,“不争论”了——至于联合国争论什么,且放下不说,先来说说为什么联合国会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形成“共识”?

联合国各方所达成的“共识”是认定地球正在“变暖”,而防止变暖的关键是“限制排放”,具体地说主要是限制可能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简称“碳排放”。而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的条件下,限制排放的途径,只能是加大工业生产成本或放缓发展速度,所以限制排放,实际上必然限制发展。

好了,这就是问题的焦点。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球场上的比赛是一个道理,要想战胜对方,只有两手,一手是千方百计自己进球,一手是千方百计防止对方进球。于是,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在限制排放问题上,统一了认识,找到了一个共同点:大家一致认为限制排放很重要,不限制排放“问题很严重”,而且,在限制的对象上,也是高度“一致”——都是矛头朝外,都是要求限制别人,或要求限制别人多一些,限制自己少一些。

因此,全球变暖问题,实际是科学界给了政治界一个共同的武器,一个共同的“口实”。

联合国是争论的舞台,争论的目的是制定“游戏规则”。能不能赢,比赛固然重要,游戏规则比“比赛”本身更重要。所以,歌本哈根会议,必然是一场大戏,一场好戏!

补充一点。变暖问题是从污染问题演变而来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包括温室效益造成的气候异常等等。但是污染这个复杂的概念,为什么悄悄地就简化成“变暖”了呢?是不是因为污染可以“治理”,而“变暖”却因为必须限制因而更“好使”一些?而且,“限制”的话语空间是很大的,今天是限制“碳排放”,到必要的时候悄悄地改为限制“热排放”也不是没有可能——那时,你就是用核能、用任何“清洁”能源也逃不过“限制”一劫,因为要“解决”的问题是“变暖”,核发电不是也把“冷储存”的热能“排放”出来了吗?

以上这些,只是猜测,真心希望事实并非如此。

 

共识≠真理

作者 马德

(写于2009年11月30日)

共识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词儿,比如全球变暖的问题,据报道,这已经是全球达成的一项共识。

遗憾的是,共识不见得就是真理,共识也并不会必然地成为科学的论断。有的时候,迷信和信仰更容易成为支撑共识的基础。大家一定记得,许多年以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也曾经是许多人的“共识”呢。

其实,有的时候,共识恰恰会成为扼杀科学的屠夫。众所周知,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曾经长期受当时“地心说”的“共识”压制,被视为异端邪说,乃至布鲁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伽利略也遭受不白之冤达300多年之久!

共识,往往是以一种评判标准的形式而存在的,而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标准与创新、共识与标新立异之间的冲突,是科学发展中一个永恒的矛盾。

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或“共识”的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的共识的限制或压制。这也许是科学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悲剧。但是,没有由共识以及由此所建立的标准,科学的成果就无法推广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通过共识所建立的“标准”的评判和约束,科学的成果就无法积累,人类就无法在科学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前进,而科学的探索也有可能成为肆意妄为的蛮干,而给社会带来灾难。

我们所谈论的共识,最终总是会转化为一种约束,或者说是一种“权力”。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一文中说过:“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

其实,人们能不能形成共识,更深处的原因是利益因素。12月7日起,联合国气候会议将在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一起商讨《京都议定书》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届时的争吵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但争吵的实质是利益之争,而“科学”不过时拿来说事儿的一个理由。

 

气候问题淹没环境问题?

作者 马德 (写于2009年12月21日)

 

先看下面的数据:

搜索 气候变暖 获得约 74,200,000 条结果
搜索 环境污染 获得约 12,800,000 条结果

这是刚才——就是在我动笔写这篇短文之前(2009.12.21 15:37)用Google搜索“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得出的结果。“气候变暖”跟“环境污染”对比,前者是后者的6倍。

这些数据给我们的印象是,气候问题被关注的程度,远远超过了环境问题。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气候问题,指的是工业排放造成温室效应扩大,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非正常升温。如果这方面的变异不得到有效遏制,其结果是灾难性的。

气候变暖引起全球的关注,这是好事。但是,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气候变暖的问题。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按环境要素分,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分,有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等等。

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恶果也是多重性的,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我所担心的,有这样几点:

1、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其财力、物力、人力都是有限的。而治理污染和限制排放都需要加大“投入”,却又不见得能够提高“产出”(至少在短时期内是这样)。所以,当气候问题跟污染问题的舆论强度发生严重倾斜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治理的投入必然要顾此失彼,污染问题可能被忽略。

2、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全球化造成的产业布局的严重不平衡,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大大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如果环境污染问题被忽略,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3、舆论是一种动员,也是一种诱导。无论任何政治体制,它都会对决策层造成压力和影响。

4、任期制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政府的通行制度。在这种体制下,政治家的短期行为在所难免。这就使上述担心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5、在“减排”跟“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新能源的开发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较之风力和太阳能的利用,核能源是最现实也是最可能的选择,却也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种选择。我们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记忆犹新,这个地球还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灾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5071-389070.html

上一篇:用艾条熏蟑螂,效果极佳
下一篇:怎样用WPS制作PDF电子书
收藏 IP: .*| 热度|

2 高建国 杨学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