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Fuc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gFucwu

博文

复旦大学与耶鲁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对比

已有 457 次阅读 2025-1-7 05:5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大高校对于AI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呈现出不同的态度。美国耶鲁大学计划投入1.5亿美元并招募20名具有AI教学经验的教师,而中国复旦大学则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对AI工具的使用进行了严格限制。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两校在教育政策上的不同理念,也揭示了全球高等教育体系在面对AI技术带来的变革时的不同应对方式。

耶鲁大学的积极拥抱:投资与AI教师招募

耶鲁大学的AI教育策略明显表现出其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学校计划投资1.5亿美元,并招募20名具有AI教学经验的教师,以推动AI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耶鲁大学致力于将AI技术融入学术和教学活动中的决心,也表明其希望培养学生在未来技术驱动社会中所需的能力。

耶鲁大学的做法不仅关注AI的技术应用,还特别注重其相关的伦理、社会影响等多维度的教育。通过这些措施,耶鲁大学期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使其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理解并利用AI技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旦大学的审慎态度:严格限制AI工具使用

与耶鲁大学的积极拥抱不同,复旦大学在AI技术的应用上采取了更加审慎和严格的态度。学校对AI工具使用的限制尤为严格,特别是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明确禁止使用AI生成任何核心内容,如研究方案设计、数据分析及论文正文等。这一规定体现了学校对AI技术可能引发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担忧,并强调维护学术诚信和原创性。

复旦大学的做法无疑反映了中国高校在AI教育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学术规范方面存在较大压力。学校担心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导致学术成果失去原创性,并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两者做法的对比
  1. 教育目标与理念

    • 耶鲁大学:通过引入AI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加大投资,耶鲁大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AI,培养他们的AI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职场的需求。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则侧重于保护学术诚信,确保学生在学术创作中不依赖AI工具,以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 适应性与未来发展

    • 耶鲁大学:通过积极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耶鲁大学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学术需求,也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技术驱动社会的能力。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则显示出对AI技术带来潜在挑战的担忧,尤其是在学术诚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谨慎的态度。

  3. 学科差异

    • 耶鲁大学:耶鲁大学的AI教育策略跨学科,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科技和社会科学,帮助学生在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技术领域获得深度学术培训。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政策统一适用于所有学科,未针对不同学科的特定需求进行调整,忽略了AI在技术密集型学科中的潜在价值。

复旦大学规定过于严苛的例子

复旦大学在限制AI工具使用时,涉及了一些过于严苛的规定,具体包括:

  1. 禁止使用AI进行论文结构设计和研究内容创作:复旦大学明确禁止AI工具在论文的研究方案设计、数据分析及论文框架搭建等方面的应用,这限制了学生有效使用AI工具来提升学术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禁止使用AI生成论文正文及致谢:虽然学术论文需保持原创性,但完全禁止AI生成任何文本,可能会剥夺学生获得技术支持的机会,尤其是非母语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受益于AI润色和翻译工具。

  3. 禁止答辩委员会使用AI工具评审论文:AI工具可以辅助评审专家更高效地分析论文内容,特别是在评审大规模毕业论文时,禁用AI工具可能导致评审效率和质量的低下。

  4. 忽视学科差异:复旦大学的规定适用于所有学科,而不同学科对AI工具的需求差异较大。对于一些技术性学科,AI工具在科研中可能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而在人文学科中,AI工具的使用可能会较为有限。

结论

耶鲁大学与复旦大学在AI工具使用上的政策差异,反映了两者在教育理念和策略上的不同。耶鲁大学通过积极投资和引入AI教学人才,力求培养具备AI应用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未来社会。而复旦大学则更加注重学术诚信,采取严格限制措施,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高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态度,平衡技术创新与学术规范,推动教育的持续进步。复旦大学可能需要逐步调整其政策,结合不同学科的需求,合理引导AI工具的应用,而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限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67680.html

上一篇:节日的延续:心中的春节
下一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职业规划中的未雨绸缪
收藏 IP: 107.191.229.*| 热度|

2 王涛 陈小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