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Fuc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gFucwu

博文

十年青春献宝钢

已有 1186 次阅读 2024-3-22 07:4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1985年的7月22号,我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分配到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现在是宝武集团下属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我从西安坐火车先回到常州,在家里呆了几天。爸爸妈妈妹妹们都很高兴,毕竟大学毕业了,组织上分配了工作。那时候宝钢还没投产,第一期工程还在建设调试中。我在家休息了一周就到宝钢报到了。

  那时候的宝钢总部设在宝山月浦镇的宝山钢铁专科学校内。我从上海火车站出发,拿了被子铺盖等行李,一路坐车换车经过了一个小时到达了月浦站。到达宝钢钢专后,当时有个83级的大学生来接待我把我安顿到钢专宿舍。第二天就到宝钢人事部门报到,经过三个月进厂学习,被分配到了宝钢自动化部钢管站。1985年的9月,宝钢高炉点火炼出了第一炉铁水,预示着我国当时最先进最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正式投产,称作八五九投产。我有幸见证了宝钢的投产。

  宝钢自动化钢管站下分三个大组,分别是:硬件组,软件组,基础自动化组。当时宝钢的钢管厂引进的都是德国的技术和设备,因此钢管站的很多资深工程师都到过德国去进修培训了一年以上。我在钢管站软件组下设的管理机组,组长张师傅曾到德国培训过,因此会讲德语。当时钢管厂还没投产,机组还在调试中,因此每个机组配有一个外国专家。机组配备的是DEC公司生产的过程控制计算机。

  这种电脑属于主机终端系统,主机有超级大冰箱那么庞大,连接几个终端可以人机交互。我们管理机组的任务就是根据钢管厂的订货合同制定生产合同计划,然后管理机通过通信连接到过程机组把合同指令下达给过程机组。有好几台过程机组,分别控制钢管热轧和冷轧及精整的几条生产线。每条线一台过程控制机,因此我们软件组有二十几人,每个组配有4-5名大学生,由一位资深工程师担任组长。这几台过程机再通过通信方式和电器的过程控制系统连接,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参数,再返回给我们管理机组。整个生产过程控制和数据采集是全自动的,是当时国内最前进的无缝钢管厂,除此以外,没有第二,在那里工作让我感到很自豪。钢管厂投产后是24小时连续生产,因此,我们有时候晚上还要值班。

  88年初,我还在常州探亲过春节,就接到了软件组组长的电话,让我尽快结束休假,有个重要任务交给我。我觉得好奇怪,会有啥事呢?原来是宝钢二期工程冷轧投产中,由于中方谈判当时对先进的管理技术没有吃透,在购买计算机系统时没有购买管理计算机系统,因此冷轧在这个环节出了重大事件,没有计算机,生产部和技术质量部如何做生产计划和质量计划?

  这件事情在一年前就已经发生了,自动化部派了管理计算机室的几位工程师和生产部及质量技术部一起探讨补救方案,最后是谈崩了。 这时候自动化部只有钢管站有管理计算机,而且只有我们管理机组是做钢管的生产计划质量计划的。我们组长有糖尿病,再说钢管离不开他,几个组员也不愿意接受该任务,也许正是因为我在家休假,他们就推给了我。

  我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口就答应了。回宝钢以后,我就开始去生产部质量技术部调研。我在生产部计划科调研时,他们科长上来就问我将来科研成果算谁的?我说你们是主要用户,我只是帮你们开发,成果当然是大家一起的,而且你们是主要拥有者,因为如何做计划的知识是你们生产部的专业领域。他们科长听了连连点头说小傅我们就敲定和你合作了,以前你们自动化部派来的几拨人马,都说将来科研成果是自动化部的,所以无法继续合作。

  这个项目是由宝钢当时的二期工程总指挥宝钢工程指挥部一位副指挥直接领导,宝钢总厂一位副厂长(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经理)协助,这位副厂长带我参加各种相关会议,我很快就搞清了生产流程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要求,我负责把生产部接到的订货合同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自动生成的生产合同,并帮助技术部钢板科做质量计划。然后另外一位自动化部的工程师负责把生产合同和冷轧的过程计算机联系起来,接受生产合同并转换成生产指令。管理计算机就采用当时刚刚兴起的3+局域网,在生产部,技术部,和冷战厂各设一台微机,通过局域网连接。那时候生产部,技术部在钢专,冷轧厂则距几公里,我们就通过电话线拨号联网,因为铺设光纤成本太高,也没变必要,而且生产合同计划都是按月计划,所以时间上不那么紧急。

  确定好方案后,就等我如何把调研来的流程和数据自动化,我就选择了当时的dbase II数据库,类似现在的SQL或者Oracle的缩小版,和生产计划科技术部钢板科,冷轧厂的同事们一起合作,经过几个月编程调试,在冷轧厂正式投产前投入正式运行,产生了第一批由我们自己的局域网系统制定的生产合同,德国人想看我们笑话,敲一笔竹杠的阴谋落空了。因为那时候再买德国的管理计算机和软件系统,就不是打包价了。德国人要价非常高,具体多少是保密的。宝钢当然不干。

  这个项目为我后来在宝钢发展奠定了基础。那时候宝钢还对进厂的大学生进行文化考核,考高等数学和英语,几千名大学生中两门都及格的寥寥无几。我是那几个寥寥无几中的一个,而且外语是第二名,我是宝钢第一批被选中去定向培养的的10个全脱产的研究生之一,当时88年的时候,组织部门通知我去清华。89年组织上通知我,清华去不了了,改为上海工业大学,后来才知道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系从宝钢要了一个代培名额过去,因为自动化部只有我去读研究生,自然就把我调剂过去了。尽管换了上海工业大学,我还是挺高兴。

   我在上海工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还获得了宝钢奖学金一等奖,可能因为我是宝钢出来的吧,学校为了争取一个一等奖,就把我推了上去,结果我还真得到了。宝钢奖学金颁奖大会在宝钢召开,那时候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出席了宝钢奖学金颁奖大会。讲到宝钢奖学金,顺便提一下,因为我是宝钢的,所以宝钢奖学金委员会就邀请我作为宝钢奖学金联络人,我借机推举了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宝钢奖学金理事单位,这事办成功了。 后来母校派人来参加宝钢奖学金理事会,他带来了时任校长的口信,感谢我对母校的支持,并给我500元奖励。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也是和宝钢相关的题目,还获得了优秀论文奖。1992年春天,我获得了我人生中第一个硕士学位。拿到学位后,我就回到了宝钢自动化部。 我在自动化部后改名为信息部又呆了一年多,突然有一天,组织科通知我去办调离手续,到宝钢工程指挥部三期工程电炉连铸项目组报到。我是电炉连铸项目组的第二个成员,属于这个项目的元老。后来我还有机会随电炉连铸项目组出国考察并参加对外谈判。1994年宝钢三期工程电炉连铸项目对外谈判时,我担任信息技术系统副主谈,主谈是设计院,另外一个付主谈是信息部。我是业主代表,谈判谈了一年多,作为副主谈,信息系统项目的谈判合同上都留下了我的签字。

  这些都是我在宝钢的点滴回忆,记录了我在宝钢的成长和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26326.html

上一篇:儿子和小提琴
下一篇:企业与学术机构·:求职之旅中的面试对比
收藏 IP: 67.5.112.*| 热度|

9 王安良 张晓良 刘立 杨卫东 孙颉 周忠浩 褚海亮 王启云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