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weij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iweijia

博文

柴伟佳博士论文:规范伦理学理论的分类方法研究

已有 1700 次阅读 2023-5-8 17:52 |个人分类:伦理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规范伦理学理论的分类方法研究-柴伟佳.pdf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对各种规范伦理学理论进行分类的问题。当代学界通常认为规范伦理学理论可以被划分为三类:后果论、义务论、德性论,本文论证了这种三分法具有内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

在第一章我对本文的研究问题做了基本的介绍,说明了该项研究的意义所在。在第二章我首先对与规范伦理学有关的各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澄清,确定了本文所说的规范伦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区分了规范伦理学理论与非规范伦理学理论,并初步地将某些貌似是规范伦理学理论其实是元伦理学理论的理论排除出去,尤其是对利己主义这种非常重要而含义又非常模糊的理论进行了澄清,确定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利己主义并非一种真正的规范伦理学理论的结论。这些准备工作为我们后文中有关主流三分法的讨论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我对康德、边沁、密尔、西季威克、布劳德、弗兰克纳、罗尔斯这一系列的历史上的重要伦理学家的道德理论分类思想做了梳理、分析、批判,这项工作让我们了解了义务论目的论直觉主义等重要概念的来源,也使我们明白了曾经广为流传的目的论-义务论二分法的各种分类依据。此外,我们还逐渐了解到为什么利己主义会在西季威克那里从一种元伦理学理论逐渐被后来的学者普遍当成了规范伦理学理论,也明白了当代后果论-义务论二分法的许多分类根据的来源。

在第四章和第五章我对当代主流的三分法进行了直接的探讨。其中第四章专门处理了三分法中后果论与义务论的区分问题,我们发现后果论的内涵远远比目的论更广更丰富,这也导致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规范伦理学理论,其中一种就是我所说的道德后果论,这种后果论将传统目的论所说的后果的非道德价值变成了道德价值进行加总计算,因此它就面临着循环解释等问题,它也不可能囊括一切道德理论。而我们对后果论与义务论的区分进行考察后发现,它们要么只是对传统的那些目的论-义务论二分法的错误的重复,要么就是重新提出了另一种错误的区分方法——即基于行为者中立的理由或价值与行为者相对的理由或价值的区分,这种区分之所以是错误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一开始并非是作为区分后果论与义务论的标准提出来的,一方面是因为它自身存在着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在第五章我考察了当代非常流行的德性论与后果论、义务论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所谓的德性论是一种含义非常模糊,内容具有很大多样性的理论。这些理论要么本身并非是作为一种道德上的正确行为的标准理论提出的,甚至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本身就是无意义的,要么就是认为德性论也可以提出一种道德上行为正确的标准(即规范美德伦理学理论),但是它最终所诉诸的根据还是人的善或者幸福,而它所关注的行为的正确性也不仅仅是道德方面的正确性,还同时包括了在动机方面、在经验认识方面、在非道德意义上的正确性。因此它们也都不是真正的规范伦理学理论。

在前几章进行了诸多批判工作后,我们发现以往的分类方法大多数是不成立的,而只有布劳德所提出的一种区分目的论与义务论的方法是成立的,不过这种方法却具有名不副实的特点。于是我试图在第六章建立某些新的分类标准,这种构建工作是在哈德森的道德分类学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我提出了几种重要的分类方法:首先基于布劳德的目的论与义务论的区分办法提出了一元论(还原论)与多元论(非还原论)的区分,然后从康德提出的基于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的区分提出了基于道德与幸福、理性关系的分类,最后另外提出了基于道德动机来源的分类与基于对人的本质或目的的预设的分类。

总的来说,我认为当今学界的主流三分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且其中某些问题其实是从目的论-义务论二分法流行的年代就开始埋下了种子,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分类方法虽然看起来越来越条理化、逻辑化、形式化,不过也预设了越来越多的错误观点,也越来越不能说明那些历史上最重要的道德理论之间的重要区别(例如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区别),也越来越不能说明某些道德理论之间的相似性(例如功利主义与康德伦理学之间的相似性),甚至还使得我们越来越不清楚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规范伦理学理论的研究不应该被某一种分类方法所垄断,更不应该被当今主流的三分法所垄断,而应该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规范伦理学;分类学;后果论;义务论;德性论


全文见附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69034-1387259.html

上一篇:[转载]谢泳等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人与社会》目录 下载
下一篇:[转载]家人如何帮助强迫症患者 -by-国际强迫症基金
收藏 IP: 117.183.2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