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基金评审的本子收到非常晚,非常非常地晚。五月二十几号估计大部分部门都关门盘点了,邮箱里面发过来20份面上的申请项目,当时这让我深深的怀疑批发本子的大户正在听黄龄的一首歌曲。
当然任务还是要认真完成的,然后就顺利完成了。个人习惯,期间也断断续续地记录了一些想法和笔记,整理如下。
1、讨论一下分阶段评审
分阶段评审基金申请的方法可能会提高评审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第一阶段采用全盲技术评价,旨在评估项目的科学价值和技术水平,而不考虑申请人的背景和身份。在此阶段,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会进行匿名处理,将个人信息与技术方案分开,评审人收到的申请材料只包含技术内容。通过制定明确的技术评价标准,如创新性、可行性、预期成果、科学价值等,评审人能够公正地对项目的科学价值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估。
第二阶段是全信息基础评价,目的在于在评估项目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申请人的研究能力和项目的可行性。在此阶段,评审人将获得申请人的完整信息,包括个人背景、过往研究成果、项目团队、资源保障等。综合评审标准在此阶段加入了执行能力、资源配备、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第一阶段技术评价高的项目给予适当优先权,或者有其他的加权记分的方法,并根据综合评估结果进行最终评分和排序。在评分衔接方面,设定一个评分阈值,只有达到或超过该阈值的项目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评分可以加权考虑第一阶段的评分结果,例如技术评分占总评分的60%,综合评分占40%等等。这方面完整环节的合理性以及设置的细节,是可以进行仔细设计的这里就不深入思考了。
采用分阶段评审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评审者根据申报者的个人信息来评价其技术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这在评审过程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涉及大同行评审的情况下,个人偏见的干扰尤为难以避免。可能,有人可能会对某些情况感到担心:假设一个申请者提出了一个极具突破性的研究课题,并在初步评审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但在第二阶段的全信息公开中,如果发现申请者实际上并不具备完成研究的可行性,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我认为这通过制定明确的评审规则,特别是评分标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界定并公正地评估这类情况。
2、保持合理和良性的竞争
在基金评审申报中,合理和良性的竞争无疑是推动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适度的竞争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还能促使他们在科研工作中追求卓越,从而提升申请项目的质量。科研工作本质上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创造的活动,只有在充满活力和竞争的环境中,科研人员才能迸发出最大的潜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竞争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度,现在好像有些过度了。过度的竞争往往会对科研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使他们疲于参与和应付各种评审和申请流程,反而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过分强调竞争还可能导致科研人员为了争取资助而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专家共识性的、短期见效的研究项目,从而抑制了真正具有创新性和长期价值的基础研究的发展。因此,保持合理和良性的竞争机制是科研基金评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今年三月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我曾经探讨过资助率的问题。尽管当时没有进行科学计算,但当时提到一种直观的感觉,即资助率应该符合黄金分割率,即控制在35%左右。这样的资助率不仅能够保持良性的竞争机制,还能够确保大多数有潜力的科研项目获得必要的支持。资助率的合理控制是基金总体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如果资助率过低,比如低于15%,申请人群体很容易产生一种消极情绪,将基金申请视为一种运气成分很大的活动,甚至类似于博彩。这不仅会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会导致许多创新性研究无法开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经济状况尚不足以支持每一个有创意的科研想法得到实现,这无疑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基于我的理解,如果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我们或许能够实现一个反相的黄金分割点,即不资助率可以控制在35%以内。多年来的实际上来看,当前大多数科研申请的提案,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上,都显示出了很强的正向收益。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望为更多的科研想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科研繁荣,也未尝不是一个科研思想的大解放。
科研人员在撰写申报书时,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论证、数据搜集和表达,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资助。然而,如果资助率过低,这些付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申请人获得感极差。公平并不一定代表正义,冷漠才是祸根。我们应努力让每一个基金申请人都能够获得一定的收获,使每一份基金申请书都不白费。为此,基金委需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思考和引入新方法。
另外,在提升资助率方面,基金委可能要迎难而上,积极作为。面对国内科研发展在历史上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我们有时会倾向于认为美国的科研资助政策是最佳实践。然而,我们也认识到,我国科研领域有着独特的国情,包括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积淀。简单模仿国外的基金评审规则,并不必然是推动我国基础科研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可能还是需要在科研资助方式上进行创新,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3、渐行渐远,回归初心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反思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改革,是今年评审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设立自然科学基金的初心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和积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的功能和目的逐渐被多种附加因素所掩盖,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各种弊端。回归初心、剥离附加功能是基金管理改进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自然科学基金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基础科学研究,而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附加功能,虽然重要,但不应成为评审和资助的主要目标。如果能在制度上明确基金的核心目标,减少附加功能对评审结果的影响,将有助于提升评审效率和科学公正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金申报的结果往往与个人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紧密相连,这些因素可能会对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造成反馈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科研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基金委可以尝试削弱这些不必要的附加因素,确保评审过程更多地回归到科研本身的价值和潜力。其实不太用担心科研群体对政策变化的适应性。有这么很诗情的一段话“你就是那大树,他们就是那婆娑的影子,你不能时时刻刻都顾影自怜啊?不用担心,要相信光的速度!”
4、完善的部分资助是一个小策略
我们先看方法本身。在科研基金申报过程中,格式化地要求申报人明确提出在获得50%、10%资助金额的情况下,开展哪一部分工作。申请人需要进行精细的规划,明确哪些研究内容是项目的核心,哪些内容可以暂时缓行。项目的核心部分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必须确保这些部分得到充分的资助和支持。例如,如果一个研究项目包含基础实验、数据分析和扩展应用三个部分,研究人员需要优先保障基础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资金,确保这些核心部分能够按计划进行。而辅助性和扩展性的工作,例如进一步的外围研究或相关领域的扩展实验,可以适当推迟或简化。在更为集约的10%时,科研人员需要仔细拆解整个项目,确定最基本、最关键的实验或研究部分,确保即使在最低限度的资源下,依然能够取得具有科学意义的初步成果。例如,一个项目可能包含多个实验步骤和研究环节,研究人员需要优先考虑那些可以直接验证核心假设或提供关键数据的部分。
在国内相对来说,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资源看起来越来越有限,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和高效的资源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科研人员需要通过优化实验设计,最大化利用每一份资源。例如,采用更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实验,通过精细管理和严格控制实验成本,确保每一笔经费用在刀刃上。此外,科研人员还可以探索低成本但高效的实验手段,或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实验效率,从而在有限的资源下,依然能够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对评审的整体过程来说有以下两方面的好处,第一,给予评审人对可资助项目的部分内容否定权,第二,以另外一种形式来增加整体资助的比率。对于这两点在这里具体我不深入探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