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wj0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wj06

博文

阿尔茨海默症在研药物统计

已有 6083 次阅读 2016-9-18 11:26 |个人分类:市场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阿尔茨海默

阿尔茨海默症历来是新药研发的“大坑”,1998-2014年,上百个AD药物宣告失败,只有4支药物获得FDA批准上市,而且这些药物仅能缓解AD症状,不能改善脑神经损伤的情况。


注:FDA历史上共批准了5个AD药物,1993年批准他克林;1996年批准多奈哌齐;2000年批准卡巴拉汀;2001年批准加兰他敏;2003年批准盐酸美金刚;2014年批准美金刚/多奈哌齐复方制剂。

阿尔茨海默症简介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等为主要症状,每年因其产生的各项医疗支出超过2200亿美元。

美国目前有530万患者,全球有3500万患者,如果新药开发仍无突破,到2050年,全球AD患者将突破一亿人。


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明确其确切的发病机制。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ApoE4、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等被广泛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相关,但确切的机制仍有待明确。

Aβ的积累有以下几种可能:Aβ过量表达、Aβ降解酶降解减少、Aβ通过血脑屏障的清除减少等。Aβ的积累导致突触功能减弱、影响相关的信号转导、改变神经元活性、引发神经胶质细胞释放神经毒性调节剂等。脂转运蛋白ApoE4会减少Aβ的清除,促进Aβ的沉积,在Stressed细胞内,ApoE4被降解为具有神经毒性的片段,扰乱细胞骨架和影响线粒体的功能。Tau蛋白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轴突中,如果错误分布在神经元胞体和轴突中,就会形成缠结。α-突触核蛋白也会形成寡聚体或者更高分子量的聚集体路易小体。Tau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都会分泌到胞外空间,分散到其他细胞。


阿尔茨海默症治疗途径

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依据各种发病机制的模型:如胆碱能神经元假说、Aβ毒性假说、Tau 蛋白假说等、炎症假说、胰岛素假说、氧化不平衡假说和基因突变假说等。

靶向Aβ:靶向Aβ的治疗可以通过影响amyloid的转运(LRP1、RAGE)、分泌酶(BACE)、amyloid的聚集和清除、amyloid疫苗来实现。

靶向Tau:靶向Tau的治疗可以通过抑制Tau磷酸化、调节微管蛋白稳定性、阻断Tau蛋白寡聚化、促进Tau蛋白降解、Tau蛋白疫苗等来实现。

靶向胞内信号:Aβ寡聚体会激活一些胞内信号通路,阻断这些通路可能对AD有益。动物模型中,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有明显效果。目前有多个PDE选择性抑制剂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如AVE-8112, BCA-909等。PDE-9抑制剂BI 409306、PDE-3抑制剂Cilostazol处于二期临床研究阶段。

靶向神经递质:FDA已经批准的所有AD药物都属于此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γ-氨基丁酸能(GABAergic)神经元调节剂、NMDA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5-HT)受体调节剂、腺苷受体调节剂等。

FDA批准的5个AD药物,有四个属于AchEI:他克林、多奈哌齐、卡巴斯汀、加兰他敏。一个属于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

靶向线粒体失能:Aβ的聚集会一直某些线粒体的import channel,降低complex IV的活性,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氧自由基进一步导致线粒体失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靶向氧化压力:氧自由基可以攻击蛋白、膜脂、DNA等,导致细胞死亡。抗氧化剂(如Benfotiamine)可以对抗氧自由基,对AD患者有帮助。

靶向炎症反应:炎症过程是由脑内一种叫做小神经胶质细胞(microglia)的细胞所介导,其参与免疫反应。小神经胶质细胞可呈不会造成损害的静止状态,或者成为被活化的状态造成脑内邻近细胞炎症及死亡,引起AD。

其他治疗途径:降脂药物(他汀类)、促性腺激素、神经再生药物(NGF)、表观遗传学药物(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半胱天冬酶(Caspase)抑制剂、一氧化氮合酶(NOS)调节剂、核酸药物(NF-kB)均显示出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治疗AD的潜力。

阿尔茨海默症在研药物

根据clinicaltrial.gov的数据,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AD药物有94个:24个处于三期临床、46个处于二期临床、24个处于一期临床。24个处于三期临床研究的AD药物,17个属于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DMT);45个处于二期临床研究的AD药物,有30个属于DMT。

Jeffrey Cummings等将在研AD药物分为三大类:基于免疫(抗体)的疾病改善疗法、基于小分子的疾病改善疗法、症状缓解疗法(治标不治本)。

虽然阿尔茨海默症领域不时传来一些积极数据,但总体上讲没有根本性突破,媒体的过度解读并不意味着AD患者的曙光到来。诸如Solanezumab、LMTX、Aducanumab等一度被寄予厚望的药物往往证实只对轻度AD有效果,距离攻克AD实在还有太远的路要走。尽管如此,今天的每一次微小进展乃至失败,将为未来铺平道路。


这些在研药物具体信息如下:



欢迎加入小编读者交流群

请加 小编微信号:wuwenjun7237

如有技术解读、行业洞见愿意分享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wuwj06@163.com


版权声明

版权为生物制药小编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生物制药小编”。


坚持原创、坚持专业

欢迎关注生物制药小编

投稿信箱:wuwj06@163.com

想联系小编?欢迎随时联系

小编微信号:wuwenjun7237;

小编团队现有六位成员:

Armstrong、医药局外人、Fairy、

Jone、东胜西牛、Alpharesearcher

欢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加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5457-1003536.html

上一篇:2015年全球处方药市场研究报告:生物制品节节攀升
收藏 IP: 106.120.103.*| 热度|

1 陈祥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