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科学研究是快乐的,也应该是快乐的。

博文

学海无涯苦作舟vs学海无涯乐其中 精选

已有 8242 次阅读 2025-2-24 08:59 |个人分类:认知规律与学习方法探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意在形容求知之路的漫长和艰辛,强调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的必要性。然而,此联的后半句“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现代教育语境中的真实效果却值得怀疑和深思。虽然从某些角度来说,可以认为“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种鼓励,意在激励人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奋发向前;但从心理感受的角度,尤其是初学者的心理认知的角度来说,这句话又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可能反倒会让人对求知产生畏惧和退缩。那么,“学海无涯苦作舟”究竟是对求知热情的鼓舞与赞美,还是恐吓与打击呢?

一、学海无涯苦作舟vs学海无涯乐其中

在知识和智慧的海洋中探索,实际上有许多种快乐的方式。每一个知识点的获得本身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如果能够得到顿悟感,那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如果在获得顿悟感的同时还能得到突破性的成就,那便更是快乐中的快乐。

求知的过程固然会有苦闷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都是或应该是沉浸在痛苦之中的。相反,求知应该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满足感的体验。正如“学海无涯乐其中”所表达的那样,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乐趣和成就感。过度放大求学和求知过程中的艰辛,对求知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有时可能反倒会起到恐吓和打击其求知热情的效果,而不是正面的积极鼓励与鼓舞。现代认知科学证明,持续的痛苦体验会抑制海马体的神经可塑性,而且,现实世界中我们所观察的和了解到的大量实例也可以证明,长期处于高压学习环境的学生,其创造力水平往往反倒会比同龄人偏低甚至大幅偏低。因此,将求知与痛苦强行绑定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可能是违背人脑的认知基本规律的。

二、求知方法和教育方法的反思

在讨论“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否是一种对求知热情的恐吓和打击时,我们更需要反思求知方法和教育方法中所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许多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到巨大的压力甚至痛苦,这反映的是教育方法本身的问题,尤其是过度内卷的教育体系可能会让许多学生感到疲惫和焦虑,从而反倒会极大地削弱他们的求知热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追求所谓的“快乐教育”而试图避免任何的求知苦闷期。求知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它们是成长和进步的必要环节。关键在于如何在求知过程中找到平衡,既能感受到探索知识的快乐,又能克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三、从“苦作舟”到“乐作舟”

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教育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再次,家长和社会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来丰富求知的体验。例如,适度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程、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等,让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且趣味性地进行学习;通过组织学术交流、科研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实际问题和应用场景,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感。

四、求知的本质:从“苦”到“乐”

一个非常重要的铺垫性观念是:不论是求知者还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首先认识到或意识到,求知的本质并不是“苦”,而是“乐”。因为,求知是一种探索未知、发现新知的过程,它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惊喜。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求知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把它们视为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而不是畏惧和逃避的理由。

“学海无涯,苦作舟”固然强调了求知过程中的艰辛,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学海无涯,乐其中”所传递的积极意义。只有在求知过程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我们的求知热情,推动我们不断前行。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求知的海洋中,我们应该以兴趣为舟,勇往直前,享受探索的乐趣,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将“学海无涯,苦作舟”转变为“学海无涯,乐作舟”,让求知的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艰辛和苦闷的代名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人脑的求知热情,并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教育的未来:平衡与多元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辛勤探索与快乐求知之间的平衡,完善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同时,我们也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包括每一个拥有不同天赋和不同天赋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路径。

总之,求知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而不是单纯的艰辛和苦闷。通过改进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我们可以让“学海无涯,苦作舟”变成“学海无涯,乐作舟”,让每一个求知者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474544.html

上一篇:与最新版的GPT-4o有关大气干绝热递减率推导的辩论,结果令人惊喜
下一篇:Claude3.7承认我的有关大气干绝热递减率推导修正是正确的并给出了高度好评
收藏 IP: 112.0.78.*| 热度|

29 檀成龙 刘进平 孙颉 朱爱军 崔锦华 王从彦 许玉娟 尤明庆 许培扬 冯大诚 王涛 郑永军 武夷山 钱大鹏 雒运强 高宏 宁利中 周忠浩 钟炳 冯兆东 陈波 李务伦 朱晓刚 李学宽 乔中东 杜占池 谌群芳 刘跃 guest3218185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IP: 101.224.224.*   回复 | 赞 +1 [6]乔中东   2025-2-25 16:34
喜欢才能乐在其中,否则只能是感觉到苦
IP: 106.113.15.*   回复 | 赞 +1 [5]雒运强   2025-2-24 21:59
  
回复  谢谢
2025-2-25 16:1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75.173.80.*   回复 | 赞 +1 [4]钱大鹏   2025-2-24 21:53
韩愈时代的求学之路无非为了科举,惟以功利引导,何曾有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乐趣?面对味如嚼蜡的书卷只能苦读。
回复  钱老师说得很对
2025-2-25 16:1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02.253.*   回复 | 赞 +1 [3]李志强   2025-2-24 18:11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IP: 116.1.3.*   回复 | 赞 +1 [2]朱爱军   2025-2-24 11:48
  
回复  谢谢
2025-2-24 20:4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9.2.241.*   回复 | 赞 +1 [1]檀成龙   2025-2-24 09:26
  
回复  谢谢
2025-2-24 20:4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6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1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