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获取上的极大便利,使得学习资料、科研信息资料的获得极大地快捷了。但也很容易导致这样一个问题: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
长期的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是学术研究的大敌,更是深度思考的大敌。不论是学术的创新创造,还是学术能力的提高与升华,深度思考都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没有深度的思考,就难以真正在深层次上理解知识的奥妙;没有深度的思考,也难以产生有突破性的思想点子,从而难有突破性的重大成果。
而深度思考有至少以下两个最重要的前提:
1)必须要有大块的时间进行连续高强度的学习、思考和咀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方法和科研方法,以及抽空去进行学习和科研的方法,都是极为糟糕的,会极大地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思考效果和科研效果。但有了大块的高强度时间投入,这些时间投入却总是碎片化的,一会看这个主题、一会看那个主题,不能长时间聚焦在同一个主题上的话,也会极大地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科研效果。在学习、思考和科研的过程中,时不时中断自己的思路,动不动就切换自己的关注主题,不能在同一个问题和同一个思考点上保持足够长时间的聚焦,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这会极大地影响自己的思考质量,导致无法或难以产生知识顿悟和思想顿悟的现象。因此,长期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不仅是学习的大敌,也是学术研究的大敌。
2)在思考的过程中要尽量纯粹地关注于知识本身,要避免把个人得失等功利性因素代入其中,功利性地进行思考非常容易误导自己的思维方向和降低自己的思维效率和思维深度。‘功利性地进行思考和研究’与‘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是互相影响、互相导致的,即:‘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的习惯很容易导致‘功利性地进行思考和研究’;而‘功利性地进行思考和研究’也会很容易地导致‘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的现象,这个交互影响现象的根源不仅与当事人的定力有关,也与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和科研方法本身有关。若能在学习和科研思考的过程中,时不时自己观察自己,有意识地避免自己的‘长期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现象,则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定力,进而提高学习和科研思考的效率。
接下来的两个问题是:
一、要确保求知者和学者有大块的时间投入到知识学习和学术思考中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经济上的后盾(物质条件的适度丰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境条件,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在经济困顿或是经济不安定的物质条件下仍能心无旁骛地高强度投入到知识学习和学术思考中去。也就是说,学习定力、科研定力、思考定力,可以来自个体自己的纯粹精神力量,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更多的情形下人的思考定力、科研定力与物质条件也极其相关。
二、同时,要确保求知者和学者能纯粹地、无功利地进行学术学习和学术思考,经济上的后盾(物质条件的适度丰富)同样往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境条件,当然,这也与当事人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因素有极大的关系。纯粹且坚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包括单纯的内心)会使得当事人可以克服许多不利因素,同样做出高质量的学术创新创造来。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经济生活上的安全感和稳定感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地,这种定力(无功利心地进行思考和钻研)可以来自个体自己的纯粹精神追求,但更多的人更多的情形下与其当时所面临的物质条件也极其相关。
综上,不论是对学者个人来说,还是对社会群体来说,尽量确保大块时间投入到学习和科研思考之中,避免形成长期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的习惯与风气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提高科研产出效率和提高科研产出质量的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途径与方法。
以下是笔者在与读者讨论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想法和补充内容,谢谢读者们的启发式讨论和理性辩论。
补充1:不论是碎片化的还是整块化的,首先要保持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才谈得上做学术的问题。但总是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的话,是无法产生顿悟现象和智识升华现象的,也就难以做出有质量的突破性成就来。具体到某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点的产生,可以是甚至可能经常是在某个偶然的碎片化阅读思考中产生的,但要产生这种突破点和把这种突破点真正做成,当事人以前一定经历过非常多的用大块时间去做的聚焦式思考和聚焦式阅读,此外,在随后的突破点做成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有大块的高度专注的时间投入。没有大块的高度专注的时间精力的投入,没有过知识顿悟感的体验和升华过程,要么该突破点其实是没价值的甚至错误的,要么最终并不能真正做成。上述这个现象和规律不仅对个体成立,对群体也同样成立,如果群体性地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形成示范和风气的话,就可能会给群体也带来严重的问题,和会成为阻碍群体获得更高更好的学术创造的重要因素。
补充2:注意力聚焦、思考聚焦的重要性,与用放大镜聚光取火的道理类似:只有保持足够长时间地聚焦在同一点上才能够点起火来,老是动不动就改变聚焦点位的做法,会导致忙的不行的同时却还始终取不出真正的火来。思想的聚焦、注意力的聚焦,也完全有类似的道理:只有长时间地聚焦在同一个问题上,才能够在对该问题的理解上和深度思考上达到足够高的层次,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如此进行逐个聚焦、逐个消化和逐个理解,形成足够多的知识点的深度理解的不断积累之后,才能够产生理解力升华乃至开悟的现象,从而最终产生真正靠谱的突破性想法。
不过,具体到什么才是聚焦阅读和聚焦思考的问题,的确也很复杂,在不同学识阶段和不同学术领域中,聚焦的含义和做法应该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于交叉学科来说,所要用到的学科知识和学科工具往往会很多,这时的聚焦可能更多的指要围绕一个复杂交叉学科问题去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度研究,而不能一会换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要尽量一个个话题地吃透才是有效的聚焦。
此外,一个重要现象是:用放大镜聚焦取火来做比喻的话,人的头脑这个‘放大镜’是一个活的会不断成长变化的‘放大镜’,随着学识水平的不断积累与提升,放大镜的聚焦点火能力也会不断增长。这二者又是互相促进的:聚焦点火能力越大尤其是实际点火的次数越多,放大镜会增长得越大;放大镜增长得越大,聚焦点火能力也越强。但要形成这样一种正向的良性循环,一开始对一个个小问题的学习聚焦和研究聚焦是必须的,只是后来随着问题的深入和思考难度、理解难度、分析难度的提高,要求聚焦的火力和专注度也要不断提高,否则后来的更高层次、更艰巨的问题是无法被点火和烧透的。
总而言之,动不动就切换思考主题,无法在同一个主题上保持足够长时间的聚焦式思考的做法,难以产生真正的深度思考(甚至是一种没有能力进行深度思考的表现),这种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不仅是一种定力不足的表现,还极有可能是由于内心的浮躁所导致的。而更加严重的是:当当事人长时间无法得到足够好的成果时,又会反过来加剧自己的急躁和浮躁心理,从而容易导致自己陷入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把自己累得不得了的同时,却难以真正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辨力,也就一直难以获得真正有分量的科研成就。因此,培养思维聚焦的能力和习惯,也是学习过程和科研过程中的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而要做到和做好,既需要个人自己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科研环境和相应管理制度上的优化设置与不断完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