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Lond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London

博文

2017年,生物技术领域的三大趋势是什么?

已有 5749 次阅读 2017-3-9 12: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2017, 投资, 生物技术趋势

(原文作者Ryan Bethencourt,美国IndieBio VC合伙人,知名生物技术投资人)

借助IndieBio的优势,我开始观察2017年生物技术的新兴趋势。每年,我们都能够看到数百个新兴的生物技术被投入应用,以及一些关键性课题的兴起。 即使政治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受其影响。

1. 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

我们大多数人都看到科幻小说中有这样的场景- 未来的医生能够使受损的器官和组织重新生长或者直接更换整个器官。得益于细胞水平治疗技术的发展,这样的“小说场景”目前正在一些公司手中成为现实-如同Juno(成功使用重组T细胞治疗两个白血病婴儿)。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由诺贝尔获得者中山申弥发现,它可以成为身体中的任何细胞和类器官(具有完全生长成为器官的功能的微型器官),以及完全再生的器官。

有大量生物技术正在专注于开发下一代再生疗法。United Therapeutics正专注于在Xenograph模型(猪)中培植人体器官,OneSkin专注于生长和再生人类皮肤,像Scaled Biolabs这样的公司在实验室中培植类肾脏(拥有生长在人体肾内的27种细胞的微型器官)。


2.神经科学

研究大脑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在过去的十年里,台湾的研究人员已经设法在单个神经元分辨率的层次上排列接近一半的果蝇大脑- 以1千兆字节的分辨率排列6万个神经元。 相比果蝇,拥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的人类大脑,如果使用相同的排列方案,据估计需要1700万年来成像人类的大脑!但幸运的是,技术继续推进将加速神经科学,使得我们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

除了对于其它物种的研究能够促进我们对人类大脑的认知,更高分辨率的MRI,CAT扫描和EEG,结合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了人类大脑的功能。像Truust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发了基于大脑中能量流的高维3D显示(基于CERN粒子加速器的模型)的技术,以提高对大脑内能量流的理解。人类(大脑)的连接正在被映射出来,这让我们学习如何拓展我们的治疗-除了经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我们也应该考虑使用超声和磁能的手段进行治疗。

我们还正在探索使用以前禁用但又拥有期许效果的物质:如LSD,Psilocybin,氯胺酮和其他用于治疗抑郁,PTSD和其他情绪和焦虑症的精神活性化合物。 在一项研究中,Psilocybin(采自蘑菰的一种迷幻药)在可缓解耐药性抑郁症的症状,使得这些患者的生活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

除了理解和治疗大脑的疾病,我们正站在真正“增强人类”的浪尖上- 先进的人机连接端口可以直接连接人类大脑。 Bryan Johnson成立了Kernel,一家致力于创造真正可植入的脑/机器接口的公司,Elon Musk声称他将很快发布他为人类发展的神经边缘接口的信息。 人类的大脑增强可能只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可以实现。


3.人工智能“入侵”生物界

这不是说不是软件真的会吃下这个世界,我们说的是它的智慧。机器开始学习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是几年前的事,现在AI已经可以对实验假设进行验证- 这实际上帮助我们在蠕虫的再生系统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信号通路。

在今年年初,我们看到了第一个由FDA批准的、利用深度学习诊断心脏病的应用。 Arterys系统平均需要15秒来产生一个案例的结果,而一个专业的人类分析师将需要在30分钟到一小时之间的时间来完成。 最有趣的是,数据越多, Arterys系统就越准确。 其他公司,如Mendel.ai,专注于发展机器学习理解个别癌症病例和推荐临床试验。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AI对于最终治疗方案的推荐超过了任何一个肿瘤学家的知识库。

另外的公司,如Atomwise,GEA enzymes和A2A正在设计更好的分子,酶和肽,用于治疗经计算机预测和通过计算得出的异常疾病。


然而,这些只是机器智能的开始- 这场革命将影响食品,日用品,医学信息学,物流,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的一切。 IBM的沃森已经是过去式了- 由谷歌的TensorFlow和他们的新分支Verily开发的深度学习算法,在今年年初刚刚募集了8亿美元。这将为医疗保健带来更加智能的新未来。

(未止科技编译,转载请联系我们。原文:2017生物技术趋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60644-1038485.html

上一篇:“DNA喷泉算法”诞生:1克DNA将能存储2.2亿部高清电影
下一篇:NIH或将在今年削减20%预算,美国生物医学研究面临危机
收藏 IP: 180.172.50.*| 热度|

1 杨晓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