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s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aosky

博文

量子计算我们只能相信权威?

已有 2005 次阅读 2022-7-18 15:58 |个人分类:学术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量子计算我们只能相信权威?

缪培贤(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昨天,张捷老师在互联网上发布了最新的视频作品《量子计算我相信权威》,网址链接为:https://www.163.com/v/video/VRBI66LN5.html。张老师以原子弹举例,国际上原子弹公开的材料都是有错误的,以免泄密;由于量子计算也涉及军事应用,科技战“兵不厌诈”;张老师认为美国人不傻,美国顶级期刊的编辑也不傻,那么发表的顶刊论文是具有可信度的。

首先,我需要说明,我看过张捷老师的很多视频作品,也喜欢一些视频作品,我十分赞同题为《芯片卡中国脖子,美国仪器卡世界脖子》视频中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国内需要自主研制一些高精度的仪器仪表,用于服务工业生产,例如我研究原子磁力仪,若要求地磁场下原子磁力仪产品的灵敏度小于1 pT/Hz1/2,假如用电流源产生复现磁场,那么电流源的精度要优于10-7,而目前国际上商用电流源的最高精度只有10-6(例如B2912A是6.5位电流源),一般电阻的不确定度达到10-7,因此国内要生产高灵敏度的磁传感器,生产单位必须要有国内自主生产的、精度优于10-7的电流源,目前具备该条件的科研单位较少。本月8号,我北京出差时在某个会议上表达了上述观点,这些观点与《芯片卡中国脖子,美国仪器卡世界脖子》视频中的一些观点相符,德州仪器通过高别人一两个数量级的仪器卡世界的脖子。

其次,针对量子计算研究方向,我要表达与张捷老师不同的观点,逐条列举。

第一,虽然科技战“兵不厌诈”,我目前的感受是国外把国内忽悠了,并不是国内把国外忽悠了。美国顶级期刊的编辑不傻,Science、Nature和PRL等期刊是英美控制的,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的是英美,而不是我国;纵观国内外,我国在量子信息方向投入的真金白银最多,只有我们放卫星了;国内学者质疑量通量计时,被质疑者一般要求质疑者只有在顶刊发表论文后才有质疑的资格。因此,实际上国内在量子信息方向上没有话语权,话语权一直被英美把控着。我在清华读博时,一次学术会议上有人问X院士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国内科研人员喜欢把论文投向国外期刊?国内如何提升国产期刊的影响力?X院士回答的大致意思是:国外的科学技术比较先进,国内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在前沿科学领域,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更有利于学术交流,没必要为了提升国产期刊的影响力而把论文发表在国产期刊上。总结起来,X院士表达的意思就是科学无国界。但我们都知道,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中国现在也算大国和强国,汉语也是国际语言,正如艾跃进教授所讲,我们不能放弃语言的主权。近两年国内在大力发展国产期刊,国内的科研工作者理应大力支持,无论是投稿还是审稿。

第二,张老师谈到涉密的问题。2021年11月19日,我在科学网发布了题为《分享一些项目结项、项目申报、指南论证的经历》的博文(网址链接: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0789-1313085.html),博文最后指出:“基于十年的实验经验,我坚定地认为具有学术争议的“量子纠缠”不能用于工程项目,我态度鲜明地质疑和反对“超距量子纠缠”物理现象。做科研要有良知: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科研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我为什么选择在11月19日发表这篇博文?因为这一天是2021年共用信息系统装备预研(系统类项目)指南申报意向和指南问题提交的日子(网址链接:https://new.qq.com/omn/20211116/20211116A0BVLN00.html),我希望有一线科研工作者提出质疑,像我一样阻止一些项目的立项。针对量子信息(含量子计算),我认为涉密不是问题,国内不能集智攻关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能召开扩大学术会议,让参会专家充分讨论,投票表决,国内量子信息的发展不会是现在这样。

第三,量子计算行业的水虽然很深,但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不应该放弃学术道德和学术信仰。我前一篇博文中写到,曹德旺先生《心若菩提》的后记中道出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和信念:国家会因为有您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您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您而富足。我建议国盾量子等企业的负责人向曹德旺先生学习,量子信息的炒作显然不符合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和信念。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当国内投入上百亿,投入几千人做脱实向虚的科学工程时,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都是有害的。

最后,我认为张捷老师是国内逻辑性强的、受欢迎的、热爱祖国的短视频博主,我十分期待张老师能基于逻辑科普量子计算,若逻辑讲不通,期待张老师能继续以通俗的语言讨论这个话题,讲讲国内外的博弈,帮助更多高考学生和考研学生避坑,或帮助那些从事量子计算的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走出泥潭,他们的科研道路还比较长。

2022年7月18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0789-1347803.html

上一篇:学习《心若菩提》,分析量子科技
下一篇:再谈量子科技: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
收藏 IP: 125.75.19.*|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