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安徽霍山县政府的邀请,19要要去安徽霍山参加一个霍山石斛产业发展研讨会,这两天匆忙赶写了一个发言稿。
发言的题目本来是“霍山石斛标准制订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因为霍山石斛产业2010年才开始起步,而有关的标准还没有制订,因此,“霍山石斛标准制订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就是“霍山石斛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二、霍山石斛产业发展历程
2009年5月5日至6日,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在安徽省合肥市组织召开了一次 “全国药用兰科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人士参观了霍山县黑石渡镇和太平畈乡的石斛种植基地,当时种植石斛的农户不少,但规模都不太,从几个平方到几亩地而已。当时种植的石斛种类主要是铜皮石斛(细茎石斛),其次是霍山石斛,另有少量的铁皮石斛和河兰石斛。当时太平畈乡的书记是李明海先生。参观基地时间,太平畈乡的梁东乡长和王芳副书记全程陪同,本人在参观期间与万良先生(后来成立了安徽安徽康顺名贵中草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了霍山石斛规模化种植的初步合作意向。鉴于次会议的主题是药用兰科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会议期间,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人工种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是对野生资源最有效的保育方式。可以说此次的会议的召开点燃了霍山石斛产业化种植的圣火。(未完待续)
后来据霍山石斛传人何详林先生介绍,霍山石斛的人工种植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10年4月前,整个霍山县真正的霍山石斛人工种植面积也就2亩左右,且基本上集中在何氏家族中,另外湖北的英山还一个人种植了少量的霍山石斛(可能200平方米左右),其它地方基本没有人种植。此前也有包括香港、台湾和大陆在内的多家企业来霍山考察过,也表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种植霍山石斛的兴趣,但均没有成功或根本就没有实施。
在包雪声和顺庆生教授等所蓍的《中华仙草之最-霍山石斛》一书中曾提到,2003年8月之前(根据此书的出版日期推算,此书第一次印刷的时间是2003年8月),上海角里园艺有限公司和永丰余生物(昆山)有限公司在霍山石斛种苗工厂化繁殖和异地人工栽培上获得了成功,其时海角里园艺有限公司的这项成果还被上海市高科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认定为高科技术转化项目。但未见有后续报道。
2010年4月,在时任太平畈乡党委书记李明海先生、梁东乡长和王芳副书记等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安徽安徽康顺名贵中草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霍山县太平畈乡的霍山石斛传人何祥林先生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三家合作,在的霍山县太平畈乡种植了第一批霍山石斛种苗,这标志着霍山石斛的人工规模化种植的开始。目前该公司已种植霍山石斛30亩左右。2011年,安徽圣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开始进行霍山石斛的产业化规模化种植,2012年,霍山县天下泽雨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入该产业,并大规模投资霍山石斛的种植,在这3家企业的带动下,霍山石斛的人工规模化种植热潮迅速高涨,目前霍山石斛的人工集约化种植面积约有500亩左右。鉴于霍山石斛的历史地位高、在中药材市场中的知名度大和目前其产业发展的迅速,中央电视7台每日农经栏目于今年6月专门来霍山太平畈乡拍摄了一个名为“堪比黄金 霍山米斛成新贵”的节目来介绍霍山石斛,该节目已于6月17日播出(http://sannong.cntv.cn/program/meirinj/20130618/100189.shtml),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反响。
霍山石斛入药历史尽管非常悠久,名气很大,但总体说来,其产业化生产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工种植面积目前还不算大(大约500亩左右),加工产品也很单一。然而近年来霍山石斛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种植基地急剧增加,人工种植面积急剧扩大。随着霍山石斛产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影响其产业发展的因素已经出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成为影响霍山石斛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制订一系列生产与加工标准来规范和引导霍山石斛产业的健康发展。(未完待续)
霍山何祥林先生提供的野生霍山石斛野生环境下的照片
2010年4月前,霍山当地种植霍山石斛的模式
段俊在考察当地种植模式下霍山石斛的生长状况
段俊与大别山药王、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枫斗传统手工加工’第十代传承人何云峙先生探讨霍山石斛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霍山石斛第一个设施栽培基地建设现场(2009年11月27日拍摄),右起李明海(时任太平畈乡书记)、万良、段俊、王芳(时任太平畈乡副乡长)、何何祥林
康顺公司第二个霍山石斛种植基地建设现场(2011年月30日拍摄)
霍山石斛种苗刚种植下去时的情形。从前向后为段毅平(现为康顺公司霍山石斛种植技术总负责人)、何祥林、段俊、万良、王俊(我朋友)
段毅平(康顺公司霍山石斛种植技术总负责人),精通霍山石斛和铁皮石斛的种植技术
康顺公司种植两年以后的霍山石斛的生长情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