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被安利了国内知名“泛心理生活方式品牌”知我(KnowYouself,下文简称KY)的一篇文章,里面把两性关系中的双方情感不对等的普遍现象定义为“病理性迷恋”,并且还煞有其事的注明了相应的英文:pathological infatuation。文末还列上了几篇英文的参考文献,似乎颇有可信度。
KY文章里说:“精神病学家Christie(1969)年指出,人们陷入爱情的状态,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谱系,谱系的两端,一端是“真正的爱情”,另一端则被称为“病理性迷恋”(pathological infatuation)。”
并且列出了一个被多次转载的与“真正的爱情”的对比表格:
最后,还关切的给出了几点建议。
如果是一篇鸡汤文,看完也就罢了。但是这篇的定位是给人一定指导建议的心理学分析,而且用了“病理性”这样严肃的描述,因此勾起了我的好奇。
随手搜了一下“病理性迷恋”,居然这个中文概念就是出自KY,2019年才开始在网络里现身,中国的民间心理学研究已经这么厉害了?
再检索了一下pathological infatuation,在PubMed里只命中一篇论文,而且还不在KY的参考文献中。甚至google也只有这一篇,堪称极罕。
要不就扯一扯这个话题吧!
(1)Infatuation
迷恋(Infatuation),这个词的中英文翻译本身就有点不准确。剑桥词典里,对infatuation的解释是“强烈但是通常并不持久的爱或者吸引力”。在简中网络搜索,大多会指向国内作为教材使用的《社会心理学》里的爱情三角论:
在这个理论里,迷恋(Infatuation)是爱情成分中的一种:“迷恋的爱是激情的体验,但是没有亲密或者责任,譬如在少年男女的初恋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爱。”
很清楚明了,迷恋(Infatuation)是非常普遍存在的感情活动。
(2)Pathological Infatuation
KY给予了这两个词简中世界的翻译:病理性迷恋。
Google和PubMed的检索结果表明,即使在英文世界,Pathological与Infatuation的搭配都是罕见用法。
如果以“病理性迷恋”这个说法的流行程度,反过来输入到英文世界,KY是不是在世界上壮大了这个概念了?
KY把“病理性迷恋”(pathological infatuation)的首创指定给了“精神病学家Christie”,那我们就看看这篇1969年的论文里,到底是如何提及的。先看看那张“著名”的对比表格:
请问,“pathological”去哪了啊?没错,KY把Infatuation直接给“扩充”成了“病理性迷恋”。KY你才病理性呢,你全家都病理性……
(3)Pathological Infatuation or the Blue Angel Syndrome
Bruno CA. Pathological infatuation or the Blue Angel syndrome. Arch Psychiatr Nurs. 1992 Aug;6(4):230-3. doi: 10.1016/0883-9417(92)90065-q. PMID: 1417079.
在Google和PubMed里检索Pathological Infatuation,只能查到这一篇论文,1992年发表,几乎无人问津,在出版该文的SD数据库里显示仅有1次被引用。不过既然是唯一明确提出Pathological Infatuation概念的论文,还是读一读吧。
“那是一个雨夜,玛丽和我发生了可怕的争吵。我跳上我的车,开始开车。我看到一个女孩在雨中行走,于是停了下来。她的名字叫宝拉。她是个妓女。那天晚上我们去了一家酒店,她对我进行了口交。这件事之后,宝拉占据了我的每一个想法。很快,我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我失去了我的工作和家庭。我甚至最后进了监狱。她爱上了毒品,而我则爱上了她。我不知道在我们两年的关系中我发生了什么。但除了取悦她之外,其他的事情似乎都不重要。”
这是论文的开头。看起来还蛮有趣,取自诊断报告。而标题里的蓝天使综合症是以根据Heinrich Mann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蓝天使》命名,论文里还弄错了,以为是小说的名字。
论文基本都是在讨论受虐癖(masochism),以及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失明的、爱上一位妓女、认为失明是报应的中年男人提供救治……
不知道到底谁更需要心理救治。
(4)Masochism
受虐癖(masochism),其实在KY的文章里,确实有不短的段落,指出“病理性迷恋的本质是受虐倾向”。把“病理性”删掉,就是正常的心理学上对迷恋(Infatuation)的分析结论。
在前述那篇颇具文学气质的论文里,花了很长的篇幅对受虐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了定义:因此,具有持续动荡性质的关系,可能导致一方以违背其最佳利益的方式行事,可称为受虐癖。
现在我们可以尝试把爱情、迷恋和受虐癖连起来了。
在爱情关系中,有一些人会出现迷恋(Infatuation)的表现,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导致自己以违背其最佳利益的方式行事,原因在于其本身具有的受虐倾向。
如果要从迷恋状态恢复,显然最重要的是控制住自己的受虐倾向,强化对自身利益的重视,把注意力逐渐转向自我价值的建设。同时通过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避免自我矮化,也可以预防受虐倾向被轻易激活。
当然,最理想的是,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那样当一辈子抖M也没问题。去他的“病理性迷恋”吧!
(5)“泛心理学”的边界
我对KY这种所谓“泛心理学”并没有兴趣,但是这次的临时起意的查证让人感觉他们并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组织。
比如对“病理性迷恋”这一概念的炒作,目的更像是为了引发人群的焦虑,转而从“泛心理学”这里寻求解答,从而转化流量。而事实上迷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感活动,大部分情况下也不需要干预。
更为严重的是,“病理性”这样的描述,反而会让普通人混淆迷恋行为与真正病理性的钟情妄想症,后者的危害要大得多,也更需要早期发现和介入。
总之,短期内我对简中世界打着“心理学”招牌的民间组织是继续敬而远之了。
(6)对相关论文的吐槽
为了查证,看了两篇心理学的论文,实在是忍不住吐槽。KY推崇的精神病学家Christie的1969年那篇,通篇都是“I feel”、“I think”、“I have”、“I believe”……天哪,作者也是妄想症吗?心理学不用做实验吗?
1992年那篇更是毫无逻辑关系,一个失明的病人跟受虐癖有什么关系?就因为他对与妓女关系的愧疚?童年成长母亲的影响?看起来更像一个失败的文学青年谋了一份心理分析师的差事。
以上皆无甚用。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我和爱自己的人,抖M无罪。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