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没有“假如”,但人们读史时还是忍不住有种种联想,因为历史是不断重复自己的。
暑期去威海开会,去刘公岛看了看北洋水师的博物馆和种种遗迹,让人不免唏嘘。购得陈悦先生(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yue10)关于甲午战争之书数册。披阅之后,更了解到许多有意思的细节,其中即有“长崎事件”——此一事件,以前在书中读到过,但大多一笔带过。
长崎事件发生于1886年,当时北洋水師到朝鲜元山一带巡弋操演,“以振国威”,后又往俄国海參崴访问。因国内军港尚未完工,回程中由丁汝昌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这也是中国铁甲舰队的首次访问日本。访问期间,8月13日,一些水兵休假上岸玩乐,在妓院(一说购物时)与当地人发生斗殴冲突,后来又打伤了警察。8月15日再次休假上岸时(当时水师总教习英人琅威理曾建议暂停休假,但丁汝昌掉以轻心,仍准许放假),日方的市民和警察早有准备,设下埋伏,围攻水手,造成多人死伤,并形成了排华浪潮,一些在日的华侨遭波及。此为“长崎事件”。
事件之后,琅威理提出了对日断交、武力解决的主張。不过,以当时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小事件,况且事件之所以发生中方也有过错,因此而不顾两国关系之大局,似乎不值得,因此最终还是外交解决,双方达成彼此让步的协议,一致认定是语言不通导致了误会,肇事者由本国政府自行处置,而死伤人员则由对方予以抚恤。这一协议从形式上看是双方平等的,但由于中方伤亡者多,日方所支付的抚恤金数额超出了中方。之所以能取得这一结果,与当时中方舰队实力超过日本有关。陈先生的书中详述了此事件和后续谈判的经过。
但是,事件之后,日方举国上下更视中国为敌,而清朝则继续沉浸在“中兴”的梦中,其上层如慈禧则开始耽于享乐,把本用于海军建设的经费拿去造颐和园。
我不禁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清朝当时采纳琅威理的建议,与日方一较高下,又如何?当时日本的实力尚不及中国,未必能如后来甲午之战时那样彻底打败中国。另一方面,以清朝当时的昏庸,也不可能彻底压倒日本。因此,最有可能的是,双方最终打成平手(中国或稍占上风)而和解,这样也许会惊醒中国人而加速革新和建设的步伐,则亚洲之格局,将与后来的发展不同。
因此,拖到最后才选择战争,是否就是最佳之选择,实亦未必。今日对于南海诸岛、钓鱼岛之争,也应如此看。即以钓鱼岛而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国内和平主义思潮还较强之时,如当时我国海峡两岸之领导人,能高度重视而采取坚决之行动,未尝不可以解决。迁延至今,寄希望于后人之智慧,后人智慧未必更增,而日人亦渐忘其二战之教训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