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宇宙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学雷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研究

博文

重大的问题要自己判断——答一位博友 精选

已有 9389 次阅读 2011-5-8 10:37 |个人分类:所见所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写的上一篇博文《人生感悟-京东大溶洞的发现》讲述了京东大溶洞的发现者,农民陈玉舒的人生故事。这位农民坚信当地的山体内有溶洞,尽管专家认为该山不太可能有溶洞,他还是带领村民进行挖掘,最终发现了溶洞。一位“悟空”博友在我的博文后留下了这样一段评论:

"满怀希望地从北京请来溶洞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看后的结论却是,这条山脉地层结构为白云岩、白云灰质岩及含有硅、铁成份的岩石结核体,这种岩层不同于纯石灰岩,不易形成溶洞。"
::他是成功者(不同于唐骏的成功啊),成功者不受质疑。但是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倾向同意专家的意见,因为我不是地质学家,却要耗费很大的资金和精力去证实一个不太靠谱的猜想(一个已被专家否定的猜想),风险太大。

我是个研究生,其实做科研很多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从理论上讲,你可以质疑一切也应该一切,大的突破往往来自对一些大权威的质疑。但现实是这种质疑必须要相当的理性,并且需要很高的智慧,固执的坚持很多时候与盲目的崇拜一样是愚蠢的。后者是很多民科的基本特征。尽管这个世界经常用成功的质疑和坚持来激励后人,但落到科研生活实际,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甚至是亦步亦趋才是我们的方式。我经常也很困惑和烦恼,感觉自己是一个平庸之辈。

不知道陈老师有什么见解?

对了,陈老师的博文我是每篇都看的,尽管我不是物理系的学生,我认为是科学网最好的博客之一。期待佳作!


《人生感悟-京东大溶洞的发现》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61&do=blog&id=438292

悟空博友,你的问题很好,可能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的,也是我最近所思考的。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未必就是正确的,与你交流吧。

首先,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恐怕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如果当年陈玉舒没有坚持钻山,京东大溶洞不会被发现,当地依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山村,但生活当然也还是会继续下去,未来也许会有别的发财机会。反过来说,发现大溶洞,给村民带来了财富,却给他本人招来了一场牢狱之灾,正所谓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可是说到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听专家的意见,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必须自己做出判断,而要做出明智的抉择,需要有根据。以此事为例,专家的否定性意见,也只是根据白云岩不易形成溶洞的一般经验得出的,不具有必然性。而陈玉舒判断山内可能有溶洞,也有一些自己的根据,但这些根据,比如井水水位的变化、山顶的水气等等,到底有多可靠,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而短时期来考察的专家是不可能完全了解的。因此,究竟是否相信“专家”的意见,只有自己做判断。陈玉舒的判断对了,我认为这也不是完全偶然的,他还是以一定的研究和思考为依据的。

科研上也是一样。从表面上看,民科对“权威理论”的质疑似乎与一些科学史上导致重大突破的质疑是相似的,但实际上这两者有天壤之别。因为民科们对于被他们质疑的科学理论或者根本不懂,或者有重大的误解,而且他们的特点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拼命去“质疑”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不仅夸大任何科学理论中都会存在的一些不足,而且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误解把一些本来没有问题的东西说成有问题,而自己漏洞百出的“理论”却不允许别人的否定或者质疑,一旦被否定就说是遭到了“权威”的“打压”。

其实,严格地说,所谓“权威理论”或者“权威”,只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在科学领域是不存在的。“权威”者,是当权者规定必须接受而不允许挑战的东西。而科学上的理论,即便是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曾经或者至今被学术界绝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理论,以及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个人,也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这些理论只是由于其充足的证据和广泛的应用而事实上被科学家们普遍承认是当前最好的理论,而这些科学家们也只是由于他们的贡献受到大家的尊敬。不会有人逼你非要相信或者“拥护”这些理论或这些科学家。更多的时候,一些理论只是得到业界大部分学者的认同,而成为“标准模型”或者“主流理论”,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非标准模型”或者“非主流理论”,但这些理论与民科的“理论”是根本不同的,它们同样是科学的一部分,这些非主流理论的研究也是正常的科研,只不过由于所能解释的现象偏少,或者理论不够完善等原因,在竞争中落在主流理论的后面。 比如,在当前的宇宙学研究中,人们观测到,星系中发光物质所能产生的引力不足以解释观测到的引力场分布,对此,主流的理论是认为星系周围存在由不发光的暗物质组成的晕,而一种非主流的理论(MOND)则认为引力规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爱因斯坦理论)有所不同。这一理论与暗物质理论相比,形式上更为复杂,而且虽然在解释星系时与观测符合得不错,但是在解释其它现象时常常捉襟见肘。因此,相信这后一种理论的学者是比较少的,但做这样研究的学者也是正常的科学家,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是通常的科学方法,他们并非“民科”。

“悟空”博友,你现在还是一位研究生,如果暂时还没有发现挑战重大问题的机会而做着普普通通的科研,也不要着急。对于已被广为接受的理论,不要以为只有民科才会去怀疑,正常的科研工作者就只有亦步亦趋。其实,科学家们谁不梦想自己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更好的理论?只不过民科们以及一些夸张的记者们喜欢说“挑战”、“质疑”、“推翻”这些响亮的字眼。民科们真正的研究没做多少,甚至该领域的教科书、研究论文都没好好读过,却热衷于说大话和推销自己,自从有了互联网这个方便的传播渠道以来就更是如此,反正外行们也难以判断,还可以以被“打压”的形象骗取围观者的同情心。真正的科学家们则知道,一个理论之所以被能人辈出的科学界广泛接受一定不会没有理由,更不能仅仅因为自己希望能超越前人就心怀偏见,盲目急噪。首先必须要花大力气去学习、弄懂、研究有关的理论和实验,真正进入状态之后,也只会用“检验”、“改进”、“猜想”、“模型”等朴素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工作,并实实在在地做着大量的工作,去发现真正的问题。也许有一天,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研究中,就会有重大的发现。

当然,也很有可能,我们一生最终没能取得突破,这其实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前两天,GPB实验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即旋转的大质量物体(地球)会以一定的方式拖曳周围的时空,称之为Lens-Thirring 效应(参看以下新闻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5513758616663.shtm).  
我们知道,这一实验的设想早在1959年就提出了。经过四十多年的研发,2004年GPB实验卫星才发射升空,直到前两天,经过五十多年时间,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后,才终于发表了论文,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这一预言。如果科学家们认为爱因斯坦理论是至高无上、不可能错误的完美理论,有必要花这么大力气去做这个实验,仅仅为了证实它的一项预言吗?每一个搞实验的人都希望自己会发现与标准理论预言真正不同的结果,做GPB实验的人也不例外。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也绝不满足于接受既有的理论,也有许多人提出了新的引力理论,预言的效应与广义相对论不同,并企盼着在这一实验中得到证实。比如,我认识一位著名宇宙学家Alan Guth的博士后,以前就多次和我谈起他的高维时空理论,认为根据这种理论,Lens-Thirring 效应非常小,如果GPB实验发现Lens-Thirring 效应不存在,就会为他这种理论提供很好的证据。但是,现在实验结果既然如此(当然,实验方法及其数据分析也都可以被质疑,这里暂且不论),我想我们也就必须承认爱因斯坦的理论仍然是现在最好的理论。我猜想,做这个实验的科学家,心里会为完成这项工作感到宽慰,但也许会为没有发现新的现象而有一点点失望。

那么,选择了毕生做这个实验的科学家,其选择就是错误的吗?当然,我们不会这样说。毕竟,仅仅是证实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是可以得诺贝尔奖的, 这是因为这样的实验意义太重大了。比如,1993年,Hulse 和 Taylor 就是因为发现双脉冲星轨道的演化与广义相对论引力波辐射理论的预言一致获诺贝尔奖。但是,退到京东大溶洞来说,如果钻山没有发现溶洞,那么陈玉舒的选择就是错误的吗?他当年做决定时究竟有多大把握,只有他自己清楚,我们这些外人是不可能了解的。人在一生中得做许多决定,也许只有自己才知道值不值得,甚至自己也无法预先确定。

我过去主要从事宇宙学理论研究,在国内应该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所谓“专家”了。继续在这方面做些研究,应该说是轻车熟路,也会有新的科学发现的,而这样生活也会过得比较轻松,也可以有点时间读点古书、陪孩子玩玩、写写博客,毕竟我也已人到中年了。但是,最近我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推动一个新的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我把它命名为“天籁计划”。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停止理论研究了,但是对于我来说,这的确是做一件全新的、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而又风险很大的事。对于这个实验的科学意义大家还是肯定的,但实验难度也相当大,而国内天文界现在已经有很多(也许是太多?)的“项目”了,要让一个新项目得到支持并不容易。因此,对于我的这一选择,不同的朋友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也常常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万一不成功怎么办?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了解相关的技术知识。越是学习,我越认识到实验的复杂性和难度,但也越坚信这一实验意义重大,为我国在暗能量实验领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是值得一做的。

陈玉舒这位农民敢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去钻山找溶洞。那么我们,是否也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1-441804.html

上一篇:人生感悟——发现京东大溶洞的故事
下一篇:美国的安静直升机
收藏 IP: 123.113.32.*| 热度|

28 刘锋 郭桅 左正伟 朱新亮 侯成亚 张婷婷 李宇斌 唐常杰 季索清 周可真 王伟 武夷山 陈安 刘颖彪 唐小卿 张有学 吕洪波 洪昆辉 屠臣阳 鲍得海 王海辉 曾新林 孟津 徐迎晓 蒋密 刘全慧 侯振宇 weibin314

发表评论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