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塔星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gger 荒野中跋涉的剑客 银塔里的占星师 蒸気城の機械のエンジニア

博文

第60届林岛会议总结报告-中文版

已有 7147 次阅读 2010-8-3 11:25 |个人分类:科研生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第60届林岛会议总结报告
                                      作者:陈济舸
                                       jigger cheh

第60届林岛会议总结报告-中文版

我们的旅程是由一个中心提供的邮箱和里面的一封邀请信开始的。在农历新年前几天的幸运的电话里,我得知了在不久之后我将有机会前往林岛——一个博登湖上的小岛去和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面交流。这个消息带来的兴奋和庆祝即将的新年的鞭炮声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始终难以忘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事成双吧。

 小问题: 什么是第60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2010年的林岛会议是在6月27号自7月2号在林岛举行。它是第60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也是第3届交叉学科大会。有近650位从世界各地刚来的青年科学家和59位生物医学,化学和物理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参加。生活在博登湖的瑞典皇室家族伯纳多特家族的此鼎力支持下,从1951年起会议每年都在林岛举行。每年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500位青年科学家会聚林岛相互交流。诺贝尔奖获得者会有各种各样的讲座,同时也举行专题讨论会(一般是在每天下午)让青年学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多地进行探讨。

经过漫长的等待,当蝉开始在树上不停的鸣叫着夏日的到来的时候,我们搭乘了从北京前往慕尼黑的班机去参加会议。当10个小时的空中旅行结束的时候,我们来到了慕尼黑,万里无云的天空和炙热的阳光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巴伐利亚式的“热情”。足球是第二个和我们很有缘份的关键词,在德国的旅途中也会时刻伴随着我们。这张就是我们一下飞机就遇上了前国家队球员邵佳一的照片,他也是我们在德国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图-1)



和我来的地方厦门岛相比,德国的日照时间长了很多。我们是晚上9点半到达的林岛,而林岛还沉浸在夕阳的余晖中。天空中慢悠悠的漂过绯红的云彩,下面的博登湖平静的深蓝色愈发的深沉。(图-2)远方传来鸭子嘎嘎拍打着湖水的声音,行人悠闲地在桥上漫步。通过链接外面和林岛的大桥,我们的大巴停在了会议厅的前面,这也将是开幕式举行的地方。我们居住的旅店离这里很近,只需要走3分钟就可以到达这里。图-3是一张林岛会议的谷歌地图1 (No year),地图上蓝色的小点同时也标注了下午的专题讨论会举办的地方。

 在我们环德的旅途中,会议方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账号来通过WiFi无线链接互联网,我们将看到这个确实很有用。

第二天我们注册会议,下午开幕式在音乐的鸣奏中开始。确实很难想到,会议的开场白居然是一场奇特的音乐表演(图-4),一个演奏竖琴的女音乐家和一个用30个水杯来抚摸演奏的男音乐家合作演奏。男音乐家的手指轻轻抚摸水杯的边缘,各种各样的音符从高低不一的水杯中跳出,在竖琴编织的音乐的丝绸上弹跳着。大厅里面的人慢慢的安静了下来,静静地欣赏着艺术带来的愉悦。这就是科学和艺术完美的和谐。(PS:一般会议的开场白会是主持人在台上咳嗽咳嗽,嗑嗑嗑,会议开始啦,请大家安静下来,欢迎××上台讲话:-))



第二天,我们又聚集在会议大厅前参加会议的第一个议题了。(图-5)

 会议的议题涵盖了科学上各个领域,因为这次是交叉学科会议的原因。从生物医学到物理化学,才华横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演讲。教育,启迪,交流,这是这次会议的议题词,在我看来,会议在这一点上完成的相当好。幽默,激情和严谨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图-6)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贴士怎样在国内也能观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访问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在线视频网站。2 (No year)在这里我们能轻易地下载和观看在线的视频。我们可以选择那一年,哪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哪一个专业,以及搜索感兴趣的议题来观看。很有意思的是,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每一年的演讲其实都完全差不多,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不过在现场看到活生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和在视频上看到他们在那里比手画脚的氛围还是蛮有区别的。不管怎样说,多亏了林岛诺贝尔奖委员会和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更多的人能从这些大师身上获得启迪。对于物理感兴趣的同学,我还推荐一个由自然-物理学搞的网站。3 (No year)这个网站涵盖了2008年物理专题的林岛会议的很多内容,不过当然里面的讲座都是关于物理的咯。因为今年的会议才刚刚结束,所以在网上暂时还没有多少可以下载的视频,不过很快整理以后肯定会有大量的信息可以下载的到的。

下午的专题讨论会就更好玩了。不同的专题讨论将同时举行。青年科学家能够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简单的听听就完了。我们可以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求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加详细的阐明某个观点,或者置疑他演讲中我们不同意的想法。对于下午的专题讨论会而言,还有一个额外的好玩的地方就是如何找到专题讲座在哪里。林岛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小岛,但是对于我们第一次来的人来讲,快速定位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们每个人手中当然有发了地图,不过发的地图和前面的谷歌地图差不多,很简略。讲座可能会被安排在旧城市议事厅,或者城市论坛大厅,甚至在漆黑的电影院,或者是在挤满了病人医生护士的医院里面。首先,我们得想好去听哪一场讲座,然后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里面需要找到那个地方去。当然,有了无线网络链接就方便多了,我使用魅族M8手机里面的MbarMaps来使用谷歌地图定位,很简单就找到了想要的地方。(图-7)(支持国货^_^)



林岛诺贝尔奖委员在会议的7天里面会还给我们准备了一场舞会,各种民俗交流,比如音乐会,烧烤等活动。(图-8)我们和很多其他国家的年轻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们彼此交换各自的名片和邮件地址,会议结束以后大家还相互保持联系。我甚至回国以后还撞见了一个,让人吃惊吧呵呵。



会议的最后一天,所有的年轻学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参加了传统的去美瑙岛的旅游。在船上,诺贝尔奖大师传播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同我们一起相当面对面的交流。(图-9)往返32=6个小时的旅途(去美瑙岛,回林岛)中,面对面的交流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些诺贝尔奖大师的故事。林岛会议在美瑙岛的城堡前结束了。由德国的科技部部长(胖胖的而且只说德语),伯纳多特女伯爵(图-10),一个年轻的参加会议的女生(她紧张的都快哭了看上去),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致辞后就完全结束了。



在林岛会议的7天里面,我们有机会和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一起面对面交流,要知道这些老头子老太太都是各自领域里面传奇般的人物啊。我们很踊跃很激动地围观他们,不断用各种问题搔扰他们,当然他们也很乐意被我们搔扰。一般而言,除非也成为一个象他们一样的拿诺贝尔奖的老头,我们只能参加一次林岛会议,所以我非常珍惜在林岛的每一天。这也是我最宝贵的回忆之一,每次回想起来,都能感受到当时的激动,以及作为一个中国搞科学的学生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好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会议以后,我们搭大巴环游了德国一圈,参观了很多科研机构和研究所。(图-11)

 同时这也是一次文化的旅行,我们去了很多城市,见到了很多不同的人。各个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生活方式。我们和柏林的居民一起在小酒馆里面喝啤酒看世界杯球赛,我们和在慕尼黑附近的小镇上的居民一起欢庆德国4-1大胜阿根廷的胜利(图-12),我们很郁闷的刚刚到明斯特的时候正好看到了西班牙怎样淘汰掉德国的进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国人热爱他们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且不用提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的窗台上挂着的国旗,就是在德雷斯顿德低温实验室里面,他们的实验仪器上面也静静地批着德国地三色旗。(图-13)科学没有国界,当时一个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我们时刻提醒着自己,这是我们的责任来好好发展努力工作。



在科隆自由活动的时候,我爬上了科隆大教堂的顶端。在黑黑的楼梯角落里面,让我想起了房龙爬鹿特丹的钟楼时所体会到的低声的宁静和可见的黑暗。教堂的钟没有敲响,在我爬的过程中一直很安静,它黑色的表面就像吸收了所有从天窗里漏进来的阳光,就像它几百年前独自在这顶端沉默一般。很快就爬上了教堂的顶端了,这时游人能到达的最高处,我们从栏杆外面能鸟瞰整个科隆的全景。(图-14)

 墙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和名字,不同地方来这里的人爬上这个顶端留下一些些许的满足感,他们曾经来过这里。(图-15)历史在这里变得沉静,因为我们能听到下面过去的信仰者的叹息和见证这座城市的变迁。



“历史是人类经历的高塔,它由时间在过去的无尽岁月里面慢慢的搭建。爬上这座古老的建筑,回顾曾经的往事并不容易。这里没有电梯,当时年轻的心能够去攀登。”房龙在他的人类的故事里面这样写到。这个句子也是我最喜欢的句子。科学正是这种高塔上承载理性的传记,而我很荣幸能够用我的青春去追求这种理想。



acknowledgments 真挚地感谢韩建国教授,孔蔼明博士,陈乐生教授,赵妙根教授。感谢中德科学中心组织参加这次林岛会议和环德访问。再次感谢孔蔼明博士,陈乐生教授,赵妙根教授在德国2周的陪同和指引。同时也感谢林岛诺贝尔奖委员会和伯纳多特家族,他们成立了一个让诺贝尔奖大师和青年学者之间直接交流的平台。这次访问由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赞助。






文章中文版下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817-349603.html

上一篇:前几届林岛大会的采访视频
下一篇:第60届林岛会议总结报告-英文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