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35张骞纪念馆留念
作者高关中(德国汉堡)2016/4/10
今天我们讲“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兴起于张骞通西域。清明节油菜花开期间,我们来到陕南城固县瞻仰了张骞纪念馆和张骞墓,两者连在一起,为当地一大名胜。
城固菜花美造飞机
城固县位于汉中盆地中部,西距汉中市约50公里,东北距西安约250公里,京昆高速(G5)从这里经过。全县幅员2265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县域南北长,东西窄。北部为秦岭山区,中部为汉江平川,南部为巴山浅山区,其中平川地区居住着80%的人口。物产丰饶富足,素有“西北小江南”的美名。城固盛产黑米、香米、糯米、蜜桔和油菜。油菜花盛开期间,一望无际,满目金黄。
城固面皮是当地美食,它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用笼蒸熟,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萝卜丝,调配入芝麻酱、辣椒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等佐料,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我们在县城小饭馆品尝,果然名不虚传 。
城固县还是我国的航空工业基地之一。陕西飞机制造公司就设在崔家山镇和老庄镇一带。该公司始建于三线建设时期,设立于1969年,是我国研制、生产大中型军民用运输机的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职工近万人。陕飞的主导产品为运8系列飞机。运8飞机装有4台发动机,载重量20吨,最大航程5600公里,是性能优良的中型中程运输机种。在满足国内用户的同时,运8飞机还先后出口斯里兰卡、苏丹、缅甸、伊朗等好几个国家呢!
张骞纪念馆
城固县城名博望镇,张骞当年因功受封博望侯,镇名与此有关。张骞墓坐落在城西两三公里的饶家营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张骞墓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遗产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条10米宽的大路从县城直通张骞墓门前。宽阔的仿古大门上高悬匾额,写着“张骞纪念馆”。大柱上有对联:“探险促交融诸邦始列大宛传,凿通开丝路千秋高扬博望魂”,点出张骞的历史功绩。这是张骞纪念馆的入口。张骞纪念馆是在张骞墓基础上扩建的:前部有献殿和陈列馆等,介绍张骞的生平事迹;后部(即北部)为张骞墓。
进入纪念馆大门,前部院内耸立着一座高大的仿汉阙楼,青砖筒瓦,古朴大方,重檐飞角,造型别致,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红柱黑底有两副金字对联:“兴王业古今无二主,凿丝路中外第一人”与“汉武帝北征匈奴广募贤能,博望侯西访月氏智克奇险”,令人缅怀汉武帝和张骞的业绩。
过阙楼门道,就是雄伟的献殿,为古朴雄浑的汉代风格。献殿高悬红底银字“盖世奇功”匾额,两柱为对联“万里振华威惠通西域,千秋歌盛举誉重东方”,献殿门上则悬挂黑底金字“天汉之魂”匾额,两旁嵌对联“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这些都是对张骞事迹的赞誉。献殿中央立着手持节杖的张骞和两位随从。东西墙壁上挂有木简《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的事迹。
张骞事迹传 英名万世仰
献殿前的东西配殿辟为张骞生平事迹展览馆。墙壁上挂有《张骞出使西域图》和《凿空图》(张骞的探险,史书上称为凿空)。
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1898-1968)评价说:“张骞使中国种族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还有广大的西方世界,从而开辟中国史上政治和经济之新时代。”张骞(约前164-前114)是城固人,西汉最有名的探险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也是我国古代外交第一人。他曾两次出使西域和中亚、阿富汗,历时近30年,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张骞通西域最终完成了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壮举。他对于开通丝绸之路居功至伟,是一位对我国和世界历史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物。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丝绸之路的开辟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平和柔滑。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招募有识之士出使西域,张骞毅然应募,他带领百余人,第一次出使西域,经历13年艰辛,行程万余里,两度被匈奴关押,最后仅余两人回到长安。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中亚阿富汗一带)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公元前119年,对沿途有了亲身了解的张骞再度出使西域,这一次,他带着300百余人和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开始了东西方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自此开通了丝绸之路。“东西使者,络绎不绝。商贩胡客,相望于道。”当时是以长安为起点,最远到达中亚和大夏(今阿富汗)。至于继续西去西亚诸国的商路,则在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已经开辟。这样丝绸之路就成为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
张骞第一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延伸到曾经遥不可及的地方,给汉武帝描绘了一片无比广阔的域外世界。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由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资料。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都护府,这标志着西域开始成为中国版图的一个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于两汉时期,大致东起长安,通过河西走廊,穿越新疆,通往中亚,或到大夏(今阿富汗)。南下印度或继续西去,经安息(今伊朗)到地中海边。这条总长7000多公里的古代交通要道,把占世界陆地三分之一的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也把我国古老的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欧洲文化联系在一起。
自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Seres)即“丝绸”之意。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两千多年来,特别是从公元前2世纪到15世纪航海大发现之前,无论民族战争、朝代更替,这东西方物质与精神的文化交往却从未断绝。不仅有丝绸西去,中国的蚕桑技术、织丝技艺、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以及瓷器等也先后传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如葡萄、石榴、黄瓜、大蒜、蚕豆、核桃、胡萝卜、苜蓿、玻璃等也通过丝绸之路到了中国。此外,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一支)、伊斯兰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也经丝路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人开辟的,但这条商路却是德国学者命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silk road,这一命名足以代表了古代中国丝织品的重要地位和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以代表古代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
张骞凿空西域、开通陆路丝绸之路,是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世界性事件,也是中国真正开启国门、走向世界的标志。此后,草原丝绸之路、海洋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高冢埋忠魂——张骞墓
张骞纪念馆院内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穿过仿汉阙楼和献殿,便到了张骞墓。
张骞墓坐北向南,墓冢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6.6米,高4.26米,略呈覆斗形。墓前石碑三通,正中一通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右侧一碑题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系1939年当时的国立西北联大建立,黎锦熙教授书,吴世昌撰文。墓前两亭内还有汉代石刻石虎二尊,雄奇、精致,但剥蚀严重,益显出年代的久远。墓周古柏参天,共12株,虽历千年依旧枝叶茂盛,生意盎然。墓区庄严肃穆,古柏苍翠葱郁。
对于张骞墓的详细勘察,是在抗战期间进行的。1937年日寇大举侵华。在国破家亡的民族生死关头,为了存留住中国教育的精髓,让中国教育文脉得以延续;为了坚持民族教育,并使无校可归的师生不致失学当亡国奴,受奴化教育。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次年3月改称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迁往陕南。在城固县城的考院设立校本部及文理学院;同时在文庙设教育学院;在小西关外设法商学院;在古路坝天主教堂设立工学院(后来工学院与焦作工学院合组为西北工学院,为西工大前身之一);在南郑县黄家坡设立医学院;在勉县武侯祠设立农学院。当时,黎锦熙、许寿裳、李达、许德珩、马师儒、罗根泽、曹靖华、侯外庐、傅种孙、罗章龙、徐诵明、张伯声、李季谷等著名学者也从各地来到这里,担负起战时教书育人的重任。1938年8月,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勘察,探明了张骞墓墓道位置、朝向,并对墓道进行了考古清理。现立碑标明清理墓道处。
1983年以来,依托张骞墓建成张骞纪念馆,整个园区占地面积80亩,院内建筑均为仿汉风格,气势雄伟,古朴典雅。林木荫郁。
张骞是古代杰出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历尽千辛万苦,“凿空万里”,打开了中、西通道。使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他坚忍不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炎黄子孙,激励着一切有志之士,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敬仰。
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wtj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