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3/9/6
从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始,欧洲人就远航非洲,逐渐了解了非洲海岸,但对非洲内陆所知极少,而且大都来自传闻。如西非马里有个城市名廷巴克图(英語Timbuktu,法語为通布图Tombouctou),古代是以黄金贸易著称。其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传到欧洲人的耳朵里。他们在对西非内陆这片土地几乎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廷巴克图,这成为当时所有西方探险家深入西非的终极目标。正是对那里遍地黄金的幻想,鼓起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探险家们前赴后继虽九死而不悔的勇气。他们不仅找到了廷巴克图,亲眼看到这座梦幻城市。还进一步探寻整个尼日尔河的走向,基本搞清楚了西非的地理情况。
揭开廷巴克图的面纱
廷巴克图的名字,始终跟尼日尔河联系在一起。这条非洲第三大河,如同一张拉满的弓,充满力度和紧张感,割破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最后在赤道附近流入几内亚湾。而廷巴克图,就像弓背上露出的那枚箭头,坚定地指向广阔的北方撒哈拉腹地。因为廷巴克图的财富传说刺激了欧洲人的探险,“Timbuktu”一词在英文中,常常用来指代遥远、神秘、未知、难以到达的地方。如此,就可以理解这座传奇城市的地理意义了。英国人、法国人、甚至德国人都冒着各种艰辛和危险,终于在19世纪上半叶,揭开了廷巴克图的神秘面纱。
出于对“梦幻之都”的向往,1788年和1824年,英国的非洲协会和法国的地理协会均公开征募探寻廷巴克图的冒险家,后者更悬赏1万法郎,奖励首个探访廷巴克图并且写出考察报告的欧洲人。
英国人亚历山大·戈登·莱恩(Alexander Gordon Laing,1793-1826)是第一个到达此地的欧洲人。他1793年12月27日出生于爱丁堡。16岁从军,后来在塞拉利昂担任英国驻西非总督的少校副官。1822年莱恩曾访问苏苏族首府法拉巴(Falaba),并对尼日尔河上源进行了初步了解,估算了其源头(接近今几内亚与塞拉利昂边界)的经纬度。1825年夏他从北非海岸港城的黎波里(今利比亚首都)出发,沿着摩尔人的传统商路,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历尽艰险一年多,途中被打伤残几乎丧命,才于1826年8月18日到达廷巴克图。在此逗留38天,9月24日离开。可惜这位命运多舛的苏格兰探险家在回家途中由于拒绝皈依伊斯兰教,1826年9月26日被图阿雷格人杀死,尸体扔到沙漠里喂秃鹫。
信仰问题一直是西非探险的障碍之一,当地宗教极端分子和基督徒势不两立。因此,最后的成功者,也就是留下关于廷巴克图详细记录的人,是把自己包在阿拉伯长袍里混进城去的。这个探险家就是雷内·卡耶(René Caillié,又译凯利, 1799-1838),一个法国小伙子,他是到达廷巴克图后第一个生还的欧洲人。
卡耶1799年11月19日出生于法国西部小港城罗什福尔(Rochefort)附近的一个村庄。尽管他只念完了初中,但《鲁宾逊漂流记》却唤起了少年卡耶无尽的想象和对冒险的由衷热爱。他16岁当船员,曾两次航海到塞内加尔并进入内地。当他听到法国“地理协会”悬赏的消息,决心探访廷巴克图。为此他研究过伊斯兰教还学会了阿拉伯语。
1827年4月19日,卡耶化装成阿拉伯人,用自己在弗里敦(今塞拉利昂首都)工作几年的积蓄,开始探险之旅。他从小城博凯(Boké,今属几内亚)出发向东行进,经过塞内加尔河的源头,在库鲁萨穿越尼日尔河。6月17日,他随一支运输可乐果的商队抵达今几内亚的康康(Kankan)。他在那里呆了一个月。该镇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每周举办三次集市。卡耶长途跋涉,辗转到了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的商埠杰内,从那里他乘坐一艘运送商品和 20 名奴隶的船,继续前行。1828年4月20日,卡耶在卡布拉上岸了,然后动身前往廷巴克图,两地相距7公里,当他到达廷巴克图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这样,历时整整一年,他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梦幻之城”。
早在16世纪,西班牙摩尔人利奥·阿非利加努斯(Leo Africanus,1495-1550)曾出书描述廷巴克图的居民非常富有,国王拥有大量黄金。因此欧洲人都相信,廷巴克图是一个非常壮观和富裕的城市。但卡耶写道:“我发现眼前的景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我想象中,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美丽而富有的城市。然而,我第一眼看到的廷巴克图却只是一个集聚了许多破旧的土坯房子的地方。”“我在廷巴克图的街道上只看到载着船队货物从卡布拉而来的骆驼,几群居民坐在垫子上在一起交谈,摩尔人躺在门前的树荫下睡觉。总之,一切都显得暗淡无光。”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奇怪。随着地理大发现以来海上运输的发展,传统的黄金、象牙和奴隶贸易都被欧洲人吸引到沿海。商路改道后,深处内陆的廷巴克图地位早是一落千丈,无复几百年前的盛况,直到今天仍是一个贫穷的城市,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1988年,廷巴克图整座城市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卡耶住过的房子也保留了下来,作为历史遗迹。
在廷巴克图待了两周后,卡耶于 1828 年 5 月 4 日离开这座城市,随同一支由 600 头骆驼组成的商队向北穿越撒哈拉沙漠。8 月 12 日抵达摩洛哥非斯城。最后他乘法国护卫舰从丹吉尔返回法国土伦。
有志者事竟成,在没有政府资助,全凭个人努力的情况下,卡耶成为第一位带着廷巴克图的第一手资料返回欧洲的探险家。由于他的三卷本游记《穿越中非到廷巴克图的旅行》的出版,廷巴克图终于向西方人褪去神秘的面纱。1830 年,卡耶获得了法国地理学会颁发的1万法郎的奖金。可是由于在西非探险染上的疾病发作,卡耶于1838年5月17日去世,终年不到39岁。
卡耶在书中描写的廷巴克图,与人们头脑中的憧憬反差太大。尽管他获奖,但有生之年一直背负着骗子的名声,很多人不相信他的描述,直到20年后德国人巴尔特才再次证实了他的发现。
学者型探险家巴尔特
海因里希·巴尔特(Heinrich Barth,1821-1865)是德国探险家、地理学家。他1821年2月16日生于汉堡,父亲是贸易商。巴特尔毕业于汉堡最古老的学校约翰纽姆中学(Gelehrtenschule des Johanneums,1529年创办),然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之父”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古典学者奥古斯特·伯克(August Boeckh,1785-1867)和语言学家历史学家雅各布·格林 (Jacob Grimm,1785-1863)教授的课程。最后通过了关于贸易关系的博士论文答辩。巴尔特擅长外语,通晓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还学习了阿拉伯语。
1845年巴尔特去地中海沿岸地区探险,开启了第一次非洲之旅,他的父亲同意资助。巴尔特从摩洛哥丹吉尔出发,通过陆路穿越了整个北非,参观了巴巴里(Barbary,今阿尔及利亚一带)和昔兰尼加(Cyrenaica,今利比亚东部)的罗马古城遗址。他还穿越埃及,溯尼罗河而上至苏丹边境的瓦迪哈勒法,向东穿越沙漠到达红海沿岸的贝勒奈西(Berenice),1847年底返国。1849年他出版了考察报告《旅行通过地中海边缘地带》(Wanderungen durch die Küstenländer des Mittelmeeres)一书,在欧洲声名鹊起。
1849年底英国政府派遣一支探险队去非洲中部探险,由英国人理查森(James Richardson,1809-1851)带队,巴尔特和汉堡人、天文地质学家奥弗韦格(Adolf Overweg,1822-1852)应邀参加。他们1850年初从的黎波里启程,艰难地穿越撒哈拉沙漠。1850 年 10 月抵达阿加德茲(Agadez,今尼日尔城市),成为第一批进入这座城市的欧洲人。途中理查森和奥弗韦格相继病死。而巴尔特接替指挥,来到乍得湖一带探险,并进入今尼日利亚北部和喀麦隆,发现了尼日尔河支流贝努埃河的上游,绘制了相关的地图。巴尔特又向西长途跋涉,1853年9月到达廷巴克图,在那里逗留了多半年。返回时仍然途经的黎波里,1855年返回伦敦,报告探险结果。
巴尔特是欧洲人探险非洲历史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穿越非洲五年的探险考察,行程近2万公里。一路仔细研究记录了到访的古老的苏丹国或酋长国的地形、历史、文化和资源,并将廷巴克图的详细记录带回欧洲。他用德语和英语撰写的《非洲北部和中部的旅行和发现》(Travels and Discoveries in North and Central Africa ,德文版Reisen und Entdeckungen in Nord- und Centralafrika)5卷本巨著,于1857-1858年出版。这部著作详细介绍了廷巴克图乃至西非的情况,成为关于西非内地的权威著作和珍贵史料,至今人们读了还能受益。与他同时代的某些冲劲儿十足的探险家所不同的是,巴尔特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学者和语言学家;他的学术根底扎实,具有说、写阿拉伯语的能力、还学习了非洲语言(富拉尼语、豪萨语和乍得湖盆地使用的卡努里语),加上耐心细致的性格,使他仔细观察并记录了他所访问的文化的细节。他是最早理解民族口述历史用途的人之一,并收集了许多口述历史。他的人类学研究在今天仍然被视为对非洲土地、居民和语言的权威性调查。他和许多非洲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深深痴迷于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他说“在科学和人性方面,所有的民族都应该因为一个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每个民族应根据其独特的性情和使命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巴尔特是第一位到西非旅行和学习的真正的欧洲学者。1863年被聘任柏林大学地理学教授。并被任命为德国地理学会主席。1865年11月25日他在柏林离世,享年44岁。
廷巴克图城中保留着莱恩、卡耶和巴尔特这三位早期欧洲探险家住过的房屋,外墙上镶嵌着记载他们事迹的铭牌。1992 年 12 月 18 日马里政府颁布法令,宣布这些探险家故居为国家遗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