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3/2/2
1987年中央电视台热播一部14集经典电视剧,名叫《狄仁杰断案传奇》,引发海内外收视狂潮。1999年又推出《狄仁杰断案传奇》第二系列,49集,依然火爆。2004年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播出,共四部212集,展现狄仁杰的高超探案水准,情节引人入胜,令人欲罢不能。这些电视剧都是根据侦推小说《大唐狄公案》改变的。但是《大唐狄公案》的作者却不是中国人,而是荷兰人高罗佩(1910-1967)。他是职业外交官,成果卓著的汉学家,为20世纪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通之一。
生在荷兰,迷恋东方
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Robert Hans van Gulik),根据姓名中“古”和“罗伯”的对音,他给自己起了汉名高罗佩。他1910年8月9日出生于荷兰中部小城聚特芬(Zutphen,在阿纳姆东北30多公里),父亲是荷兰陆军的一位高级军医。幼年时高罗佩曾随父母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住了9年,上完小学,熟悉了东南亚风情,特别喜欢爪哇皮影戏,还对唐人街的汉字感兴趣。1923年父亲退役后,高罗佩全家迁回荷兰,定居奈梅亨(Nijmegen)东郊贝克(Beek)。中学时高罗佩就在课余跟人学汉字。1929年,他进入荷兰的汉学中心莱顿大学求学,特地选择汉学作为专业,还学日文。1933年,又到乌得勒支大学深造。25岁时就获得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高罗佩之博学多才,此时已初露端倪。他一生先后掌握了荷兰、希腊、拉丁、英、德、法、俄、西班牙、印尼、马来、阿拉伯、汉、藏、梵、日等15种语言,为他在学术上获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毕业后,高罗佩旋即加入荷兰外交部,作为助理译员被派往东京。他在本职工作之余参加各种学术团体,并与在东京的许多中日知名学者建立了联系,还经常去北京,结交了不少当地学者。他并不把自己局限于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还积极参与尝试士大夫们所擅长的艺术,如书法、篆刻、绘画、鼓琴等。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高罗佩不得不离开日本,在非洲、印度等地辗转。1943年,他来到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重庆,在那里与荷兰公使馆人员会合,担任荷兰流亡政府驻重庆使馆一秘。
由于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和沉迷,高罗佩一心想找一个有教养的中国女子终身为伴。这时他爱上当时在使馆任秘书的江苏名媛水世芳女士。水世芳(1912-2004)为清代名臣张之洞的外孙女,其父亲水钧韶(1878-1961)曾任中国驻列宁格勒总领事,后来当过天津市长。水世芳不仅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而且是齐鲁大学历史社会学毕业生。同年,高罗佩与水世芳结为终生伴侣,之后育有4个子女。有趣的是两人一共结了“两次”婚。一次是按中国的传统举行,一次是按西方的传统举行。这在当时也成为一种美谈。婚礼期间,贺客盈门,多为中西文士。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学路相近的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的多年友情,就是从重庆婚礼席上开始的。
那时的重庆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也是中国学者名流荟萃之地,于右任、冯玉祥、徐悲鸿、郭沫若、沈尹默等中外文化人士云集。外交官的身份使高罗佩有充分的机会接触这些名流,与他们共书丹青或宴饮酬唱,为他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战后高罗佩重返荷兰。1947年被派往华盛顿,1948年到东京,1952年驻印度,不久回荷兰外交部担任司长,1956年至1959年,他任荷兰驻黎巴嫩全权代表,1959年至1962年,他以荷兰驻马来西亚大使的身份在吉隆坡居留。
1962年至1965年,他再次回到荷兰,除在外交部工作之外又与乌德勒支大学签约讲授“印度以外其他佛教地区的文化史”。1964年他荣任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65年,他以驻日大使的身份第三次派驻东京,但是这次他没能完成任期。这位才气冲天的天才,不幸于1967年9月24日因肺癌在海牙逝世。年仅57岁。
高罗佩具有多重身份:外交官、汉学家、小说家等等,而且每种身份都做得很出色。但流芳后世的却是他作为汉学家的成就,荷兰人对中国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归功于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侦推小说《大唐狄公案》
高罗佩汉学成就突出表现在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侦推小说《大唐狄公案》的创作上。他成功地把唐代断案高手狄仁杰塑造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侦推文学(Kriminalliteratur/Mystery fiction),即侦探推理小说,是西方通俗文学的一种体裁。侦推小说主要写具有惊人推理、判断智力的人物,根据一系列线索,解破犯罪的疑案,因此也称为推理小说。19世纪初期,西方民主制度已经确立,警察体制逐步建立,这是侦推小说产生的社会基础。一般认为,美国作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侦推小说的鼻祖。然而最具世界影响的侦推文学家是英国人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他在1887年创作的《血字的研究》里,第一次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个聪颖无比的侦探形象,从此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作品风靡世界。福尔摩斯故事的成功,使侦推小说如雨后春笋,迅速在西方兴起。代表性作家如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一生写了近70部侦探小说,遐迩闻名的《尼罗河惨案》就是她的作品。近几十年来,侦推小说已属于大众文学的主流,在美国差不多占每年图书销售量的1/4。欧美国家电视台上,几乎天天都播放根据侦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就连日本都成了侦推文学大国。
但侦推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当有限。虽然中国古代有公案小说,描写作案和破案,如《龙图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和《三侠五义》等,写清官断案,也写侠义人物,亦称为侠义公案小说。其内容对司法工作有参考价值,但有迷信成分,如被害者托梦等等,一些地方逻辑推理也不够严密。自1916年《福尔摩斯侦探全集》中文版出版,公案小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重庆时,高罗佩仔细阅读了一本清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这是他在日本买到的一部清代无名氏小说,此书以富于幻想的叙事展现了狄仁杰的不凡生涯。这位佚名作者试图刻画一位完美的官吏,他在关心百姓疾苦、忠于朝廷之外,还善于根据环境的需要随机应变。史载狄仁杰(630-700)是唐朝时期辅佐武则天进行朝政改革的一代名相,山西太原人。他居官清正,体察民情,锄恶扶善,断案如神。侦破疑案无数,名扬海内,流芳千秋。《旧唐书》中说他在担任大理寺丞时,一年判了1.7万个积压的案子,没有一起上诉。这让高罗佩非常惊讶,也非常佩服,并对狄仁杰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罗佩认为,狄仁杰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对案情的缜密推理,绝对不亚于福尔摩斯。他对中国人没有看到自己历史上有更为出色的侦探小说而遗憾,这也激发了高罗佩要在东方土地上挖掘出中国大侦探的创作冲动。20世纪40年代末,他索性把《武则天四大奇案》前三十回翻译成英文。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在他笔下,狄仁杰公正却不呆板,机敏却不油滑;文武双全,关键时还能挺剑格斗几个回合——这样的法官狄仁杰甫一问世,在英文出版界即大受欢迎。
高罗佩用英文出版此书,并不是他的初衷,他原打算用中文出版狄公案,让“东方人读到自己的侦探故事”。但是,当时的中国出版界根本不关注狄仁杰,此书只能以英文出版。出版后大获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高罗佩又续写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等,合成一组,此为初期的《狄公案》。高罗佩本准备就此歇笔,此后也好几次宣布封笔,但是因为广受读者欢迎,出版社也不断敦促,他只能再接再厉,又用英文撰写了《湖滨案》《朝云观》《四漆屏》《红阁子》《断指记》《黑狐狸》等不少中短篇小说。到去世前完成了整个系列。这些作品最终构成了高罗佩的“狄仁杰系列大全”——《狄公断案大观》(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包括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
高罗佩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完成了从公案小说到推理小说的变革。他的狄公系列小说已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百万册,且拍成多部电影,使Judge Dee(狄公)成为在欧美世界知名的中国古代侦探。影史上第一个演“狄仁杰”的人,居然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外国人。那就是1969年在英国上映的电视剧《Judge Dee》,主角狄仁杰是由英国著名演员迈克尔·古德利菲(Michael Goodliffe,1914-1976)扮演的。
高罗佩对中国文化、艺术、法律及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渊博知识在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据考证,小说中所述之中国的典狱、刑律和法律习俗于史有据,并非信口开河。不少司法判断,都与《唐律疏》等法典相符。
高罗佩的狄公案也深深受到西方侦探小说的影响。他将推理和悬念融入了这部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里。更重要的是,狄公破案的手法,不同于传统中国公案小说的托梦破案,也不像人们想象的中国古代滥用刑讯,而是亲临犯罪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再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线索和证据后破解迷案。
如今高罗佩的狄公小说已全部被译为中文,重新编排的中文小说定名为《大唐狄公案》,全书约140万字。
喜爱中华文化
高罗佩一生著述颇丰,涉及语言、宗教、民俗、美术、文学、音乐等众多门类,如作品《琴道》《书画鉴赏汇编》《嵇康及其琴赋》《长臂猿考》等。他写的《明义僧东皋禅师集刊》介绍了东皋禅师(1639-1694),当时中国无人知道此人。东皋禅师姓蒋名兴俦,字心越,别号东皋。清初浦江人。工诗文,善书画,精篆刻,擅长音乐。他培养了众多琴士,成为日本300年来琴学的奠基人。他是自唐朝鉴真东渡以来,对日本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这本书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中国佛学史补缺之作。
高罗佩对琴棋书画这些爱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中国书法造诣也是很了不起的。在30年代和40年代,他担任荷兰驻华使馆的官员,常常和齐白石、沈尹默等文人墨客往来。他能写一笔苍劲有力的毛笔书法,还积极把中国书法艺术向西方世界传播。翻译了中国书法大师米芾《砚史》,同时他自己还刻印了一大批图章印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齐白石专门为高罗佩《印谱》一书题字、签名。
按照传统观点,高罗佩的汉学属于“另类”。他不满足于在经典古文中寻章摘句,而是接触社会,在民俗中发掘中华文化,收集资料,进行研究,介绍给全世界。他既述且作,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思想相结合,写出不少传世之作,所谓“另类”实为汉学之扩展。
高罗佩还是一位藏书家,他收藏的重点是中国古籍。在他逝世后,他的全部藏书及遗稿由家属捐送出来,珍藏于荷兰莱顿国立大学汉学研究院专门设立的“高罗佩藏书专室”,这个藏书室业已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块宝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