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在致力于推动青年人的创新创业,今天介绍一位前几天来iCANX全球科学家俱乐部来指导的创新创业大师:曾宪章博士(Carter Tseng)。Carter是我的朋友,从2008年5月汶川地震之后,我们是在何志明教授的倡议下一起发起“真爱明天助学计划”熟悉起来的,到现在我们一起合作15年了,真的感慨:三生有幸认识曾先生,因为他是所有创业者的贵人。
他是著名的创业家和创业导师、也是我国的政府顾问,人非常地精干和高效,不仅仅是捐赠钱,更是捐助了很多资源给前面的明天计划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第一代大学生助学计划Tomorrow-iCAN。我一直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所以很多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也叫Carter来支持,他从来不推辞,在他百忙的行程之中总是抽出时间来,更加意外的是,他每次的讲座都提前很久准备,PPT会1-2个月前发给我,跟我沟通是否合适,然后不断修改和完善,还介绍合适的朋友来参加、共同推动,他对支持青年人的事真的从来不遗余力。在美国百人会发起了“英才奖”,到现在也十多年了,每年支持优秀的青年领袖,到每一地都组织学生们沟通交流,支持了很多人,也感动了很多人。疫情前请曾先生去南开大学上《创新工程实践》慕课,是全国直播的课堂,Carter在课堂上与8万学生一起分享他的创新创业的理念、做法和适合中国的内容等等,课堂反响很热烈,下课我就发了朋友圈说Carter创新创业的故事,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收到网名叫“瑞霭南天”朋友的留言:
“张老师,您好!无意间看到您的朋友圈发了曾博士的信息。您有曾宪章博士的联系方式或者微信么?我爱人和他本是福建漳州宗亲,我爱人叫曾**,我爱人父亲叫曾宪*,我爱人要叫曾博士伯伯的,当年我爱人上北师大读本科还是受过他资助。中间还有书信往来,后来失去了联系。如果方便,请转告曾博士,我爱人一直希望能找到他和他联系上。谢谢!”
真的是万能的朋友圈!我转给Carter看的时候,有听他分享了很多从80年代末回大陆逐渐开展的很多工作:带着他创办的企业与大陆的企业一起做创新创业,教大陆的第一波企业家开拓国际市场、各种各样的资助项目……让人意外的是:Carter和他幸福的家在北京、台北、美国都是租房子住,从来不买房,而把他们的钱都捐出来做慈善:他做科技创新创业,他的太太做文化创意产业,他的女儿从斯坦福博士毕业后在北大做了博士后,现在正在做不要报酬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听着Carter的故事,真的是让人感动万分,Carter和他有着家国情怀和大爱的一家人,真的是不断地在实践着他所说的“创业的三重境界”:
人生上半场(25岁~45岁):我曾创业,为生计而奔波,为赚钱而工作
人生中场(45岁~55岁):我助创业,提升生活的质量,为兴趣而工作
人生下半场(55岁→):我教创业,追求生命的意义,为理想而工作
下面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22日第12版华商故事专栏对曾宪章博士的整版报道《30年创业的三重境界》,全面讲述了Carter的感人故事。
68岁的曾宪章,看上去与附近公园里散步的老人无异。深灰色的羽绒马甲罩在灰色的长T恤外,半白的头发,一张慈祥而安静的脸。然而当这位晓龙基金会董事长、美国百人会理事开口讲话时,清亮的台湾普通话和不时蹦出的英文单词,传递出的却是非凡的创业见解。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美国硅谷,在台湾科学园,在北京中关村,曾宪章在一波又一波创业浪潮中,见证、参与、思考,自己创业,帮人创业,教人创业。他从与乔布斯同时期创业,到如今站在中国“双创”的浪潮之巅。如他自己所说,“很少有人能像我一样,有这种机缘。”
我曾创业
面对孤独,跌倒了再爬起来
“非常孤独。”这是36年前,曾宪章开始创业时的感受。1980年,即便在他身处的美国硅谷,创业还是极少数人的选择。没有氛围,没有经验,一切全得靠自己摸索。
谈起最初,曾宪章连说了三遍:“千辛万苦。”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周工作7天,每天十几个小时。为了找到第一笔种子基金,他和同伴整整花了18个月;为了敲开德国西门子的市场大门,他在慕尼黑的公司门口被挡了三天三夜。
对于这个头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的高材生来说,坐地铁去谈生意,敲门被拒绝,要接受这些碰壁和冷遇,并不容易。更何况,他们自主研发的两款产品微电脑开发系统和影像扫描仪,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
“开始有一种潜在的想法,我是做研发的,是高高在上的,做销售就是凭一张嘴。”曾宪章坦言,创业之初,自己一点也看不起市场营销,“任性”地和另两名创业伙伴埋首产品研发,将销售外包给别人去做。
但很快,残酷的商场现实敲醒他们:只有能卖得掉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在那个创业还是新鲜事的年代,没有创业导师,也没有成功宝典,选择创业的年轻人得不到太多来自外界的鼓励和帮助。为了解决问题、打开市场,三人之中必须有一人“下海”学习经商。相对外向的曾宪章成了被选中的那个人。
于是,工作之余,曾宪章多了一个新任务:每天晚上回学校上课,学习市场营销。“那段时间是蛮辛苦的。”忆起“回炉重造”的经历,曾宪章无奈地笑说,自己最初也是“心不甘情不愿”,但一想到公司倒了就一无所有了,便只能忍气咬牙地认真学。
“学完之后就飞出去谈,谈完回来再思考,我就当作是教学相长。”渐渐地,曾宪章发现,老师有时甚至还会请他来讲授实际经验,而他也不再只是“技术宅”,销售、财务、行政,都有所了解。再面对市场时,他已然更加自信从容。
8年之后,曾宪章创办的全友电脑公司成功上市,并且一度在扫描仪领域占据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位。“我突然觉得,好像是一夜之间,我从无人知晓变得小有名气。”曾宪章说。
事实上,这个转变并不突然。如他所说,创新创业并非“灵光一闪”,而是需要很多的务实积累。而在那8年,曾宪章做的最多事的就是,跌倒了,再爬起来。
我助创业
面对“饥饿”,倾囊相授指捷径
创业时,曾宪章走在浪潮之巅;帮别人创业,他同样是走在最前面的领路人。
清华紫光、京东方、TCL……这些如今国内大名鼎鼎的科技巨鳄,在早年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得到过曾宪章的帮助。
20世纪90年代,清华紫光的扫描技术获得全友电脑的技术转移,之后曾宪章又为他们引入现代化企业的行销理念,最终通过9年努力,清华紫光在1999年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扫描仪公司。
这样的故事,曾宪章还有许多。这个说话慢条斯理的商人曾有一个颇为豪气的称呼——“科技游侠”。因为从1998年开始,他就放下自己的生意,将绝大部分精力投注于科技方面的公益事业,四处奔走,辅导内地各大高新区、各类企业发展创新。
“饥饿”,这是早年内地高新科技行业留给曾宪章最深的印象。“大家的学习欲望非常高,很希望成为国际品牌。”对于当时跃跃欲试的内地科创行业而言,一切外来经验都弥足宝贵。
而这,正是曾宪章在创业之外更想做的事。在他看来,与其用十多年的时间成立一家又一家公司,成就自己,不如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人脉等资源整合,帮助更多的人创新创业。
如何将无价值的资金转化成有价值的资金、怎样找准市场定位、重视专利申请和研发投入……近20年来,无论是高新园区,还是个人创业者,只要有困惑、有需要,曾宪章都将自己多年的经商心得倾囊相授。
其实,在进入中国内地之前,曾宪章就已是美国硅谷最早的一批华人“创业导师”。如今在华人创业圈颇有名气的公益平台“玉山科技”,曾宪章就是其中重要的创始人。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每月第三个周三,下午3时,曾宪章都会在硅谷和朋友办讲座、搭平台,邀请华人创业新秀们前来聆听经验,结识朋友,分享想法。
在他和朋友的推动之下,玉山的平台越来越大,从硅谷扩展到遍布美国的14个分点,名气也越来越响,会场上的面孔不再只是一群创业“小毛头”,而是“大咖”云集,甚至惠普、英特尔这些美国本土主流的科技企业都慕名前来参加玉山年会。这几年,曾宪章还将玉山科技带到中国,在中美科创行业之间开通“高速直通车”。
“原本要18个月才能打开的门,我帮他们两个月就能打开;他们原本可能要跌倒10次,现在只要跌倒3次就可以了。”曾宪章笑着说,他做这所有一切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为真正热爱创新创业的人指一条捷径。
我教创业
面对未来,让中国科创引领全球
现在,年近古稀的曾宪章,大部分时间仍在路上。对于科技创新,他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与激情。
每年,曾宪章都会专程去美国两三次,参加旧金山、拉斯维加斯等地举办的各类世界顶尖科技产品展会,了解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无论是物联网,还是机器人,抑或其他时下热门的科创领域,说起其中最新的研发成果,曾宪章都了如指掌,对于信息的掌握丝毫不输于年轻人。
更让他兴奋的,是中国国内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热潮。前不久,曾宪章去了一趟山东淄博。2000多年前,齐桓公在那里设立一座稷下学社,从中走出的孟子、荀子等大家开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那是中国创新最厉害的时候。”曾宪章大为感慨,眼神中毫不掩饰向往之情。他同样希望自己能够抓住当下的机遇,成为创新创业精神的传扬者。
“最近3个月,我都在到处演讲,今年刚刚公布的4所双创大学,我基本都去过。”作为国内堪称“教父级”的创业导师,曾宪章如今已是众多创业论坛的座上宾。 面对热情的追捧和热烈的氛围,曾宪章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理性与冷静。“我们不是要让每一个人去创业,而是要让每一个人了解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
作为过来人,曾宪章深知,创新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技术、制造、营销、人际、有效的表达……这些功夫缺一不可,而这恰恰是许多前扑后拥的创业者容易忽视的。
因此,相比“术”,曾宪章更重视“道”的传授。就如去高校,他往往不直接给大学生上课,而是先培养老师,因为一个好的创业老师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
接下来,曾宪章还计划将更多国外基础性、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训体系引进中国,在国内培养真正的创新理念和创业技能。
“我希望有一天中国的科技业能真正站在全球的前沿。”曾宪章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和科创行业打交道,这是他的兴趣,更已成为他的理想。
致敬Carter,期待有更多人走上成功的创新创业之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