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这个学期我们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创新工程实践》,结课已经两周了,上课的过程还历历在目,课上的点点滴滴依然鲜活如初,下周就要交作业了,在此之前,特别制作了这一辑整个课程的内容与精彩瞬间回顾(来自吕帆老师每一周在语言抱力公众号上的课程报道),希望同学们时时记得我们的最美约定:努力,在北大成为最好的自己!
语言抱力 | 中秋前夜,请先与自己“团圆”
2019年9月12日
经过多年酝酿和大半年磨合
今天由八位老师联袂主讲的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式开课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堂小课
认知自我、温暖他人
不惧挑战、智珠在握
做自由而负责的北大人
本公号会记录下课程内容和精彩语录
每周四下课后都会整理好笔记
分享于你
助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程主持人 张海霞教授
张海霞:千打算万打算不如上天的安排,经过多次讨论、精心准备,这学期策划的《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上课了。第一课啊,没想到正好赶上是中秋前夜,而且明天全校停课放假!下午看到很多同学都拉着行李回家了,不禁为晚上的课多了一份担心:同学们“心不在堂”怎么办?
但是一想起前两天来找我谈话的两位大三学生,我的心情马上就激动起来,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向我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出了严重问题,第一次期中考试直接被打晕,导致GPA偏低,后来的学业和精气神受到很大影响,过了这么久都没有缓过劲儿来!要是我们大一入学有这门课该多好啊!
是呀,大一萌新,第一个学期,第一周,大学生涯的起点,有太多的事我们都不知道,有太多的新环境和新事物需要适应,那颗稚嫩的小心脏真的是不知所措甚至是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我是谁?
学啥的?
谁管我?
跟谁学?
跟谁玩?
跟谁聊?
为谁学?
成为谁?
我们的课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的。
第一课,我们想与你聊这样一个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是谁?我们是家长的掌中宝,我们是学校的优等生,我们是周围亲戚朋友和邻居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的成绩总是出类拔萃,我们习惯了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我们更是习惯了各种表扬,可是到了大学,突然发现:世界太大了,牛人太多了,曾经那么骄傲的我,那个无比自信的我,现在午夜梦回,总在问自己:我是谁?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终极哲学问题,我们一生都在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还有人专门研究它:发展心理学,这就是我们第一课请来的专家--北大优秀教师--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苏彦捷教授的研究方向,苏老师要跟同学分享的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认识自我》。
#第一课:我是谁#
课程分享 苏彦捷教授
“我是谁”是“人生三问”之一,但少有人真正用心地探查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做一个测试:用手机照照镜子,然后想一个问题:怎么证明孩子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会照镜子,因为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 )是个体能认识到自己拥有独立的身体、思想和行动,所以,儿童能认识自己是发育的重要一步。但,之后呢?
各位同学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我很怎么样?尽量从多个角度来描述自己。这时你就会发现了,“自我”其实是在不断发展的。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大一新生一般处在青少年晚期,即将进入成年早期。所以,对新生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要认清一般的“自我”概念其实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可分为四大范畴,分别是“生理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
生理自我相对简单,比如我是男生还是女生?为什么小孩在2岁左右就能给自己和周围人贴上性别标签?你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为何?为什么父亲在假想即将出世的孩子时,如果别人问是女孩怎么样,他就会说可爱、柔软;再问如果是男孩呢?他就往往用到强壮、哭声嘹亮一类的形容?
这就和“性别角色”有关。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做一下Bem性别角色量表,看看自己是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还是未分化。
学业自我,同学们在报志愿时多多少少能感受到,你擅长什么专业?你的人格适合什么工作?你喜欢做什么?我就遇过一个同学跟我说他高数学不好,但是想去数学学院,我当时很不能理解,后来他跟我说,因为他妈妈认为“学不好数学就是不孝”……这挺荒唐的,因为能否学好一个专业,你应综合去考量,建议你可以从能力(智力、创造力、执行功能、社会认知)、特质(人格、心理弹性)、兴趣这三个维度来评测自己。
为你介绍一个工具: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
社会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自我概念,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众多社会关系,人总会生活在关系之中。你要开始考虑自己的另一半什么样?想要什么类型的爱情?遇到问题,你可以向谁求助?
像我们心理学院有一门课,《爱的心理学》,就是专门讲亲密关系的,如果以后有需要,建议你可以去听听。
请同学们注意,社会支持也是社会自我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遇到问题、想不明白时,你要学会用好关系、找到支持。比如如何维护自尊?怎样减少孤独感?如何建立社会关系?怎样找到真正朋友和社团?这一块的内容,之后有老师讲“跟谁聊”和“跟谁玩”两个专题,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情绪自我可能是同学们比较在意的部分了。你刚刚进入北大,会焦虑吗?你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吗?情绪不好,又该如何调节呢?
大家知道,前额叶皮层是负责理智的脑区,为什么有人很容易被激怒?有人却能三思后行?你可以用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理论来调整自己的反应,用心理学给你的方法,做更好的自己。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在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中客观、理性地评判自己。要知道,自尊往往基于自己于他人多方面的社会比较而产生,大家觉得你是书呆子,你可以化解吗?又如何面对呢?请注意下面这两个“循环模型”,你是成功的那一种,还是往往就陷入了失败的轮回呢?
开头我们说“我是谁”是“人生三问”之一,听完这节课,你可以问自己另外三个问题:
1. 你的理想是什么?
2. 你觉得目前自己在生理、学业、社会、情绪等方面具备哪些可以支持自己一步步实现理想的优势?
3. 为了更好地实现理想目标,你将如何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呢?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学的知识,回答这三个问题。因为我相信,你学到了如何做父母的心理学知识,就更容易成为一个更好的子女;你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学特征,也就更容易当一个好父母。所以也期待并祝愿大家,在北大学有所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谢谢各位,祝中秋节快乐。
张海霞:
下周的课,我也很期待,因为要回答一个从报志愿开始就困惑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问题:我的大学专业和人生发展是什么关系?到底学啥好?该怎么学?怎么处理兴趣爱好和专业之间的关系?
两位北大师姐陈清和胡敏教授准备了充分的实例,下周见!
语言抱力 | 专业、职业、事业:大学之初,学啥好?
2019年9月19日
来到大学,一切似乎都是新的
但是当新鲜感逐渐褪去
学业的压力、研究的方向
选什么课、修哪些分
干什么事、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成为了大学中最重要的选择项
对专业和未来
你可能既坚定又迷茫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二课
就帮助你拨开选择的迷雾
看清未来的方向
请记住
你的未来,由你定义
#第二课:学什么#
课程分享 陈清教授
陈清:我们提前做了一个问卷,课前请同学们做过了,看过以后几位老师很开心,因为同学们基本上都是自己选的专业。当然还有很多蛮值得讲一讲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得出来,北大的同学们还是很独立的,有自己的想法,这非常好。但是我也希望同学们了解,你现在的专业不是一辈子的专业,未来是非常广阔的。以我个人为例,我的专业方向就发生过多次转向,但从人生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实每个“转弯”都是很有价值的。
那么,专业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究竟是在做什么呢?我想可以从三张图来看看其中的区别:
通过这几张图,你可以发现,本科是基础,而拥有一个强项专业非常重要。现在有些同学选了不少专业的课程,但每门课都是最简单的,最后你很难说自己是“学这个”的。强项专业就像一个支点,让你拥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刚刚来到北大,那这个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向你介绍一下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 得自由 ,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北大虽然没有校训,但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所以,北大不培养技术员,并不以毕业后就能找到工作为目标。北大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不论未来科技和社会如何发展,都能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独立思考,有独立人格。
那么,你真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吗?你对自己的专业有独立的思考和认知吗?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角度和方法。比如数学是科学的基础工具;物理的模型要追求简单,抓主要矛盾,严格求证;化学是不同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化学家说自己就是在炒菜……另外还有很多交叉学科,比如分子物理、物理化学……每个专业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想是不是这个专业没意思,而要意识到“这山望着那山高”往往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很多北大校友也和你们现在一样经历着相同的选择:我要学什么?比如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院士、从物理到生物再到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丹扬教授、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卢新宁是中文系毕业的;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本科是图书馆系……所以同学们,你们真的拥有很多选择。就算目前学习的专业真的不是你的热爱,你也可以通过选修、双学位、转专业、本科生科研等等机制和项目,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学科中更多的精彩。
下面,有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胡敏教授为大家讲解大学教育和理念。
课程分享 胡敏教授
胡敏:刚听了陈老师的讲解,我发现我们俩也有共同点,我本科是学应用化学的,硕士进入了环境科学,博士研究海洋排放二甲基硫,现在主要研究的是大气颗粒物来源、二次转化及其环境影响和控制对策。所以当时我也经历过对专业的懵懂和选择,我也很同意陈老师的观点:大学专业不等于人生专业。
但是我还想问大家另一个问题:你是在选大学、选专业,其实大学也是在选你。那么,大学对你有什么要求呢?从各类名校的申请要求来看,大学选择的是具有相投兴趣的学生。所以,你来大学做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说:“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很多大学的理念和校训都是相通的,我也将这些非常有智慧的思想推荐给大家。
最后,我想用《哈利波特》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课程:“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张海霞:
两位老师的经历都很有意思。确实,专业是很丰富多彩的,尤其在北大。前两天我认识了一位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师,我才知道人家不是总是挖墓什么的,手段非常先进,表达也很好,做出来的事情很有意思。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是了解专业魅力的时候,专业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希望你们能利用好在大学的资源,去发现、去实践。下一周,我们要讲如何在大学做好自我管理,沙丽曼老师准备了充分的实例,下周见!
语言抱力 | 大学萌新进击指南
2019年9月26日
从高中进入大学
你可能会从“好多人管我”
直接进入“好像没人管我”
所以
自我管理是大学不开的必修课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三课
谁管我?
大一的萌新,请务必收下这份进击指南
助你快速进入大学状态
加油!萌新~
#第三课:谁管我#
课程分享 沙丽曼老师
沙丽曼:在上大学之前,其实是有很多人托着你们走过来的,尤其是在座的北大学生,很多老师都在管你们,包括最熟悉的做题,都有很多人在帮你们掰碎了、揉烂了,变成卷子给你们做。家长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大学是这样的吗?所以这节课,我最想讲的是“自我管理”。
你们刚刚从军训回来,可能很不适应,但是现在真正进入大学生活,一定要开始适应它,并做好规划了。我认为,大学虽然看似有四年(也有临床8年和城规5年的),但我建议你们把大学看做三年,用五个学期做规划才是合适的。
大一上学期,建议你完成这张图中所涉及的内容:
这里我说几个点:像大一上来就开始的英语分级考试,我一般都建议学生在暑假好好准备一番。英语在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在大一,你也要看文献对不对?何况你可能还要考虑发核心期刊。对于文科生,英语成绩是越高越好,理科生要够用,但是也要综合考虑。
对于选课,我的建议是“有把握地挑战高阶课”。一个学期16周,等这次国庆放假回来,过不了多久你们就要进入期中了。当然有的课程没有期中,我要建议你更加注意,这种期末一锤定音的,务必要注意。说回期中,有些学生可能会面对“人生最低分”,但你要分清这是相对分还是绝对分?大家都考40分,你考45,那很不错了。
至于专业选择,应该要和你的未来规划有牵引性的考虑。比如兴趣,你们可能当年因为你是全省唯一一个数学满分的人,就选了数学专业,但高中的数学跟大学的专业不是一个概念,建议你还是要用兴趣的加持来为未来多考虑。
“学”和“考”是“两层皮”,你要做好提前量,比如提前自学主干核心课,不光要自学内容,还要在单位时间内把题做对,也就是说你要在提前自习时就具备期末考试的能力。你可能会说,那还要老师干嘛?老师不光传授的是知识,也许有一句话影响到你,这课就值得了。当然,有的学生会抱怨老师的教学水平,但我想问,为什么总有一些人是各个课堂的1%?提前预习了呀。
竞赛生确实很厉害,希望同学们大一要抗住,确实,他们因为之前学过,你可能在大一很难超过他。但是进入大二,大家都是小白,如果你习题量够大,就有机会。
另外,双学位要慎重选择,比如经双,可能绩点要3.5+,你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综合考虑。
到了大二,你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如果在大二你的绩点已经有3.5,仍学有余力,那你可以考虑科研了。大二下,辅修双学位还有机会,包括基金和交流的申请,比如国际合作部的国际交流项目,是申请一次管一年的,大二申请,大三有机会可以出去看看,会很有帮助的。
大三你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大三上要注意企业的实习了,一般去实习是大三暑假,是一个比较大的机会。但是为了一个大实习的落地,我一般建议你提前铺垫两到三个小实习。下学期你就要开始进行保研的工作了。
大四,进入本科的收尾阶段:
保研收尾阶段,要仔细看一下学院的要求,比如有的学院体育课挂科也不要哦。出国、就业,按部就班。另外,还有课程审核,大家务必要注意一下,有的同学没发现秋季学期的课程少了,那毕不了业的。
沙丽曼:
下面讲一下大学的阶段性迁移重心。首先,当然是以学为本,社团再好玩也要以学业为本。从大一到大四,你要注意这些方面:各种适应、学会选择、发掘优势、科研和社会实践、激励创新、生涯规划、职业定向、社会适应。
另外,教学计划、教育教学管理规定一定要清楚,作弊是非常严重的,没有两证,你毕不了业的。所以,宁愿重修也不要作弊!出勤率也是很重要的事,缺勤三分之一课程那就直接不合格了,就算跟老师求情也是没用的,大家务必要注意。
所以,在大学,优势最大化就是成功,而不是高中差什么补什么,喜欢+能够做好,才是好的选择。希望你们都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张海霞:
不要等到迈进地狱才想到自救,一些学生没有做好自我管理,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不希望大家最终走入这一步。之后,我们要做第一次实践活动了,我们会组织11位教授、专家和你们聊聊天,你可以从以下问题中挑选提问:学业规划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导师成长故事,也可以从你感兴趣的角度去问,期中做成海报展示即可。
语言抱力 | 你会聊天吗?
2019年10月10日
进入大学 自由扑面而来
人群的聚合、观念的碰撞、合作的需求
使人际交往成为了必修课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四课
跟谁玩?
如何避开人际交往沟通的五大“雷区”?
这节课程统统分享于你
#第四课:跟谁玩#
课程分享 吕帆老师
吕帆:
来到大学,自由迎面而来,但你可能听过一句话:不是所有人都配享有自由。因为自由是把双刃剑,给你自由,你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的教育总在教你做“有限选择”,但人生哪止ABCD四个选项?甚至很多事情是没有选项的,比如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件事:人际交往。
那么,你有过人际交往中的“至暗时刻”吗?在我看来,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有四句常见话语:“你竟然会这么想”、“我控制不住自己”、“我怎么跟你讲不明白”、“全世界都是我的敌人”。按心理学理论,这分别代表四种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认知误差、情绪不稳、能力不足、人格缺陷。你可能曾在这些问题中挣扎、呼救过,但请注意一个人际交往的核心原则:谁痛苦,谁改变。比如你和男朋友正在冷战,如果你觉得痛苦,请你先开始做改变,而不是任由它发展,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改变。
我常说,不踩地雷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入雷区,所以今天的题目是《人际交往的“五雷区”》,期待能帮助各位同学排雷、除障。
雷区一:和自己玩
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和自己玩挺好,尤其是我们做科研的,爱因斯坦、屠呦呦、于敏、陈景润,哪个不是和自己玩得high,板凳一坐十年冷?他们要是天天出去social,科研搞得好吗?确实,学会独处、享受孤独是很美妙的一件事,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发生在关系之中的。梁漱溟先生有一本访谈录:《这个世界会好吗?》,里面谈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内心之间的关系。之前胡敏老师、陈清老师讲的专业选择属于第一个问题,第一节课苏老师讲“自我认知”是第三个问题,今天讲的人际交往恰好是第二个问题。那么,你真的避得开人际交往吗?你能只和自己玩儿吗?我从近到远地讲四个原因:
第一,决定你人生走向的关键时刻,你一般都不会在场,人际交往是“前置”的,别等到别人评价你时才想起这件事的重要;第二,现在的企业治理结构越来越偏向于扁平化,人际交往随时随地会发生;第三,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大分工、大协作,拥有复合学科背景和多元文化底蕴的人才一定是最需要的,那么,能与人顺畅地交往沟通、讲清楚自己的观念不重要吗;第四,人工智能已有能力取代人类的部分表达甚至沟通,难道我们反而固步自封?所以,第一个雷区是只和自己玩,我建议大家走向人群,拥抱未知,因为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雷区二:把天聊死
这个问题太常见了,但多少同学仔细想过为什么?我认为有三个核心原因:有我没你、只说不听、肆意评价。所以,你真的会聊天吗?来听听PAPI酱的案例。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看似好笑,实则严重的问题?我推荐给大家一本书:《爱的五种语言》,它的核心观点就一句话:亲密关系中的大部分不满不是源于没有爱,而是因为没有按对方的需求给予爱。你可以把每个人对爱的需求想象成不同的容器,容器被爱填满就快乐,不满就抱怨,但你要按照对方的“形制”来付出,不然就很容易发生“爱很多,却都洒在外面了”。
所以,要避开这第二个雷区务必就要注意“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沟”是建立同一渠道,“通”是互通信息情感,把天聊死,往往就是因为没有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雷区三:缺乏目标
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透明度错觉”,指的是“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比如,你觉得老师布置的实验思路有问题,你怎么和TA讲清楚这个问题呢?你怎么开场呢?你的目标是什么呢?如果你讲着讲着跑题了、老师也蒙圈了,或者讲着讲着变成赞扬老师的教学效果好,能不能以后报考个研究生?那你的沟通目标就是跑偏了嘛。
雷区四:即兴表达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有“自动驾驶”模式,就是常说的“不过脑子”,其实我们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也常在使用。你想想,在和人沟通时,你会三思而后言吗?你会提前设计表达吗?你会在重要的沟通场合打腹稿吗?尤其是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我们真的是在“沟通”吗?
孔夫子讲过两个字:色难,说的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习惯于做即兴表达,这会产生很大问题。我建议同学们学习一些表达和沟通的思维模板,我介绍三个:上堆下切、“事实—意见—情感”和“Feel—Felt—Found”。总之,同情力、共情力,才是沟通的核心能力。
雷区五:滥用情商
最后一件希望大家注意的事,就是“情商”这个概念被我们泛用、滥用了,如果你看过《情商》这套书就知道它不是指八面玲珑、逢人就笑,更不是指单方面地让对方舒服。人,有没有觉察自身情绪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一生去修炼的课题。
如果你能经常性地“向内看”,其实很多人际交往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迎刃而解。还记得开头我们说“谁痛苦,谁改变”么?交往中有问题,这似乎很让人纠结;但发现交往中的问题,其实是件好事,这也是为什么“我是谁”是咱们这学期的第一课。
具体到人际交往的“向内看”,我建议大家仔细想想“舒适区”这个概念,它并不是指人待的舒服的地方,而是人待的习惯的地方。如果你在交往沟通中遇到了问题却似乎挪不开脚,无法进步,那很有可能是你太留恋“舒适区”了,建议大家可以做一个表格,左边写你在某件事(比如饭局社交中不喜欢讲话)中得到的好处,右边写坏处,然后自己判断一下,这好处真的是好处吗?相信你就慢慢有答案,也就走上进步的道路了。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它不分年级更不分学科背景,今天只是打开一扇窗,希望同学们能在“往后余生”自修这门重要的课程。所以最后,我想引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作为总结:“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我们不会做随波逐流的野兽,也不能做全知无畏的上帝,但我们可以做更好的自己,谢谢大家。
张海霞:
不要等到迈进地狱才想到自救,一些学生没有做好自我管理,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不希望大家最终走入这一步。之后,我们要做第一次实践活动了,我们会组织11位教授、专家和你们聊聊天,你可以从以下问题中挑选提问:学业规划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导师成长故事,也可以从你感兴趣的角度去问,期中做成海报展示即可。
语言抱力 | 11位北大老师的人生箴言
2019年10月17日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经历了老师访谈、团队讨论、表达呈现后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期中展示
让老师的经验与同学的体验融为一体
#期中展示:跟谁学访谈分享#
课程主持人:著名的呆呆老师,陈江。
陈清老师组:孙傲 刘孟琪 廖焱堃 齐子强 黄天亮 冉欣怡
张海霞老师组:王淮蓉 张海鹏 黄旭安 薛万杰 吴宏宇 杨立
许雅君老师组:王璐 唐煜川 左蒙 余凤 李亦佳
沙丽曼老师组:张钰曼 苏立同 王璟鹏 尹泽楷 王浩 谭依杨 邢云昊
胡敏老师组:何晟豪 何天佑 阿娅古兹 谢杰 刘周洲 郭畅
穆良柱老师组:陈德铭 张云峰 娄宇 沈可 宋兆瑞
陈江老师组:王玉龙 欧阳烨 张子硕 石亿 刘俊琦 王柯
方璇、张卫光老师组:刘晓艺 尤伟 管云帆 肖成杰 郭昕然
张卫光、方璇老师组:赵昊博 王思哲 王佳璇 许芳迪 刘嘉斌 齐飞扬
苏彦捷老师组:薛诗琪 王圣阳 邓睿哲 薛晋璠 黄泳棋 龚诚欣
吕帆老师组:史睿 林坤展 孔纯 郑墨涵 廖文怡
语言抱力 | 求助是一种能力
2019-10-24
进入大学你可能会出现很多疑惑
甚至遇到一些从未想过的障碍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六课
沙丽曼老师将结合十余年学生管理经验
为你讲解遇到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
从学会“跟谁聊”到做“更好的自己”
#第六课:跟谁聊#
课程分享 沙丽曼老师
沙丽曼:
先来说共性问题。大部分新入学的同学并不太清楚怎么选好课程,有些同学会在大一上学期就修25学分,这没必要,平均下来每学期16学分就够了。在这个原则下,你应该有把握地挑战高阶课,同时低成本运行到好的可能性,以后再变也有可能。另外,马上进入期中,如果你学这门课真有障碍,可以退课。
关于转专业,除了“强转”之外,其实还有很多选择,北大提供了很多机会,你不必太执拗。但在大一你务必要把课程安排好,比如社团,来到北大的同学应该都是兴趣比较广泛,有同学问我“可不可以选9个社团”?我说可以,GPA3.9你选多少个我都同意,但请务必注意,大一一定是以学习为主的。
当然,另外一面是:大学生有一个通病,因为你们都是当地学校的光荣,进入大学也总等着别人来“哈”你,你不理我我就不理你,结果可能就是你抬着高贵的头,没人理你。大一其实是一个“抱团”的时期,有同学就跟我说过,到了大三突然发现“抱团”结束了,自己没有小伙伴,痛苦地想自杀。我认为,过命交情的小伙伴是一定要有的,大一在社团中,你可以多多去发现同道中人。
再来说共性问题之二,包括游戏和网络沉迷、宿舍问题、宗教传播和迷茫、学习动力不足这四个方面。
学生打游戏动机不同,有的是逃避现实,其实是没用的,你真的能打到世界第一吗?太难了。打游戏和网络沉迷还不太一样,时间太容易溜走了,下节课海霞老师会讲时间管理并给大家一些工具。有人说文科生时间很多,确实课程安排会较少,但要知道大学课程是课上一小时,课下可能需要十小时,文科功力当然在课外,你要看很多书,这本书你真正看进去多少,自己心里知道。
宿舍问题和大学生活幸福感息息相关,你们都是独生子女,可能很不习惯。卫生问题、性格问题、作息问题,这都很常见。
宗教传播在学校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很多路边都有散播宗教信息的人。有些人会进到学校甚至宿舍,一开始让你填填问卷,之后可能就会跟你聊聊信仰,尤其很多宗教都是强调“爱”,你有可能会喜欢这种温暖的感觉。但是大家要认清一点,中国是信仰自由,但不能传教,请大家要分辨清楚。
迷茫这件事,应该每个人都有吧。我上节课讲过人生应是曲线的,这很正常,单调增长的人生应该是奇迹吧,你站在这个点去预想未来,很有可能不准确,但正是因为未来不确定,你努力过会有多精彩?不想看看吗?
共性问题之三:时间管理、压力化解、感情问题和绩点。
时间管理大家都会遇到,很重要。你们可能知道紧急/重要的四个象限,紧急且重要的那个象限一定要注意。
压力化解一定会在,有很多方法:吃、购物、聚会、聊天都可以。但你要分得清楚你的压力源在哪里,并且能找到直接解决压力的方式。课程难你去玩游戏,压力是化解了,课程还在那里啊。
感情问题要认真对待,要有好的开始,也要学会好好地告别。但是感情问题也会带来一些心理障碍,比如被分手可能就抑郁、酗酒了,真的要好好对待。
绩点上节课说过,现在绩点最好的人不一定是以后最有出息的,但成绩好的人在下一步选择时确实会更多机会。
共性问题之四:情绪管理、关系问题、生涯规划和拖延症。
生涯规划是帮你找到通往愿望的路,要在其中找到关键点,也许可能会有变化,但也是值得的。我女儿15岁去了英国,因为不喜欢填鸭式的教育,加上当时有一个英国研学活动,她就准备去英国读书。但是她当时跟我谈这件事的时候,我让她去找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选择,这个过程持续了两三个月,她就去了。但一年后她又告诉我,她以后大学想去美国读,但考过英语以后她又决定要去日本读书,好在两个学校都过了,现在在日本的大学读大二,现在在专业选择上又有了新的想法。所以你看这就是人生的发展。我认为,人只要是认真地变,就是成长。
谁没有拖延症?你们总说DDL是第一生产力对吧?但拖延症是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希望你们能把任务前置一点点,加油!
特异性的问题我今天主要讲心理障碍。我的想法是:带病健康生活,我还特别希望上过我们这节课的同学还可以帮助他人。
强迫症比例差不多1%—3%;社交焦虑也比较常见,甚至有可能产生身体上的问题;进食障碍严重的话也需要入院治疗,而且伴随着其他障碍的概率比较大,要重视;边缘性人格障碍也不少见,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是两极化的,不能自控。
抑郁症不是难过,典型反应有会瘦、嗜睡、反应迟缓;躁狂症会走向抑郁的反面,会亢进;精神分裂就像《指环王》中的咕噜,我遇见过这样的同学,父亲希望能保留学籍,但我说了一句话:“生存大于成长”;性心理障碍在大学里也会有一些,包括同性恋等等我也遇到过。
沙丽曼:
最后我们讲讲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心理咨询有一个原则:不求助,不帮助。如果你不想被人知晓你的心理问题,那你就要自助。第二件事就是求助,求助是一种能力,尤其男生,不要觉得不行自己硬要行。你挖一个大坑把自己埋进去,谁看得到?有问题一定要说出来。第三件事是帮助,我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过:好的人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惠及他人。
最后,你可以找哪些人来聊呢?我们知道,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找到对的人去谈谈,是一种能力。教授、辅导员、专业人士、父母、亲朋好友同学故交,你都可以去聊聊。
我们的愿望是:了解自己、厘清目标、获取资源、懂得取舍。在方法上,希望大家互相帮助、克服困难、不屈不挠、全力以赴。希望大家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语言抱力 | 为谁学?中国创新之路参访纪实
2019-11-0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实践课程
同学们实地参访中国创新之路
只因
知行合一,知易行难
#实践课程:为了谁#
为了谁?这是《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课程“大一八问”的重要一问,安排的形式是参观,本来设想的很好:带同学们去不同的地方看看了解现在社会的发展和问题,可惜,因为上课冲突时间难以协调最后只在两个周五安排了两个地方:
10.25日(周五)下午参访创业家们聚集的艺术俱乐部—马奈草地,感受了艺术的气息和成功企业家的人文追求。
11.1日(周五)下午参观“中国创新之路”的中关村核心区域内与中国创新创业关系密切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第一站是中科院力学所,这是一个必须知道的地方:因为这里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开启两弹一星中国自主创新起步的,我们心情比较激动,去的比预定的时间早了一刻钟,正好利用这15分钟带着同学们给两弹一星烈士—郭永怀先生的雕像献花,这里埋葬着郭先生和他的夫人李佩先生以及他的警卫员的骨灰,再次讲起郭先生和李佩先生的故事(参考《国家脊梁》),不觉得又是声音哽咽:这些为国捐躯的真正的国家脊梁,你们的名字永远不朽!
接着由力学所党办任庆帅老师带着大家参观了钱学森(304)的办公室,任老师深情回顾了钱老先生回国以后创办力学所为两弹一星和我国科研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他光辉的一生,还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将来和钱先生用自己的创造报效祖国。
钱先生的办公室隔壁就是郭永怀(305)先生的办公室,郭先生是钱先生在加州理工大学的师弟,也是威斯康星大学航空系的创始人,但是他在接到钱先生的邀请后义无反顾地带着全家回国,在两弹一星的研究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幸在1968年飞机失事中牺牲,成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办公室展出了郭先生夫人李佩先生捐赠的珍贵遗物,包括他在飞机失事后唯一留下的手表,还有钱先生跟郭先生通信的手稿等等。站在两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办公室门前,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合影。
紧接着大家来到了位于中关村核心区的创客总部,这是北大校友创办的孵化器,孵化出了很多著名的企业,也得到很多嘉奖,负责人李建军先生跟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介绍了几个很有代表性的北大创业团队,并且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创新创业和科研学习等问题,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了创业团队,感受创业氛围。
参访的最后一站是创业大街,大家出南门过天桥就到了这个全国闻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心,碰巧赶上正在这里举办的中法大企业社会公益项目大赛,见到了来自中法的企业家,感受到了火热的创新气氛。
一个下午的参访紧紧张张,从钱学森-郭永怀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精神到正在孵化创业团队的创客总部,再到中国创新创业的窗口—创业大街,可以说,这是一条贯穿新中国发展的创新创业之路,也是一条正在突飞猛进影响世界的未来创新创业之路!
至此,“为谁学”的社会实践环节顺利结束,期待更多的同学抓紧自己在北大的青春年华,好好学习,将来走上自己的创新创业之路,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和世界的美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言抱力 | 大学生涯的“人生舞步”
2019-10-31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第八课
张海霞教授将就“大学生涯规划”为你提供方法论
因为我们相信
有规划和目的的人
一定会比漂流的人走得更远更好
#第八课:成为谁#
课程分享 张海霞教授
张海霞:今天由我主讲《成为谁》。首先我要说:没有规划和要求的人生就像没有指南针的船随波逐流。如何追求并度过有意义的人生?我认为有四个层面:哲学层面,思考人生的意义;战略层面,如何构建生涯;战术层面,如何建立计划;实操层面,如何落实行动?
大家都用过GPS导航,但你们真的想过它是怎么运作的吗?首先,你得有个目的地,然后你要选择出行方式,于是你进行了路线选择,并得到了反馈控。结合今天我们讲的内容,就是明确目标、战略途径、实施计划并在实践中修正优化完善。
所以,大学生涯需要规划,大致目标要明确,你当然还会出错,但能帮你走得顺一点。所以今天我们要讲以下这人生五步:
先说第一步:设定目标。这个方法是“给10年后的自己写封信”。哈佛大学曾针对一个班的学生做过调查,3%的同学表示自己有目标并写了计划,10%的同学说目标在心里,87%表示自己没目标。但入学十年后再跟踪调查同一批学生,结果却是大大出人意料:
那3%有目标有计划的同学的平均收入是87%没有目标学生的10倍。
所以,写下你的目标和计划很重要。
第二步:选择路径。对同学们来说,可能目前面对的前路是出国、保研、就业、创业或者待业……这些都可以有,但你要选择一个基本的目标。之前沙丽曼老师讲过从大一到大四的基本路径规划,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第三步:制定计划,为影响规划的主要因素建立考核账户。我们把影响因素考虑出来,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其实在之前的课中我们均有所提及:
大家注意一下中间这个圆环,请记住,最重要的一定是你自己。有学生都读到博士了,我问ta人生规划,人家说还没有跟妈妈讨论好,仍在“斗争”中,这可不行,你的人生你自己要负责。家人、爱好、学业是在第二圈的。
那么,如何来判断每个影响因素的现状呢?你可以试着填写下表:
第四步:实操方案,方法就是填写每个账户的具体计划。这里有七个步骤:账户名称、名言激励、目标声明、未来设想、现状评估、短期目标、具体行动。推荐给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SMART方法,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ased。
德鲁克1954年的《管理实践》中提出:实施目标管理不仅是为了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了管理者将来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提供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开与公平。以我为例,健康、教育、科研、爱好、家庭是我特别关注的领域,我就给自己做了考核账户和具体目标。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五步:辅助工具和监督落实方案。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谈。我平时用的辅助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时间板块的管理,比如手机日历。尤其要标记出DDL,因为DDL是第一生产力;
2.理想的一周计划,建议在课程表基础上丰富具体到每小时。而且,制作计划有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勇于对好事、有价值的事说“不”,才能对最重要的事说“是”。
在监督落实上,要定期检查回顾规划,最好包括每周回顾(半小时)、每学期调整目标(半天)、每年修正规划(一整天)。
张海霞:
每个人都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从现在开始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并积极努力,将有机会把我和塑造我们的未来。做规划的人,一定会比漂流的人走得更远、更好。希望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这五步规划,走好你大学生涯的人生舞步。
最后,这堂课的期末报告就是请你写一份《我的大学生涯规划》,截止时间是11月30日23:59,提交给自己的导师并抄送至邮箱:xuke_1717@163.com。
语言抱力 | 最后一课
2019-11-07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最后一课,张海霞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这个半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和要点:第一节《我是谁》由心理学院苏彦捷老师讲授人生最重要的一问;
第二节《学啥好》由陈清老师和胡敏老师讲解了如何面对专业;
第三节《谁管我》是沙丽曼老师多年学工经验的精彩分享;
第四节《跟谁玩》由吕帆老师拆解人际沟通问题,怎样交朋友、懂社交;
第五节《跟谁学》由陈江和许可老师组织汇报展示,大家和11位老师进行了沟通和访谈;
第六节《跟谁聊》沙丽曼老师用实际案例讲了很多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第七节《为了谁》,张海霞老师和沙丽曼老师参观了马奈草地、创客总部、创业大街,并参观钱学森、郭永怀老师的办公室。
第八节《成为谁》,张海霞老师教大家如何做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
最后,张海霞老师把八次课和两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总结在了一张思维导图里:
课程最后的惊喜是每人一个专门为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课程的精美水杯!
八位授课老师,共同祝愿同学们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提醒:
别忘了那句话:DDL就是生产力!
亲爱的同学,作业你交了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