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前几天各大媒体热炒的“凡伟发现电荷不存在”的惊天发现,迅速在全民直击的情况下被揭开真相:5月7日云南大学发布声明:凡伟不是云南大学的师生,凡伟发表在相关平台上的论文已被撤稿。至此,这起“民科闹剧”草草落幕,扼腕之余,冷静反思,这些真正的民科到底什么样?为何如此执着和不理智?我在北大门口见过太多民科的表演,也在科技馆见过民科当面挑战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一位这样的“兄弟”,他们的案例也许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希望有人能够去深入了解、合理引导这些在黑暗中挣扎而且执迷不悔的“民科兄弟”。
我的民科兄弟
民科问题又上头条,我正好写写我见过的民科兄弟。
距离2012年8月在科技馆现场直击我们一个毫无科学素养的民科以自己大无畏的科学精神挑战诺贝尔奖天文学家Brian Schmidt的事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可情景还是历历在目,他根本听不懂也并无视科学理论和观测工具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性,一味地强词夺理以自己站不住脚的天方夜谭占用了大家宝贵的提问和交流时间,令在场的人都十分不快,想起来依然如鲠在喉。
还有一个离得更近的,就是我的中学同学Z。Z是我的高中时候的同班同学,一个很有个性的男生,中学的时候就卓尔不群,数理化不错,但是也不是很顶尖的那种,比较喜欢物理,自视甚高,基本不与看不上的同学来往,那时候我属于文科比较好的那种,数理化成绩中等偏上,不突出,因此和Z的交往不多,高考后,他去了江西一所高校,后面大家几乎也没有再见过面。
十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联系上了,那时候我已经在北大工作,这位同学也在北京,具体做什么我不清楚,但是约了老同学叙叙旧,由于当时孩子很小,我就约他来家里聊聊。老妈的记忆力超强,我跟她说有同学Z要来家里叙叙旧,她一下子就想起来了:他呀,我记得,那个眼睛长在脑袋顶上的小子!这可以说是Z给外人留下的年少轻狂印象吧!按照约定时间,Z来了,从外表上看不出来有啥重大变化,聊了才知道:他现在还是一个人,属于北漂,租住在西三旗的一个民房里,业余从事推销保险的工作,但是主要是一个人闷在家里从事挑战物理极限的研究,还撰写了论文,这次也带来了,要我转交给北大物理系相关的教授,求专业教授的点评。
我一下子就懵了,真的没想到我的同学,已经30大几的人了,现在还没有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一个人孤独地在从事着臆想天开的研究,没有系统的科学训练,其研究建立在经不起推敲的理论分析上,也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来支持,更不了解世界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我问他这些问题的时候,他的回答基本上可以用“孤独呓语”来形容:“这是世界难题”、“现有的理论是错的”、“你不是物理教授,你不懂”、“你帮我找到一个物理系的教授就可以啦!”……
我留下了他的论文Copy,答应帮他找个物理系的教授问问,后来我拿着资料去跟物理系的一个老师咨询,他看到后一声长叹:又一个不可救药的民科!我无法把原话传给Z,只好跟他电话里说:物理系的老师说你的理论不成立,劝你尽快放弃。电话那头传来的是Z愤怒的声音:他根本看不懂!这答案我提前猜到,这次老同学联络就这样失望地结束了。
回来后,我跟老妈讨论这个问题:你说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成了民科了呢?!老妈一针见血:眼睛长在脑袋顶上,小事看不上,大事做不了,不装得高雅一些,还能干啥?!
这就是我的同学Z,一个疑似民科,如今距离上次联系又是10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他现在哪里,是不是还在继续着他的研究还是已经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无论如何,祝福他,有梦想解决世界难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但是必须要有专业系统的训练,才能走上真正的科学研究的道路,一个人在家里臆想或者凭借一些小聪明小技巧是解决不了真正的科学问题的,更难以形成真正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和见解。如果确实放不下自己关注的科学问题,不妨先从阅读相关的科研文献和科学家的故事开始,也可以尝试写科幻小说和故事,或者主动申请到相关科研单位来做些辅助工作,既可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还可以挣些小钱来养活自己。不管怎样,祝福民科朋友!
凡伟“电荷不存在”闹剧风波后,我们需要反省
民科的炒作为何总有人跟风?
作者:倪思洁赵睿来源: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5/9 21:12:20
近来,不少人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个名为“青年传媒”的头条号连续发布《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为什么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错的?》《为什么说电荷是不存在的?(证明过程)》等多篇文章,称云南大学科学家“凡伟”在相关平台发布论文,证明了电荷不存在。
5月7日,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发布声明称,经查证,报道中提到的凡伟不是云南大学的师生。凡伟也承认,头条号“青年传媒”就是本人所开。目前,凡伟发表在相关平台上的论文已被撤稿,凡伟也被列入非诚信作者黑名单。
又是一场民科闹剧。唏嘘之余,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民科的炒作为什么总有人跟风?
“民科”的话为啥总有人信
和许多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一样,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也经常遇见民科的叫板。他第一次遇见民科,还是在学校做研究生的时候。
“有个人想要论证相对论是错的,为了证明自己,找到各种书,寻章摘句的给自己辩护,但是他用来证明自己理论的很多东西都是误用,或者根本就是断章取义。”陈学雷说。
不过,并非所有民科都能闹出与凡伟事件类似的大级别风波。“过去民科还比较老实,可现在很多人为了炒作而发表一些观点。他们有些是被名利熏心,总想着如何出名,如何成功,而不是把发现问题作为研究的乐趣和动力所在。”陈学雷直言。
而民科们盯上物理界也并非偶然。“物理学不是应用型学科,研究的是最基本的规律,很多物理学理论简洁、基础,所以就吸引了大量人涌入这个领域。加之历史上最有名的科学家也大多出现在物理学界,所以很多民科也想着能在这个领域弄出些名堂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俊告诉记者。
物理学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真理被颠覆的例子,这些成为吸引民科的“诱饵”。“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对之前的经典理论产生了冲击。所以有些民科可能因此而受到了鼓舞,也想能推翻一下经典的理论。”陈学雷说。
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黄庆国看来,公众之所以会盲目相信民科,与科学素养偏低有关。“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公民要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科学素养,要有质疑的精神,很多事情应该问问是不是对的。”黄庆国说。
遇到民科该如何“防伪”
凡伟的闹剧可以说是民科的炒作,媒体的乌龙,科学的无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防止轻信民科的“伪科学”炒作呢?采访中,科学家们为公众支了几招“防伪”技巧。
“越是真正的科学家,越不会一上来就推翻其他人的观点。那些喜欢用耸人听闻的说法来引起关注的,都是公众需要注意的。”陈学雷说,判定是否是“伪科学”的标准不在于提出者是否是“民科”,而是他们写的东西是否规范,研究问题采用了什么方式,是否有逻辑。
陈学雷告诉记者,真正的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有基本的规范和逻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研究成果是建立在规范的实验验证基础上的,能够展示证据,解释原因,而民间科学家热衷于推翻,写文章缺乏严谨的态度,“民科的文章很多是在吹牛,做出的判断很武断”。
在黄庆国看来,公众在分辨出来是否规范和是否有逻辑之外,还需要注意民科最大的特征。“他们不知道已经被证实的事情。” 黄庆国说,“很多理论是已经过证实和严谨论证的,他们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这些成就,缺乏对现有知识的掌握。”
不过,甄别“伪科学”并不仅是公众的责任。曹俊认为,科学媒体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很多科学媒体要培养向专家咨询的习惯,很多事情要确认真实性后再进行传播,切忌不加分辨地盲目跟风。
“科学家也应该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只有公众的科学知识丰富起来,科学素养提高,才能拥有辨别真伪的能力。”陈学雷说。
“民科”该不该被“一棒子打死”
近年来,民科闹剧一再上演。从哈尔滨普通司机王洪成宣布发明“水变油”,到下岗工人郭英森号称首提“引力波”概念,再到现在凡伟声称“电荷不存在”并将“改写教科书”,“民科”几乎与“伪科学”直接挂上了钩。
那么,民间是否真的能出科学家呢?
“民间科学家是可以存在的,我们也不应该去杜绝,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黄庆国说,“科学本身就是应该争论和探讨的,科学家所做的事情也不一定全都是对的。对一些科学问题搞不清楚,或者存在争议,最好的办法是把两方都请过来,探讨并得出结论。”
不过,在曹俊看来,凡伟等人与其被称为“民间科学家”不如被称为“民间科学爱好者”。
“科学发展到现在,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想要能够紧跟科技前沿开展研究,几乎不可能。所以民间的那些不能叫科学家,只能说是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曹俊说,科学研究是要经过长期、系统的推理演绎,通过反复的试验和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的合理认识。而且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是要进行同行评议的,科研论文也要经过专家评审。”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也曾表示不认可“民科”概念:“科学家不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不分‘专业’与‘业余’,关键在于是否尊重科学精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