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博文

帝国主义是怎样夺“我险阻,害我田庐,碍我风水”的

已有 6030 次阅读 2013-11-16 22:1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风水, 帝国主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一下当年帝国主义者是怎样鬼鬼祟祟,用不同手段,夺我险阻,害我田庐,碍我风水,使我天朝几千年以来的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也许不无裨益。

1.红七条义驳黑申请,番鬼佬玩改名计

1860年代起,在上海的英国商人一直筹备在上海租界至吴淞码头之间兴建铁路。1865年,一批英美商人将修建这条铁路的要求报请当时上海道批准,结果反被列举了义正词严的7不可之理由,予以拒绝。具体是哪七条,只记得三条了。请有识之士补正。

经过多次请求不果之后,1872年,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发起修建一条从吴淞码头到上海的窄轨铁路,并获多家英国工商团体参与,成立了吴淞道路公司,并向上海道台沈秉成呈交了征地报告,诡称公司要修筑一条从上海市区通往吴淞的寻常马路。沈秉成难以直接拒绝,批准吴淞道路公司有权建造适用于车辆通行的道路。但留了一个后手:征地、拆迁由公司自理,寄希望于群众。当时群众的爱国热情是高涨的,如果番鬼佬暴力拆迁,激起民变,就好收拾了。可是番鬼佬多花钱,完成了征地、拆迁。但现金链已断,乃成立吴淞铁路有限公司,接收了吴淞道路公司,及已购之14.88公里宽13.7米的土地。

 

18761月起开始铺轨,到了214日首次试车。上海道台冯俊光得知消息方知上当,于是下令英商暂停兴建铁路,以便请旨再议。一个月后,英商以未闻答复,继续余下的工程。同年4月,建造工程完工。612日,以0-6-0式的正能量天朝号机车试车,时速40公里。71日,吴淞铁路正式通车


火车运行后,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他们认为火车影响地方安宁,阻碍农作物及禽畜生长,破坏祖坟风水。一个月后,一名行人在83日被火车轧死。当地人群起阻止火车开行。在清政府官员要求下,铁路停驶。最后英国商人和满清官员达成协议,铁路由清政府以二十八万五千两白银购回,分一年半,三期付清。付清之前铁路继续营业。于是在同年121日,铁路重开;并运行至187710月。据英商所述,该段时期内铁路的营运一直有都盈余。1020日,清政府付清所有款项,最后一班火车亦于当日下午开出。

铁路移交予清政府后,路轨即被拆除。路轨及机车、车辆被运往外海荒废。这是我国第一条运营的铁路(1898年重建后,更名为淞沪铁路

 

2.汉奸大臣移花接木,骡子铁路震及陵寝
为解决开平矿务公司的煤炭运输至海口补充北洋舰队燃料的问题,李鸿章下令矿务公司修建唐胥铁路。师爷提醒李鸿章,朝廷未必准。李鸿章说,修路运煤,本大臣权限之内,不必请旨,修了再说(有说其实奏准了的)。1881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唐胥铁路建成后,木已成舟,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先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不准进口火车头,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李鸿章阳奉阴违,利用劳动人民中少数败类,山寨英国“火箭号”自制了中国第一台火车头。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取名正能量的“龙号”。当时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长仅10km。至1887年才奏准把唐胥铁路向东再延伸至山海关,向西延伸至天津。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7051058

当时,并没有引发地震和雾霾。但唐山、华北几十年后之痛,难道与火车头“烟伤禾稼,震及陵寝,惊耳骇目,鬼神呵谴”毫无关系吗?

 

3.投上所好,人拉火车

李鸿章等为促发慈禧对铁路的兴趣,曾动用海军建设经费于1888年在北海、中海西侧修建了一条长约2公里的宫廷铁路。这条铁路由静清斋至瀛秀园,途经紫光阁,故称紫光阁铁路。慈禧经常乘坐由太监牵引的豪华进口车厢,去静清斋进午餐。这种投其所好的做法既博得慈禧的欢心,又促使清议派不得不改变其反对修建铁路的态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4-742335.html

上一篇:美耗巨资编织“美国梦”
下一篇:学术争论:编辑部亚历山大
收藏 IP: 123.119.255.*| 热度|

29 陈楷翰 曹聪 赵美娣 马建敏 王春艳 陈冬生 张成岗 李永丹 焦豹 文克玲 郑小康 汪晓军 李学宽 苏力宏 许浚远 杨顺楷 刘全慧 李志俊 陆俊茜 李孔斋 蔡小宁 李宇斌 杨正瓴 aimyphone biofans Majorite abaniu aliala decipher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