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搬家的苦不堪言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但要是整个城市集体搬迁又是怎样的体验?
瑞典最北端的一个城市,基律纳就开展了一项搬迁计划。当地政府计划在20年内,将整个城市向东迁移两英里(约3.2公里)。
这项艰巨而复杂的城市迁移工作从2014年开始实施,也就是说到2034年,地图上的基律纳将人为地移动到东边3.2公里的位置。
大规模的搬迁也实属无奈之举,这总比城市地表下陷,最终可能吞噬整个城市要好得多。原来,整座城市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地面裂缝,并逐渐向中心蔓延。
2004年,当地一家国有采矿公司开始深入挖掘附近的一座小山,是造成当今恶劣后果的原因。
在城市迁移工作中,居民和3000多座基础建筑的搬迁还算小事,那座被评为瑞典最美丽建筑的古老教堂怎么办?获得卡斯帕·萨兰奖*的旧市政厅又怎么办?
如此具有历史人文意义的建筑大致有21座,弃之可惜。于是政府决定,采用卡车和起重机,将其中几座珍贵的建筑抬起并运输两公里,迁移到目的地。
建筑物整体迁移,就是把完整的建筑物整体完成迁移,迁移前后的建筑仍然保持原貌。这样的场景不只是发生在玩模型时随意拿起一栋栋建筑,实际上,这已经是国际上一种成熟的建筑迁移技术了。
而在我国,有着与整体迁移技术莫名贴切的“国情”,也许可以用来解决执拗的钉子户问题。
*注:这是瑞典最负盛名的建筑奖,这座旧市政厅获得了1963年的卡斯帕·萨兰奖。
浙江温岭一条新建高速公路的正中央,矗立着一栋五层高的房子。高速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这栋还有人居住的楼房却矗立不倒。这是典型的钉子户,在我国各地并不少见。
城市快速扩张的重庆,钉子户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块新的商业用地上,280户拆迁户中只剩下一户还在反抗着,他们的楼房只立足于一片拆得干干净净的废墟中。女主人每天从外面运送食物、水和液化气罐,繁琐麻烦的日常也没能让他们屈服。
北京三环有一户“最牛钉子户”,8年里,面临着房地产开发、奥运修路、国庆大典等诸多拆迁大关,依然屹立不倒。一条八车道的主干线上,这家平房曾经挡住了六条,只剩下两条供给交通。
钉子户的执拗从来都是城市规划中的绊脚石,他们有些是为了获得高昂的拆迁费,有些单纯是对自己的房子有强烈的情感羁绊。
难道对付他们就只能通过断水断电的残酷手段逼绝吗?这时,房屋整体迁移或许可以被称为,对付钉子户的终极手段。
钉子户的确十分麻烦,同样是为现代化让步的建筑,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就好办多了。它们的使用权不归任何个人,但出于文物价值上的考量,要么重要到不允许迁移,如果非要迁移,也不外乎两种选择。
一种是最常见的迁移复建,就是把原本的建筑局部拆卸下来,用原材料在新的地点重新搭建起来。建筑虽然被拆下重建,但几乎每一砖一瓦还是原来的味道。
为了让复建的建筑保持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文物工程中出现了一个词语叫“修旧如旧”,也就是在复建时尽量使用原有的老材料。
但是在某些构件缺失或损坏时,还是不得不使用相同尺寸的补配构件。要完全重现原建筑的文物价值和古韵不简单,除非,迁移后的建筑就是原本的那一栋?
整体迁移,就是建筑迁移的另一种选择。既能保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不被破坏,保留原貌和文物价值,又达到了迁移目的,这的确是更加理想的迁移方式。
虽然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我国从80年代到现在,已经完成了136栋建筑的整体迁移。比起最早发端的欧美国家,发展晚了60年,迁移的建筑物却超过了国外总和的100栋。
2005年6月6日,河南慈源寺3座总重达3500吨的文物建筑完成了整体迁移,这是我国首例“古建群移动保护工程”。
千年古寺慈源寺是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古老的建筑总是难免与现代化发展发生“撞车”。2004年,一条从河南安阳到林州的高速公路计划穿过慈源寺所在的地段。
是搬迁古寺,还是让高速公路绕道?如果选择后者,这意味着要拆毁一个村庄。政府官员和专家研讨了一年半,最终得出一个两全的办法——整体迁移3座价值最高的古建群。
十几年的整体迁移技术还不算太成熟,面对价值连城古寺,技术人员还是捏了一把冷汗。而且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不同,这3座古建筑都是由成千上万块陶土砖堆砌而成的。
如何保证这三团“散沙”在移动过程中完好无缺?这是迁移中的重大难点。
实现平移的第一道工序,是给原建筑浇筑一块稳固结实的底盘,这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切断原本建筑物的地基,将其托换到底盘上,用环氧树脂技术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这样加固使每栋古寺成为一个不易分散的整体,也成了一个可以拖动的盒子。
除了稳固原本的建筑结构之外,保证平移顺滑也是避免“翻车”的关键。这就需要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打造一个坚固、光滑的轨道和滚轴。然后在牵引设备的牵引下,使建筑保持匀速运动,移动到预定的位置上。另外,在预定的位置上也同时建造起永久性基础,使建筑到达后移位至就位处。
然而地形不总是平坦无阻的,这次迁移途中的地址就非常复杂。既有构造薄弱的地带,也有45°的大转弯,还有1.5米的降坡高度差。而新址和旧址之间的移动距离,累积达到1256.02米之多。
如此复杂的程序和难度,都是中外建筑移动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弯道和坡度中一旦给力稍有偏差,建筑物就有可能冲出轨道,直接摧毁。
技术人员们一次次地修补着重压下崩裂的轨道,攻克一道道难关。例如当面临坡度时,就需要在底盘和基础轨道之间安装千斤顶,而且顶升力务必要大于建筑物总荷重。当建筑物底盘落上千斤顶时,再实施垂直向的位移。
最终,三座古寺在历时5个月的整体迁移中,转过13个弯道、跋涉1256.02米后平安抵达目的地。而慈源寺的迁移工程创下了迁移建筑年代最早等6项国内记录,和5项世界文物建筑迁移保护工程之最。
对历史建筑实施整体迁移是一种保全的尊重与爱惜,但实际上,一些普通的办公楼、住宅楼甚至酒店大楼也用上了这种技术。
说起来,我国早在1992年就第一次使用了整体迁移技术。不过当时迁移的不是什么重要建筑物,而是煤矿矿井中的一个巨型井塔。这75米的平移距离,已经是我国建筑物整体迁移的开端。
就在一年后,上海外滩一栋号称“天文台”的古建筑也被整体迁移到24.2米的新位置。这是我国首次文物建筑的整体平移。同年,重庆市一栋办公楼也完成整体迁移。
短短一年间,我国整体迁移技术虽然稚嫩,但已经申请了不下三项相关专利,基建狂魔的称号不是白叫的。
接下来,河南孟州市政府办公楼完成整体迁移、南京某大酒店完成整体迁移、广州百年绵纶会馆完成整体迁移……短短二十多年的历程中,我国已经完成136栋建筑物的整体迁移工程。从数量上来看,已经跃居世界榜首。
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建筑整体迁移技术比我国要早60年,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他们普遍对继续使用价值,或者文物价值高的建筑物十分珍爱。而且,他们对于环境保护要求高,所以才尽可能避免产生粉尘、噪声,以及大量的建筑垃圾。于是,整体迁移成了最理想的一种建筑迁移方式。
最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世界上第一座建筑整体平移工程,落在了新西兰一所一层的农宅身上。当时使用了一辆蒸汽机车,声势浩荡地牵引着农宅平移。
甚至一所1100平方米的豪华别墅,长途跋涉100多公里完成迁移,而途中还经过了一条运河。为了渡过运河,工程师采用一艘特殊的牢固船体作为运输工具。同时不断调节船中的水量,保证建筑物在陆地和船上迁移的平稳性。
建筑物是城市的根基,而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当代人保存建筑的本质是对成本的“悭吝”,更是对人文古韵的传承与保留。建筑不仅发挥着实用性作用,也是不吝财政精力都要完整保存的宝贵艺术品。
虽然整体迁移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我们还是希望能看到这项技术更多地被使用。某方面说明我们保护了有价值的古建筑,或者照顾到了建筑使用者和拥有者的感受。当然,钉子户除外。
TabbyKinder. Kiruna: How to move a town two miles east. BBC News, 2014.03.06.
“求求你 拆了我”北京最牛钉子户守家坐等强拆. 法制日报,2010.12.09.
MarkMcdonald. Another 'Nail House' in China Gets Hemmered. New York Times,2012.12.03.
曹琼. 历史建筑整体迁移与迁移复建之比较[J]. 浙江建筑, 2015, v.32;No.262(12):24-25+34.
桂娟. 千年古寺整体迁移[J]. 瞭望, 2006(24):62-63.
刘富勤. 整体平移技术在城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 200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