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购物节中最致命的敌人,是那些用科学原理包装的虚假营销

已有 3825 次阅读 2019-11-9 21:1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双十一购物节将至,举国上下几乎每个人身上都笼罩着一股强烈的购物欲。各个购物平台营造疯狂购物的氛围,施与难得的优惠力度,给人“买到就是赚到”的错觉。再加上一众网红纷纷直播带货,这诱惑谁能抵挡得住啊?

但是消费者逐渐被疯狂淹没理智的情绪,恰好容易成为不法商家趁机销售虚假商品的大好时机。

这时,平日里再容易看破的科学漏洞,放在多巴胺全力释放的购物场景中,都只会叫人忙不迭地下单支付。更何况,如今许多新型的虚假营销,都是用真实的科学原理包装过的。

他们耍着几乎无懈可击的科学伎俩,让人心甘情愿上当受骗,到头来即使发现被骗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种科学骗局才最为致命,在任何时候都让人既气愤又无奈。

没放油的铁锅,煎鸡蛋也不会糊?


去年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热播,节目中出现的一口某丘铁锅火爆一时。许多商家借势宣传某丘铁锅,经受千锤百炼的铁锅制作有多么精良暂且不议。


商家口中最神奇的一点,还是一道清水炒鸡蛋的展示。号称只放清水,不放一滴油,就能做到丝毫不粘锅。铁锅做出不粘锅的特效,真有这么神奇?首先,我们先来回忆几个生活中匪夷所思的事例。


还记得前几年火遍全球的一项冰桶挑战吗?为了让渐冻人症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当时一些名人明星发起了这项挑战, 把整桶冰水直接从头上泼洒下来,即带来娱乐和传播效果,又具有实在的关爱意义。

后来更有人玩出更刺激的新花样,用温度低至-193℃的液氮取代冰水,冰桶挑战升级成了液氮挑战。

要知道,目前记录的人体体温下限是13.7℃。而当全身浸在0℃的水中,没受过训练的人会马上失去知觉,大概5分钟之内就会因体内细胞和组织的大规模坏死而结束生命。

但是显然,当镜头前的挑战者接受液氮的泼洒,超乎想象的寒冷席卷全身,他们并没有遭遇任何不测。这些勇士也只是冷得直跳脚,然后照旧毫发无伤地在镜头前谈笑风生。


有人在挑战寒冷的极限,也有人接受高温的危险演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表演:挑战者徒手插入700℃的高温铅水中。

慢速镜头中,伴随着“水花”四溅而伸出液面的,是一只光滑如初的手——挑战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而发生在这危险挑战之前,挑战者除了洗手之外,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工作。


危险性十足的挑战吸引了人们猎奇的目光,这类小杂技其实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是被人用科学伎俩加以包装就能实现。


铁锅“化身”不粘锅、液氮挑战、铅水挑战,这几个事例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实际上背后都运用了同样一套物理原理。只不过有的人用来博人眼球,有的人却借此实施欺诈。



1756年,一位名叫莱顿弗罗斯特的科学家在烹饪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按照“常识”,高温烧红了的铁勺滴上几滴水珠后,水珠本应迅速蒸发。然而,铁勺上的水珠并没有马上消失,反而没有与铁勺完全接触,而是“悬浮”了起来。大概过了30秒之后,水珠才扁塌下去蒸发了。

这种奇特的液体特性引起他强烈的探究热情,他随即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他的发现。他认为,当接触到炙热的铁勺时,水珠底部的接触面会立即蒸发,但是液体内部的蒸发稍微滞后。趁着这短暂的时间差,液体底部表面将形成一层0.1~0.2毫米的蒸汽层,包裹着还没来得及蒸发的液体。

这层蒸汽层阻止了液态水进一步与铁勺接触,而蒸汽的导热性比金属差,所以液滴的蒸发速度明显减慢。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温度大约在193℃以上才会发生,这个临界温度被称为莱顿弗罗斯特点。

正在发生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水滴

这么一来,前文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例就可以得到科学解释了。铅水挑战中,看似多余的洗手步骤,其实是至关重要的保命秘籍。


洗手是为了让手沾上常温的水,于是当手伸进700℃的铅水时,手上原本的液体会立即发生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短暂地形成一层由液体组成的保护膜,所以挑战者的手才成功避免了高温灼伤。

而液氮挑战分明是遇上了低温,这也行得通?其实反过来想想,低温液氮与人体皮肤接触,不就相当于常温的水与高温锅炉接触吗?

这时倾泻在人身上的液氮就相当于倒进热锅里的水,人体充当了一回“煮”液氮的小炉灶。在液氮表面形成的蒸汽层对于人体感官来说,就隔绝了寒冷。


利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铁锅化身不粘锅也是可以实现的。先把铁锅烧到193℃以上的高温,再把含有充沛液体的菜撒进锅里,“悬浮”的水珠自然把菜与锅短暂隔绝开,也就不会粘锅或糊锅了。

这种现象理论上可以让任何铁锅都不粘,但是因为热量传递基本被隔绝,是无法用来真正炒菜的。


在我国传统厨艺中,就出现了充满智慧的一式“热锅冷油”。首先把锅放在火上加热,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倒入少量的冷油,然后摇晃铁锅,确保油随之滚动覆盖锅的内面,最后再把油倒出。这时,冷油在热锅中形成了油层,普通的铁锅就变为不粘锅了。


形成条件苛刻的物理效应在生活中实属少见,而且虽然表现效果良好,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人类又岂会满足于此?人类想要的,是厨房小白就能简单使用的真正不粘锅啊!于是,一种不粘锅涂层材料,特氟龙诞生了。

仔细一看,铁锅表面平滑、干净有光泽,看起来和不粘锅没什么两样。但要是把普通平底锅放大成特写图片,就可以看出表面其实十分粗糙,有许多凹槽。这些凹槽,就是造成粘锅的根源。

粗糙的平底锅表面让蛋白质、糖类等物质更容易粘附在凹槽中,以至于清洗时需要用刷子暴力去除。由此对锅造成的划痕又会使表面更粗糙,也更容易粘锅,从而在粘锅与刷锅之间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

粗糙是粘锅的硬伤

而不粘锅的之所以不会让食物粘在锅上,是因为不粘锅表面与任何物体接触时,几乎都没有摩擦。不粘锅具有如此奇特的性能,主要归功于其表面的一层特氟龙材料。

特氟龙的学名是聚四氟乙烯,它是一种高分子塑料聚合物。它们由一长串原子有规律地相连组成,结构虽然复杂,但整个聚合物中只包含碳和氟两种原子。


其中碳原子连接形成中心的主链,氟原子通过化学键与碳原子键合,由此形成了一种紧密的链条式结构。而这样的结构让特氟龙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强到它几乎不会和其他分子结合。

黑色的为碳原子,绿色的为氟原子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其他材料与特氟龙涂层接触产生的摩擦力极小,于是也就不容易被食物粘在锅底。

除了低摩擦性,特氟龙还具有化学惰性、绝缘性和耐热性,这都是其他涂料无法抗衡的优势。把特氟龙用在不粘锅上,就成了拯救平底锅的绝佳材料。

特氟龙虽然是优越的不粘锅涂层材料,但起初并不是为不粘锅而生的。



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实验室里,化学家罗伊·普朗克特正在尝试研制一种新型制冷剂。在实验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对四氟乙烯气体施加高压之后,气体竟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白色固体。

这种意外产生的物质具有强耐酸耐碱性,就算强如“化骨水”的腐蚀性强酸王水,也不能把它腐蚀。这种物质是聚四氟乙烯,也就是后来席卷全球的特氟龙,因为性能优越又被称为“塑料王”。

但是表现如此卓越的塑料王能用来做什么呢?当时人们拿着这强劲的武器,却没有用武之地。



直到16年后,又一次偶然的机会,特氟龙才和厨房里的煎锅发生关系。

一位爱好钓鱼的法国工程师,马克·格里瓜尔,就把特氟龙应用在钓线上,利用其低摩擦来防止钓线打结。一次,他在妻子的建议下把特氟龙涂抹在家里的煎锅上。


不料,这一次尝试让他十分惊喜,涂上特氟龙的煎锅出奇地好用,妻子煎鱼时再也不会糊锅了。这是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不粘锅诞生了。

拥有特氟龙专利权的杜邦公司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于是开始批量生产不粘锅。这成为杜邦公司半个多世纪的核心产品,直到60多年后的现在,特氟龙的优越特性依然让它无法取代。


但就在上个月末,正当双十一购物节活动火热开启预热,某网红直播推销不粘锅时就发生了一次“翻车”事件。


助理把鸡蛋打到不粘锅里,随着温度的升高,眼看一个美味的煎蛋马上就可以出锅。但这时,不粘锅上的鸡蛋却粘锅了。

虽然他一边使劲企图铲起鸡蛋,一边反复强调鸡蛋是不会粘锅的,但视频中的鸡蛋并没有如他所愿,而是牢牢粘在锅底。

直到前几天,当事人才出面解释了鸡蛋粘锅的原因,他声称是由于用了新的不粘锅,没做好开锅步骤造成的。说明书上给出的开锅方式是,需要在锅内放入约70%的水,完全烧开,煮5~6分钟后倒掉。


通常新买的铁锅需要开锅,这是为了去除铁锈和杂质的清洁用途。有些人甚至在铁锅上抹上一层猪油,是为了短时间内防止生锈。

但是,不粘锅原本就具有的特氟龙涂层,为何必须得在如此开锅之后才发挥作用?这是研究中没有作出解释的。当然,该不粘锅的品质问题还得由专门的质监部门给出答案。

而这起风波,也是让人们在热火朝天的购物狂欢中,增加了一丝警惕,让人们对网红带货,以及虚假营销的商品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理性看待。

把简单的物理原理应用在厨具中,竟成了虚假营销的手段,除了事后感叹吃了没文化的亏之外,更应该在冲动消费那一刻就多加提防。


郭肖. “口红一哥”李佳琦回应不粘锅直播翻车:没按说明书做,欢迎监督. 观察者网, 2019.11.04.

ChrisWoodford. How does a Teflon non-stick pan work? Explain that Stuff, 2018.10.21.

Ashish. WhatMakes Teflon Cookware Non-Stick? Science ABC, 2017.01.15.

Bruce,Jeanne Lubin. My Non-Stick Pan is Sticking! How to Get the Non-Stick Back.Quick and Dirty Tips, 2016.11.0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205510.html

上一篇:拔光斑马所有的毛,它究竟是白马还是黑马?
下一篇:美国秘制生物武器计划:不杀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国家
收藏 IP: 223.73.56.*| 热度|

7 文克玲 梁洪泽 范振英 冯大诚 刘锋 郑强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