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夜晚走进一栋明亮宽敞的废弃古建筑,墙画斑驳,藤蔓植物疯长,空气中弥漫着生锈的金属味和陈腐气息。这时一阵寒风从背后敞开的大门袭来,借着月光隐约照亮屋内的沙发、病床、轮椅等器具……
最恐怖的不是现场氛围,还是这栋建筑的前身。一个多世纪前,它还是一间挤满了精神病患者的疯人院,病态的行为举止在这里轮番上演。如果在即将到来的万圣节去探险,或许还别有一番滋味。
在美国,像这样废弃的幽灵疯人院还不在少数。宾夕法尼亚州的潘赫斯特疯人院,就被称为美国“闹鬼”最严重的地方。在恐怖氛围的渲染下,再结合建筑的历史背景,实在很难不让人毛骨悚然。
但同时也不由得惊叹,曾经精神病人竟然有幸居住在如此富丽堂皇的治疗胜地,如今却沦为让人毛骨悚然的探险之地。
近两个世纪前,一位热爱建筑的精神病医生的一个理念,让全美上百间这样的幽灵疯人院在几十年内拔地而起。
在心理疾病越来越频发的当下,医学上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与完善。但很难想象,就在19世纪中期以前,精神病人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患,他们受到的对待甚至不能称得上是“治疗”。
当时,美国精神疾病频发,大约每500人中就有1个人发疯。而更严峻的是,当时普遍把精神疾病和犯罪画上了等号,人们认为精神病人是造成社会危害的重要隐患。
消除隐患的方式,不是把他们治好,而是把他们隔绝在社会之外。于是这些“疯子”被带上镣铐,送进肮脏的医院地下室等封闭环境中。
到了19世纪初,美国才建成第一家市政精神病院。但在毫无治疗方法可言的当时,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只是换了个地方受苦。
他们所接受的“治疗”,是无休止的禁闭与暴力折磨,人们竟妄想以这种形式让他们恢复正常。这样的场所与其称为精神病院,其实更像是关押精神病人的监狱。
所以那个时代的精神病人几乎是绝望的,他们通常在疾病煎熬和监狱式摧残的双重折磨下等待生命的完结。直到一位精神病医生,意识到了精神病人的残酷现状,并且力图做出改变。
当时在美国费城郊外有一家疯人院,托马斯·斯托克·科克布里德是那家疯人院的第一位主任医师。其实,科克布里德原本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同时对于建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在1940年,31岁的他阴差阳错被劝说去这家疯人院工作。从此他的人生偏离了预期,却改变了美国的精神病治疗史。
如果没有他,美国如今也不会有沦为探险场地的幽灵疯人院,为许多恐怖游戏提供了灵感的情节也许将黯然失色。
科克布里德眼看精神病人的处境十分恶劣,他是真心希望疯人院能为患者提供治愈的条件。于是他开始思考,是否具有新的治疗精神错乱的方法,对疾病治愈真的有帮助。
他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摒弃传统的虐待治疗法,提倡截然相反的温和理念。科克布里德提出了一种“道德治疗”的方法,提倡把同情和尊重当作患者的治疗良药。
在美国社会对精神病人集体污名化的恶劣背景下,科克布里德力图摆脱精神疾病的道德污名。他的疯人院成为美国第一家把精神错乱视为疾病,并且认为可以治愈的医院。
他让患者拥有足够的休息,有规律的睡眠,经常锻炼身体和出去体验自然。美国的精神病人第一次脱离残忍的折磨,像其他疾病的正常病患一样获得了治疗的权利。
事实上,为了达到治疗意图,科克布里德做的远不止改善对待病人的方式。除了是一名医生之外,他还运用建筑学的知识,设计了一种V型的建筑群。这是他规划的未来疯人院建筑设计图,这样的设计布局饱含了科克布里德的道德关怀。
从正中间的的行政办公室向两侧延伸,一侧是男性病房,另一侧是女性病房。而病情越严重的病人,将会被安排在距离中心越远的房间。这样既能保证更危险的病人远离逃跑的出口,当病人随着病情的好转,不断朝着中心转移时,也燃起了疾病康复的希望。
而为了让病人尽可能多地接触大自然,疯人院的选址最好是在偏远的郊外。
医院内部设计也十分讲究,他把疯人院打造成像维多利亚式的家庭住宅。每个房间都会获得最大程度的通风和阳光,走廊过道也都设计成具有高耸的天花板,偶尔经过窗户,就能看见窗外大面积的绿化景观和天空。
如果不特意说明这是疯人院,也许过路的人会误以为来到了一处郊区的豪华家庭城堡。
科克布里德认为,自然本身是具有治愈能力的,而让病患接受自然环境的熏陶,将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同时,他认为精神病人也应该和正常人一样投入到社会劳动中。于是他还设想在建筑群中设置农场、菜园、奶牛场、面包店等店铺,作为患者的劳动场所。
除此之外,患者的娱乐设施也不能少。正好当时新兴起摄影技术,出现了一种幻灯片放映机的早期形式。科克布里德当即购入了这样一台机器,为患者们播放起了幻灯片,主题从天文学到历史、从宗教到气候,视角从费城延伸到伦敦或巴黎。
这对于曾经遭受虐待式治疗手段的病人来说,简直是从地狱到天堂的极致体验。
他甚至出了一本书《医院的建设、组织和基本布局》,极其详尽地介绍了精神病院的建筑理念和治疗方法。具体到特定建筑材料和油漆颜色的挑选,如何避免医院内的虫害和恶臭气味,护理员应该具有怎样的性格和举止规范……当然最重要的,是如何打造V型结构的疯人院。
别具一格的建筑理念和新式疗法让人们对精神病治疗重燃希望,科克布里德坚信按照自己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精神病的治愈率达到80%,甚至有可能高达90%~100%。
而只需要在他设计的疯人院中居住一年,病人就可以康复出院。
虽然愿景非常美好,但是仅凭科克布里德一己之力,最多只能改善他管理的一家疯人院状况。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庞大的精神病患群体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一位名叫多萝西娅·迪克斯的家庭教师把科克布里德的“道德治疗”理念推上了国会法案。她是提倡精神病患者改革的先驱,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她不停地呼吁各州建造疯人院,为贫困精神病人谋权益。
最终,她陆续获得了20个州政府的认可,愿意提供建造疯人院的资金。她甚至说服了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提供一千万英亩的土地用来建设。
在政府的支持下,成效也是立竿见影的。1840年美国还只有18间疯人院,到了1880年已经增加到139间。其中大多数都是根据科克布里德的理念建造的V型建筑,也基本上建在了偏远的郊区。
随着美轮美奂的科克布里德式建筑拔地而起,在美国民间,疯人院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几乎不再对疯人院反感,反而这成了各个城市炫耀的资本。要是哪个城市拥有一间疯人院,这将是这座城市的自豪,就连明信片上也常常出现疯人院的优美风景。
在几乎不存在有效药物和现代疗法的当时,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当入住的病人满心期待地等着一年后治愈出院,政府等待着验收精神病例下降的成果,科克布里德大楼却面临着严重超负荷的运作危机。
1883年,科克布里德因为肺炎去世,他亲眼看到一栋栋V型疯人院拔地而起,自创治疗理念成为精神病治疗的主流。他欣慰地离世,却没来得及目睹他的理论最终破产。
科克布里德式疯人院不停涌现,患者源源不断地住进疯人院。然而原本预计一年内康复出院的病人,并不能如期达到康复目标。换言之,经过大规模改造的道德疗法其实并不能治愈精神病。
但是,当人们意识到这种后果时已经为时已晚,数不尽的财政投入到疯人院建设中,治愈率却几乎没有改变。更严重的是,疯人院开始远超负荷地运作。
布法罗一间原本设计为接收600人的疯人院,已经居住了3600名患者;长岛最大的一间疯人院可以容纳1400名患者,却有近万人居住在此。
精神病人挤爆了各大疯人院,富裕的患者难以忍受恶劣的环境,纷纷转去私人医院。曾经充满希冀的治疗圣地,最终成为穷人和病人一生的住所。
同时期,美国面临着一次经济大萧条,政府财政也无法支撑疯人院的运作。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呼吁取缔这种疯人院住院治疗。科克布里德的美好设想彻底破产了。
而与此同时,医学家不再迷信各种毫无科学依据的荒诞疗法,改从研发药物上取得突破。1954年,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被引入美国。到了1963年,肯尼迪总统则呼吁建设社区卫生中心,让精神病患者在社区生活中恢复健康,目的是淘汰原本巨额打造的疯人院。
从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大多撤除对疯人院的拨款,上百间疯人院纷纷倒闭。有些改造成法医机构,有些用作别的用途。由于疯人院大多建设在偏远的郊外,有些则直接丢空成为幽灵精神病院,没有再进行重建。
直到现在,美国还有33所当时遗留下来的废弃疯人院。它们被创作出各种恐怖故事,成为当代人寻求刺激的探险场地。
如今,当人们茶余饭后谈论起这些幽灵疯人院时,除了惊恐之外,又会不会惋惜人类在精神病治疗史上走过的这道大弯路呢?
但其实,在还没有精神病药物和现代疗法的时代,这已经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Zeb Larson.America's Long-Suffering Mental Health System. Origins, 2018.04.
Sandy Allen.The Kirkbride Plan. 99% Invisible, 2019.10.08.
John Searles.Getting Into the Spirit. The New York Times, 2013.10.26.
SpencerWillig. Take Care of Him and I will repay Thee: A Luxurious PhiladelphiaAsylum. The Philly History Blog, 2007.05.03.
Dnews. An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Mental Asylum. Seeker, 2012.12.12.
Torrey, E.Fuller. "People in the Shadows: The Many Faces of Mental Illness."Out of the Shadows: Confronting America's Mental Illness Crisis. New York:Wiley, 199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