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提起鹦鹉,就容易想到一个成语“鹦鹉学舌”。
除了会学舌逗人开心以外,许多鹦鹉还聪明得很。
比如啄羊鹦鹉随便叼个手套,偷个零食啥的就能将人类的世界搞得一片混乱。
可偏偏有一种鹦鹉给人印象就是笨得出奇,笨到连飞这种最基本的本领都没有。
甚至这种雄鹦鹉还会蠢到认不出自己的同伴,直接到其他动物或者是人类头上进行不可描述的事。
看它使劲用双翼不断拍打,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鸮鹦鹉是鹦鹉乃至鸟类家族中最为独特的存在之一,也是新西兰岛屿上独有的奇特鸟类。
它体型上跟我们家养的鸡差不多,大概60厘米左右,体重2~4公斤。
这也一举让它夺得“世界上最重的鹦鹉”的称号,被称为鹦鹉家族中的“巨无霸”。
要知道,它的同伴紫蓝金刚鹦鹉身长是它的1.5倍,可体重还远远不及它的一半。
它外表长着一张酷似猫头鹰的脸,羽毛比大多数鸟类要柔软得多。
虽说也拥有一对短小干练的翅膀,但这对它们来说更像是鸡肋。
因为它们怎么拍打这对翅膀都飞不起来,还得为了不丢面子时不时假装自己在飞的样子。
不过,凭这点就说鸮鹦鹉是天生笨到无可救药的鸟,就有点冤枉它们了。
恰恰相反,不会飞是通过机智的进化选择而来的。
众所周知,新西兰曾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天堂。
历史上除了少数地区有蝙蝠这一原生小型哺乳动物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哺乳动物。
于是,鸟类也成了新西兰大陆的一方霸主。
没有天敌的生活已然十分安逸了,又何必傻乎乎为了飞一飞,消耗自己更多的体力。
这样一来,有些鸟类就选择放弃 了飞行,比如恐鸟、鹬鸵、几维鸟等。
当然,鸮鹦鹉也是其中之一。不用飞行也就不再保持轻盈的身材,身体也开始放飞自我:身体有多结实长多结实,能储存越多脂肪越好。
久而久之,鸮鹦鹉也越发肥硕,走起路来的姿态跟大街上发福的老大爷不相上下了。
图:恐鸟
不过,鸮鹦鹉越来越胖的同时,对吃可是一点都不马虎。
新西兰陆均松的松果是它们最爱的食物。可这小小的果实偏偏长在二三十米的大型常绿树种上的。
为此,既肥又不会飞的它们硬是把自己培养成了爬树小高手。
它们又是用嘴啄,又是用爪蹬,慢悠悠地将自己的身子挪上了枝头。
图:新西兰陆均松
只不过上树容易下树难,鸮鹦鹉只能用自己认为最优雅的姿势滑翔落地。
每当它们不顾一切松爪而下,都着实令人捏一把汗。因为这么危险的动作有时会直接导致它们的伤亡。
庆幸的是,大多数时候它们丰厚的羽毛和肥软的身体能减缓了接触地面时的冲击。
为了吃,它们甚至还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俗。这也害苦了一群雄性的鸮鹦鹉。
原来雌性鸮鹦鹉只有确保食物充沛的时候,才考虑接受雄鸟的求偶,从而繁殖后代。
一般来说,雌性鸮鹦鹉平均五年才生一次小鸟。当然,它们不着急慢慢来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寿命长,一般鸮鹦鹉平均能活到60岁以上。
对雌性鸮鹦鹉来说,漫漫鸟生路,何苦浪费那么时间在传宗接代上,还不如自己先快活。
可雄性鸮鹦鹉却并不那么淡定,一到繁殖的季节就非常心急,也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雄鸟们不惜经过数公里的长途跋涉(平时累积的能量都在这里爆发),聚集到一处合适的求偶场来展示各自的魅力。
此外,它们还会通过打斗来争取建造“碗洞”的最佳位置,并建出一条通往自己碗洞的小径。据说这“碗洞”是它们取得雌鸟欢心的重大筹码。
图:正在挖洞的雄鸮鹦鹉
在为期三个月的繁殖期里,雄鸟每天在自己的碗洞周围歌唱,叫声甚至能够传播5公里之远。
这样卖力的表演会持续整整8个小时,只为能得到雌鸟的恩宠。
有趣的是,这场求偶大作战中,没得到回应的单身鸟可能会一直单身下去,有魅力的雄鸟却能受到众多雌性的宠爱,夜夜当新郎。
其实,鸮鹦鹉上述看起来蠢萌的生存方式,在新西兰活下来是完全措措有余的。
虽说它们被这片土地养得完全不识天敌为何物,甚至在被惊吓时也只会用静止不动来应对。
不过,它们披着一身绿皮能与背景融为一体。
所以,一旦遇到危险或惊吓,它们只用呆呆地站着,假装自己是个木头鸟就能轻而易举地逃过一劫了。
图:自以为藏匿在树林中的鸮鹦鹉
可属于鸮鹦鹉的平静生活却被人类的到来打破了。
四千年前,毛利人登上了新西兰大陆。
当他们第一次见到鸮鹦鹉时,就钟情于它们美丽的羽毛,不惜代价将其弄来做成衣服。
图:特写镜头下的羽毛
到了19世纪中期,欧洲殖民者也来到了这片土地。随船而来的还有家猫、黑鼠、白鼬等哺乳类动物。
无论对于人还是动物来说,这群傻鸟身比鸡肥,脑比猪笨,身上带着一阵好似蜜糖的果香味,俨然就是天然的美味。
所以,它们成功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这些小型哺乳类动物的盘中餐。
其中,光是家养的猫每年在新西兰就大概能吃掉2600多万只幼鸟和鸟。
与此同时,每年数以千计的鸮鹦鹉被运往世界各地的收藏地和动物园,但它们大多数会因环境不适等原因在一个月之内死亡。
恐怕鸮鹦鹉数量再少,也耐不过这样的吃法和玩法。
很快,鸮鹦鹉作为蠢萌界的代表开始岌岌可危,幸运地是傻鸟有傻福。
早在20世纪末期,新西兰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禁止人类猎捕,复育鸮鹦鹉的计划。
可即便如此,它们也还是会被岛上的野猫、野鼠吃掉。
这导致鸮鹦鹉的数量急剧下降,再加上本身雌性个体繁育效率就低,从而一度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为此,科学家们先全力扑杀周边四个小型岛屿上的鼠、猫、鼬等哺乳动物。
然后,他们将主岛发现的残存65只鸮鹦鹉转送到这四个岛屿上(茂伊岛、小巴里尔岛、科德菲什岛及玛娜岛)。
而这四个已经全面清除所有有害物种的小岛便成了鸮鹦鹉们的诺亚方舟。
图:保护鸮鹦鹉的四大岛屿之一的玛娜岛
自那时起,所有踏上这四个岛的人员都要被执行全身包括行李的严苛检查,避免夹带外界任何生物进入。
紧接着,余下的65只鸮鹦鹉全部被取好了名字并戴上高级的无线电接收器。
同时,科学家为它们准备了豪华保育套餐,并为每一只下蛋的鹦鹉,会被架设在旁边的红外线摄像机24小时监控。
而这一切高科技只为能让独苗们能顺利繁衍。
可在30年里,在鸮鹦鹉生活的这四个岛屿上,它们最爱的食物松果只成熟了两次。
要知道前文说了没有充足的果实,雌鸟是不愿繁殖的。就算人类再心急,雌鸟还是坚持不给够吃的,休想让它们繁殖的原则。
所以,科学家们只能另辟蹊径,看能否研究出没有松果时能支撑鸮鹦鹉繁殖的食品补充剂。
可经过实践行动,科学家发现找到相应的替代品实在是太难了。
不是卡路里过多导致雄鸟被孵化,就是蛋白质过量使雌鸟导致其产卵前停止进食。
让人吃力不讨好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这种鸟类的性别比例更是被大大歪曲了,雄性的数量远远大于雌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依旧没法让鸮鹦鹉繁殖。
直到2015年,来自奥克兰梅西大学的帕梅拉·冯·赫斯特才找到了松果中最关键成分是特定的维生素D。
帕梅拉·冯·赫斯特
她认为维生素D对于吸收膳食钙非常重要,在产卵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正是钙对于形成蛋壳以及这种笨重鸟类异常巨大的身躯很重要。
进一步研究后,科学家惊讶地发现,此前使用的补充剂正是会导致鸮鹦鹉缺少这种钙。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他们也努力生产出了在不结果实的时候中真正刺激鸮鹦鹉繁殖的补充剂。
在几代研究人员的努力下,鸮鹦鹉的数量才不断激增,从65只上升达到了125只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拯救这群傻鸟,科学家也着手对这125头鸮鹦鹉的基因组进行解码。
近年来,第一批鸮鹦鹉的基因组最终被解码出来了。这些基因组数据也让人们更好地一同想办法拯救鸮鹦鹉。
就好比弄乱我们的衣柜只需要花上2-3分钟,而整理好可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当初人类及其带来的猫、老鼠等哺乳动物轻而易举地就将鸮鹦鹉逼上了绝路。
如今,只是要保护一个这么小数量的种群,却需要一代代人,以及无数资源的投入。
*参考资料
Kakapo.Wikipedia.2018.03.2
Ed Yong. New Zealand’s War on Rats Could Change the World. The Atlantic. NOV 16,2017.
BBC纪录片:《最后一眼:鸮鹦鹉》
中国科学报:《维生素补充剂拯救濒危鹦鹉》.2015
新西兰地理杂志:《解码鸮鹦鹉》.2016
___________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