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幼对民族所受欺压有切肤之痛
…
早些时候,一条关于核武器的新闻令人惊奇
核大国俄罗斯和美国相继销毁了所有大当量氢弹
核弹当量:为了更直观地表示核弹的威力,常常将核弹爆炸释放能量换算为TNT化学炸药当量表示
如果不考虑朝鲜自己宣称已经拥有的氢弹(未证实)
目前全人类拥有的二三十枚大当量氢弹全在中国
其中的原因说起来浅显易懂但却并不简单
氢弹不仅研制困难,后期的维护费用也相当惊人
美俄相继销毁这些“烧钱炸弹”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各国都纷纷将重心转向更实惠的原子弹和中子弹
那中国真的为了核威慑而不计成本保有这些氢弹吗?
中子弹是加强中子辐射的小型氢弹
其实中国关于氢弹的一系列行为都相当特立独行
没有苏联的援助,我国的核武其研制困难重重
可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的两年零八个月
我国竟完全自主研发出了独特的氢弹结构
独立于美国的技术,成为全人类仅有的两种氢弹结构之一
要知道,当年苏联还是动用情报组织才从美国搞到了氢弹的关键技术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因为这种独特的氢弹结构,充分考虑到了社会主义国情
解决了成本高和维护难的棘手问题
而幕后的英雄竟是一个半路杀出的“纯国产土专家”
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留学专家中的一股清流
一个被雪藏近30年的“氢弹之父”——于敏
…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家庭
中学时他就初露头角,以各科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
条件艰苦,于敏受同学父亲的资助才得以进入北大
据说,大学时的某次近世代数考试,题目极其困难
连数学系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才刚刚及格而已
但选修这门课的物理系学生于敏却拿到了满分
中学时的于敏
1950年,正当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大胜之际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华盛顿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轻率地谈到美国正考虑在朝鲜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新中国深深地感受到了核武器的威慑力
研发核武器成为了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
美国总统杜鲁门
此时,才刚毕业在北京大学任助教的于敏
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当时的于敏被告知,调动是因为他家中条件困难
研究所的收入可以减轻他的家庭经济压力
然而于敏并不知道,接下来他要面临的是什么挑战
1952年北大物理系部分教职员工合影,后排左二为于敏
虽然在某些方面颇有天赋,但成就他的还是勤奋
于敏在研究所中从事了好几年基础理论物理研究
凭借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钻研精神,于敏苦心研究
不久后与杨立明合著了开创性的《原子核理论讲义》
被彭桓武称赞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
两弹元勋彭桓武先生
有一次,一位来自日本的专家来访中国
在听过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颇为惊讶
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
没料到于敏风趣地回答:“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
也让于敏得到了日本友人“国产专家一号”的称赞
“土专家”于敏
这才刚刚有些许名气,可于敏却即将隐姓埋名
1961年,于敏秘密地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谈话
钱三强开门见山“氢弹的研究以后你来搞怎样?”
这句命令式的话语吓了于敏一跳
研究氢弹意味着他要放弃所爱的物理理论研究
而当时正是于敏的科研生涯开花结果之时
犹豫之时,于敏想起了童年的一件往事
那还是日军侵华的年代,中国倍受凌辱欺压
当时于敏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准备骑车去拜访同学
一个日本人不怀好意地开着吉普车迎面而来
差一点就将年幼的于敏撵在车轮底下
自那时起,于敏心中发誓,一定要科学报国,让中国强大起来!
回过神来,于敏的赤子心伴着愤怒猛烈地跳动着
没有过多地犹豫,他做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决定
他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这不仅是国家组织的安排,也是于敏一生的宿命
钱三强
可是氢弹的研究对于处在婴儿期的中国是何其的困难
1959年,本应提供原子弹技术的苏联老大哥
因为中苏交恶,单方面停止了所有合作协定
中国的原子弹前途未卜,而氢弹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于敏所要面对的挑战自然是前所未有的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多少人熟悉原子能理论
担起重任的于敏还是权威专家中唯一没渡过洋的
如果换做是普通人可能早就有些胆怯了
可是于敏完全不自卑,他从基础理论开始研究
没有老师完全靠自己摸索着学习,竟也摸到些门道
“土专家”于敏
氢弹的研究工作中最为困难的还是计算问题
全中国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
其中近95%的运算力用于原子弹的计算工作
留给于敏小组用于氢弹研究的只有可怜的5%
电子管计算机
就这样,直到原子弹研制成功的那一年
四年里,于敏带领小组已经提交了成果报告69篇
除了依靠那5%的计算机运算力,更多的时候还是靠于敏惊人的计算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可于敏心中除了喜悦之外有了更大的责任
国家领导做出了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
但这时于敏的氢弹研究却陷入了一个瓶颈
氢弹的理论模型一直不理想,重量大且威力低
完全不符合要求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
究竟是理论没有吃透还是资料出现了差错?
一次,于敏在与同事散步的途中突发奇想
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完全推翻之前结构
同事与他越聊越是兴奋,似乎这样一来就能解决了
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当晚就上计算机演算
于敏看着印着计算结果的纸带不断地送出
一边看一边推算着,越算越有底气,越算越是激动
看来这次的设想可算走上了康庄大道
于敏赶忙给留在北京的邓稼先打电话
邓稼先
“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的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这一通晦涩的通话过后,邓稼先急忙与于敏会合
于敏(右一)与邓稼先(右二)
中国的氢弹研究终于在于敏的带领下走上正道
而在我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的法国却依旧愁眉紧锁
突破了最关键的结构设计,氢弹的研制快马加鞭
1967年,仅仅在首颗原子弹爆炸后两年八个月
中国的第一颗“于敏构型”的氢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中国首颗氢弹爆炸
中国核武器发展的迅速震惊了全球
两年多,没有前辈的指点,自行独立研究出了氢弹
这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怪物啊
苏联当初还是靠从美国搞来的情报,才造出了氢弹
而中国设计的氢弹竟还解决了成本和维护的难题
苏联大力出奇迹的”沙皇炸弹“
而在幕后于敏,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却销声匿迹了
成了国家机器中一个不知名却又至关重要的零件
核武器的研究远还没有到可以松懈下来的时候
于敏在医院探望病重的邓稼先时,他俩讨论了一番决定赶在美国打压之前,开始核武器小型化的研究
邓稼先(左)与于敏(右)
此后,我国的核武按照于敏邓稼先规划的方向发展
研制成功了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核武器
赶在了1996年的全面禁止核试验协议签署前
将我国的核武器技术水平提高到了世界一流级别
1996年安理会决议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而于敏这个名字在1988年前都是不存在的
他隐姓埋名近30年,直到退休才被解禁
退休后他深居简出,过着不能再普通的生活
直到2015年,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世人才知道于敏这个名字,才知道氢弹背后的这个“土专家”
2015年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早在中国氢弹研制成功后几年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专家波尔访华时
特意与于敏会晤,称赞他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虽然于敏嘴上没说什么,但是心里却一直不买账
“氢弹之父,这样提不符合科学,我一直不赞成”
有人说于敏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科学家
明知氢弹的设计困难重重,非要研究全新的结构
但很多人还真是就缺了这点“不知天高地厚”的精神
甘于平庸,放弃了追求,淹没于茫茫人海中
很多时候人有多聪明并不能决定成就有多高
于敏式的人物靠的是为科研而大隐于世的定力
靠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情怀才能有如此成就
“我觉得我也许有点天赋,不过我想我不是很聪明”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