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VICE ● 霍华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rdvice

博文

科研论文的格式:节标题(Headings)和子节标题(Subheadings)

已有 6565 次阅读 2022-1-15 13:51 |个人分类:期刊投稿|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Research Paper Format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png


科研论文是由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即论文是分节撰写的。不同的写作风格指南对论文的节标题和子节标题(小标题)的格式具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说节标题需要采用规定用词的话,那么在子节标题中放什么内容其实通常取决于作者的个人喜好。

在起拟英语论文的各部分标题时,本文总结了以下内容:需遵循哪些一般性写作原则?可采用哪些方法? 以及应该避免哪些常见错误?

 

作者对论文的各节和各子节自行命名是否会影响论文的发表?

科研论文的主要部分均须具有统一通行的节标题,虽然其中有些写法取决于期刊的特殊规定。子节标题能够对节标题进行细化补充,例如方法部分和讨论部分的内容能够从清晰而具体的子节标题予以体现。论文作者需要注意所遵循的写作指南究竟是哪一种,例如APA或MLA格式对标题有不同的规定。另外,还需注意投稿期刊的作者指南关于标题的规定,并斟酌作者个人的写作风格,例如希望在子节标题中放多少信息。

 


目录

  1. 写作风格指南:关于论文各节标题和各子节标题的规定

  2. 论文需要具有哪些节和子节?

  3. 作者应当如何命名各节和各子节?

  4. 避免常见的错误

 

 

1. 写作风格指南:关于论文各节标题和各子节标题的规定


节标题代表论文的不同部分的内容,应当尽可能简明扼要。不同的期刊所发表的科研论文在几个主要部分上总是具有相同或非常相似的标题,即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当需要向下细分时,则将有些部分的内容(例如方法)用子节标题划分为更小的部分(例如,参与者、试验设计、统计分析),并需要确保子节标题的用词符合期刊的格式要求。

如果投稿的期刊使用APA格式,那么最多能够使用五级标题(包括节标题和子节标题),具体层级取决于论文的长度、内容的复杂性和作者的个人偏好。为了清楚表明子节标题在文中的层次结构,每一级子节标题均需使用不同的格式——注意这些子节标题可以没有编号,因为不同格式本身就已经能够反映出子节标题的层次结构。

 

APA格式的标题层级结构示例

第1级:居中,粗体,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所下辖文字部分另起一段书写。

第2级:向左对齐,粗体,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所下辖文字部分另起一段书写。

第3级:向左对齐,粗体,斜体,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所下辖文字部分另起一段书写。

第4级:向右缩进,粗体,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末尾加英文句号。所下辖文字部分与该级标题处于同一行书写,与该级标题合在一起自成一段。

第5级:向右缩进,粗体,斜体,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末尾加英文句号。所下辖文字部分与该级标题处于同一行书写,与该级标题合在一起自成一段。

 

如果论文的某个部分只需要一个节标题(例如方法)和一个层级的子节标题(例如参与者、试验设计、统计分析),那么只需使用第1级和第2级标题。如果需要三个层级的标题,则使用第1级、第2级和第3级,以此类推。在标题的层级格式上不要跳跃,即不要在第2级下面跳过第3级而直接放第4级。

如果采用芝加哥格式MLA格式撰写论文,那么这两种格式的各级标题就无需遵循APA格式的那些严格规定,而只需与一般的写作要求保持一致即可,即12 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双倍行距文字、每个新段落0.5英寸右缩开头,并需在全文保持格式一致。另外,也需要采用不同格式的层级标题清晰表明层次结构,例如对第1级标题使用粗体字,对第2级标题使用斜体字;或者也可以对第1级标题使用较大的字号,对第2级标题使用较小的字号。芝加哥格式和MLA格式的强制性规定主要在于各级标题均须对每个实词的首字母采用大写,并在标题末尾不使用英文句号。这两种格式均允许对标题使用编号,例如使用阿拉伯数字加英文句号的方式,后面跟一个空格,然后接标题名称。

 

MLA格式的标题层级结构示例

1. Introduction(引言)

2. Material and Methods(材料和方法)

2.1 Subject Recruitment(获取研究对象)

2.2 Experimental Procedure(实验过程)

2.3 Statistical Analysis(统计分析)

3. Results(结果)

3.1 Experiment 1(实验1)

3.2 Experiment 2(实验2)

4. Discussion(讨论)

5. Conclusion(结论)

 


2. 论文需要具有哪些节和子节?

每篇科研论文均需包括几个主要部分,即Introduction(引言)、Methods(方法)、Results(结果)、Discussion(讨论),并且往往具有独立的Conclusion(结论)部分。论文作者需要确保这些节标题符合投稿期刊的格式要求。如果不清楚期刊要求,可以查看作者指南。不同的期刊之间在这些节标题的用词方面差别很小。但是,确实有些期刊希望作者将结果和讨论这两个部分合并成为一个部分,而有些期刊则不希望设有单独的结论部分。论文作者还需要检查投稿期刊在上述这几个主要部分内是否允许设置子节标题,以及具体的格式规定。一般来讲,引言部分不应当再细分,但是有些期刊并不介意作者在引言部分增设子节。论文的方法部分通常需要细分为几个清晰的子节。

 


3. 作者应当如何命名各节和各子节?

论文的方法部分的子节标题应当简短并具有描述性。至于如何细分这一节,取决于内容的结构,例如可以按照实验1和实验2等时间顺序细分,也可以按照诸如视觉实验、行为实验、问卷调查等不同的主题细分。读者如果希望了解最佳的写法结构,请参见这篇论文:关于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部分。方法部分的子节标题只应使用关键词,而不应写成摘要句或结论句。例如,“Subject Recruitment”(获取研究对象)作为方法部分的子节标题就很合适,而“Subjects Were Screened Using Questionnaires”(通过使用问卷筛选研究对象)就不合适。

论文的结果部分的子节标题可以遵循上述方法部分的结构,也可以另起炉灶,而且在标题内容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有些作者希望简单,只是将结果部分细分为与方法部分一致的一系列实验或科研手段。例如,可以简单地将子节标题命名为“Anxiety Levels”(焦虑水平)和“Social Behavior”(社交行为),如果这些内容是曾经在方法部分开列的子节内容。另外一些作者则希望使用子节标题总结发现成果,以便为读者阅读细节和迅速了解结果部分做些铺垫。例如,可以将子节标题命名为“Anxiety-Like Behaviors in Mutant Mice”(突变小鼠的焦虑模式行为)和“Normal Social Behaviors in Mutant Mice”(突变小鼠的正常社交行为)。虽然保持标题简短总是有益的,但像这种微缩总结式的标题写法能够让论文的结果部分更加清晰易读。然而,需要注意检查投稿期刊是否禁止这种写法。

 


4. 避免常见的错误

子节标题不应是句子。如果标题读起来像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实际上通常能够通过省略动词或改写短语来缩短标题。这也意味着除了冒号或问号外,标题不应包含任何标点符号,并且绝对不应在标题末尾加句号,除非在使用APA格式的第4级和第5级标题时(见第1节)。

标题应当保持一致。需要检查标题的编号格式,例如在编号数字前后的空格和句号(例如3.2.与3.2之间的句号区别)。这些细节很影响可读性。另外,还须确保标题在结构和内容上全文保持一致。例如,在简短的关键词式的标题(如“Experiment 2”)和总结式标题(如“Mice Do not Recognize People”)之间在写法风格上来回切换将会令人困惑,应当避免。在同一节中的不同的子节标题最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或风格。例如,如果第一个子节称为“Mice Do not Recognize People”,那么使用“People Do not Recognize Mice”作为下一小节的标题就比“Do People Recognize Mice?”更加适合和一致。这是因为在科研论文中,保持一致比眼花缭乱更加重要。

不应过份增加子节标题。并非每个段落或每个论点都需要子节标题。只有在一节中有多个要点需要论述并且细分确实能使整体结构更加清晰时,才需要使用子节标题。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向期刊提交论文之前,建议从值得信赖的编辑服务机构获得专业化英语论文润色编辑服务

aca_ads_970x250.jpg

另外,在撰写论文时,可以使用Wordvice AI Proofreader(人工智能校对软件)自行免费在线检查英文语法和写作风格问题

google_ads_1900x1000_CN_04.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1180-1321187.html

上一篇:英文学术论文的格式:遵循期刊投稿指南
下一篇:SCI英文学术论文审稿后的修改流程
收藏 IP: 116.47.2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