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依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rek1840 科学与梦想的交汇 理想与激情的碰撞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博文

读书的一些感受 精选

已有 6113 次阅读 2009-8-22 23:4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读书, 成长, 训练

        生活在一如既往的前行,每个如我一样从出生到经历中国高等教育全过程洗礼的孩子、学生、科研工作者,都在或多或少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体会着各自的体会,感受着各自的感受。同样伤痛着自己的伤痛,收获着各自的收获。站在一个特殊的节点上,扪心自问,真的感慨良多,愿与同道者共享,与长者汇呈,与后来者鉴正。

        只所以选择了读书的感受作为标题,而没有写成科研的感受,一则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科研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幼者,还难以写出与此相关的像样的自我剖析。至于读书,除了没有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我完整的接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系统洗礼,着实有着内心的自我挣扎和期寄,也有急需表达的冲动和激情。21年的学生生活,使我在博士毕业的时候在自己所有能够显示宣言的地方都写上了“行将就木的学生时代”,充满激情和沮丧的宣告自己即将结束的学生生命。

        如今我的学生时代已经结束一年了,回首望去,最后5年的读书时光,半在读、半在研,这个阶段是我在生活中感到最困惑的时候,也是我在读书中感受到最真实的时候。坦率的讲,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好多科课程,参考了数百本教科书,所有的时候都在学习着前人的研究成果结晶,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在前人固定的圈子里慢慢爬行。教材很精美、公式很完美、课程更紧凑。在不变的岁月里,我们啃着前人的创造,感受着接受的痛苦和无须创造的幸福。同样,我们也客观上接受了前人所不可能接受的这样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训练,向前走,我们似乎已经站上了巨人的肩膀;向后退,我们靠在了先人创造的美好的安乐窝上。

       在十字路口,我们需要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们很多人常常埋怨他人的武断选择断送了我们自己的机会,我们还时常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手足无措。实实在在的讲,在没有特别志趣爱好的成长时代,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在听天由命的号角声中也可以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辉煌灿烂,因为前人的很多选择都在证实着这样一个结论。成长在如我成长的年代里的同龄人,很多是没有爱好的。我们适应了一系列考核,通过了一系列训练。不管在这些竞争中,我们每个人处于什么角色,客观上,穿过了每一个沙漠的人都应该是求生本领较强的人。研究生,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讲似乎成为一个很难逾越的词汇。

        在适应高考扩招的大军中,80后首当其冲扛起了大旗。在双向选择的就业道路上,80后首遇就业难,难就业的尴尬和无奈。80后中的相当一部分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读研究生,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读了研究生,第一个感觉就是老师讲课没有了教材,第二个感觉就是老师好像很保守,什么事情都不给讲透,那么更奇怪的感觉是所有老师似乎都不是那样“尽职尽责”,只有自己的导师在时不时检查一下自己的近期行为。最为不适应的是,我等待着考试的时候,老师说我们不需要考试,需要交读书报告。在我一言不发等待老师继续向下讲下一节课的内容时,老师说“×××,你下一节课准备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样从起初的愕然,木然到后来的忐忑不安,一直发展到最后的敏感。当老师让我准备一个内容的讲解的时候,我准备了两个内容。我告诉老师,我在这方面最近也阅读了一些文献,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从张不开嘴,到顺利讲完自己的博士答辩报告,这当中,经历了太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身边的每一个重要的人。

      每一个老师都很重要,这是我学生时代的最大感受。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或启蒙、或成长、或前进,我们每一个时期都在最直接的接受着老师的熏陶。中学阶段,我们在汲取着老师定势的知识,准备迎接着竞争的来临。大学阶段,我们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为社会服务的人的基本本领。研究生阶段,我们在沐浴着导师学术精神和深邃内涵中慢慢成长,同时还在慢慢的师生交往中完成自己彻底长大的人生洗礼。每一个老师都很重要,是因为中学时代我们的老师直接告诉我们学习一门课的意义和如何把这门课学好,得到更高的分数。这些虽然比较俗套和直接,但是的确给我们完成后续工作积累了巨大潜能,否则,再好的天才也不可能一下子蹦上巨人的肩膀。大学阶段,一门课程的老师足以决定我们的命运和将来。当我们听到一个风趣盎然、充满激情而又对学生充满期待的老师的课程,我们一生的事业驻点有可能由此诞生。反之,我们则可能永远不愿意从事这样一个职业,更不用说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研究生阶段,我们时刻在关注着自己的学术志趣和价值取向。老师的每个课件乃至每一句话都在客观上引导着我们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山峰。我们无畏困难,因为我们能从老师坚定的肯定中沐浴光明,我们难以前进,正是老师在前方告诉我们此路不通。

      不要浪费自己的研究题材,是青年人耳边长鸣的警钟。我们年轻,我们充满激情,我们选择很多,我们更可能朝秦暮楚,我们更换题材的同时,我们也在客观上遗忘过去,我们能否看到未来的光明有时候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入定,持之以恒。读书离不开积累,研究离不开磨砺。“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句空”不仅是人文科学的真实写照,更是自然科学突出丛围的必由之路。我们慨叹自身命运不济,选择错误的同时,莫不如在我们这个哪怕错误的方向上辛勤耕耘,做前人的证据,做后人的靶子,做现代人的执着者。

      读书的最高境界理应是读人,做研习,究学问。记得在博士求职答辩的时候,老师们问我读研究生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坦承有三,一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二为结识了一些良师益友;三为受到了系统的科学训练。在我们每一个读书阶段中,我们遇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我们经历了很多往事和峥嵘,这些是每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是记忆的瑰宝也是富足的见证。在经历中历练,在历练中成长,在当今时代成长的年轻人,挫折是生活的磨砺,顺境是人生的奖励,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理应学会感恩,感恩时代赋予我们机遇和挑战,感恩前人为我们搭建了可供承载和超越的平台,感恩师长在我们的成长中赋予的关怀和情感,感恩朋友在与我们同行的道路中相互的欣赏和鼓励,感恩亲人使我们置身于温暖和祥和。

      面对前人,我们需要足够的吸纳和融入。置身现实,我们需要毕生的投入和执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读书的时候继承,在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渴求和历史进步的必由。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038-250895.html


下一篇:民谚“叫狗不咬,咬狗不叫”启示
收藏 IP: .*| 热度|

4 苗元华 王力 宋和平 applegirl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