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博士生导师2000年从日本留学归来,日常生活中处处总带有日本学者的那种严谨而精细的风格。不说其它,单说招生规模。从2001年至今,实验室每年招的学生一直不多,一般1个,多则2个,有的年份没有合适的就不招。在这些学生中,有北大、山大等985高校的保送生,也有省级农业、师范院校的普通本科生。导师看重学生个人意愿和基础而不强调所谓的毕业院校,这一点很是值得称道!
10多年过去了,我发现了一个或许不算新鲜的异常现象:在实验室毕业的这些学生中,农业、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在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颇丰,而大多数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则做的比较一般。这不仅仅体现在科研业绩方面,更多的则体现在科研态度、责任、激情、主动性、互动性和危机感等多个方面。其中危机感是表现的最为强烈的一个因素,本文就此单独进行讨论。
因为出身农村,受“鲤鱼跳农门”等传统思想的束缚,所以农村孩子如果能上大学一般都不想读农业与师范类高校。但阴差阳错,不少农村孩子最终还是进入了农业和师范类院校。因感觉专业冷门、就业前景狭窄、专业歧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危机意思促使这些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更加专注学习,因而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农业、师范院校毕业生考研率、上线率都要高于全国大多数高校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
上研究生以后,这些来自农业、师范院校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兴奋过头,突然发现自己周围的同学不是名校保送的就是毕业于985、211等名牌高校的。失落感涌上心头的同时,危机感不由而来。想想他们那种自信劲头、那种目空一切的神态,我都不好意思当着他们的面说出我的毕业母校。没有别的良策,也没有别的出路,在从小到大一路都是自己摸爬滚打的走过来情况下,咋也不指望前方有贵人相助,只有靠自己了!我相信这是我们实验室那些从农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于是,这种危机感迫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实验室里、花在看文献、看资料、做实验、写报告等种种繁琐而无聊的琐细中。毕竟,我们不仅不是天才,而且后天还因家庭贫困发育不良,唯有通过后后天的加倍努力来补偿了,进而获得在未来能不输于他人的一丝胜机。
适当的合理的危机意识不仅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认清周围的现实,而且它能转化成一种促进自己不断前进、客服重重困难险阻的源源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