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难就难在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衡量防病措施是否真的有效:一个本来没病的健康人,用了某个“防病”的药后没有得病,你如何把他和那些没有用任何措施而还是健康的人区分开来?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诉求的一个驳论。你很难证明你的确预防了一个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那些比较少见的疾病。
且慢,西医的疫苗不也是防病吗?他们是如何证明有效性的?其实,疫苗有效性的评估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首先,需要组织大规模的临床,在高危群体中(双盲法)分疫苗接种组和没有接种组,然后看发病率的异同。发病率相同,疫苗无效,发病率有所下降,疫苗就被判定有效。另外,还有一些实验室指标,看是否有保护抗体出现等。
中医也可以用对照组的方法评估疗效,但是用这个方法来评估防病的效果就比较难了。关键是没有一些客观的实验室的指标可以供我们参考。
防病好比是在口头上喊“维护世界和平”,说得好听,而世界永远都不是绝对和平的;治病则好比去扑灭战火,如果成功,效果就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防病更有效?更准确的问法应该是:如何才能让防病的效果更容易被观察到?
我觉得,答案应该是:我们需要能更精确地
诊断正常。
一般所说的诊断都是去
诊断疾病,识别病原和病因。
诊断病因是为了
治疗疾病;而
识别正常就是
维护健康所必需的了。因为只有知道什么是正常,才有办法维护它;只有知道什么是正常,才能尽快识别偏离正常的亚健康状态,也才能在疾病真正爆发以前得到控制。
那么,现在是否有
用来诊断正常的实验呢?有,而且不少:血常规,尿常规,等看白细胞分类,血脂,血糖,尿糖等等的常规检测都是用来衡量病人“是否健康”的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测。这类的检测不是多了,而是急切需要改进,找到一些更椐代表性的指标来对人的健康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之所以想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正在做的免疫组库项目。我觉得在这个领域最先出的成果可能不在于诊断一些特异性的疾病(如肿瘤等),而是用这个技术去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程度。
诊断正常,就好比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到底是否处于和平状态,不应该去听他们嘴上怎么说,而应该去看他们的军备开销。检验一个人是否健康,就应该看他免疫系统是否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
是去
诊断疾病?还是去
衡量正常?这看上去更象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却孕育着技术开发的战略问题,也包含了市场开发的战术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396365.html
上一篇:
诺奖前后两重天:我和父亲的胃病下一篇:
开放平台迎来第一个美国合作产品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