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分子诊断市场迎来“战国时代” 精选

已有 13659 次阅读 2010-11-21 07:30 |个人分类:iCubate2.0开放平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刚刚去参加分子病理年会回来,看看各个厂家展示的相互竞争的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真的有一中体验“战国时代”的感觉:



首先非常引人瞩目的是Ion Torrent的“低价格全自动中通量测序仪”。Life Technologies公司(Invitrogen是前身)用7亿美金的高价收购了这个技术。风投们认为这个技术平台是“Game Changer"因为它把NextGen测序平台价格降低了十倍。可是它的测序出错率还是很高,许多实际应用的细节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博客讨论高通量测序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有的时候,大公司收购小公司的技术不一定是因为该技术已经能够产生利润,相反,越是有市场的技术越难卖出天价。因为有了利润,收购公司就会用你的市场价格来估计你未来的价值; 而那些还没有产生销售的技术,那些可以在空中画出来的饼,则比摆在桌子上的还要值钱。

这,就是生物技术的战略价值。许多人可能想不通,为什么离市场这么远的技术反而能值这么多钱?其实,生物技术和IT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不一定要有盈利模式才有价值。能在国际大公司竞争技术市场的大棋盘上成为“必争之地”,就能得到技术的最高价值。因为高通量测序已经被认为是今后几年分子诊断市场竞争的主要战场,所以用高价购买测序技术的“言外之意”就是“we are a player as well."




这个雅培公司的庞然大物是他们去年用$2.15亿美金从Ibis那里买来的技术,用来做病原体的快速诊断。也是没有FDA报批,没有明显的销售。这是Ibis 公司原来对这个技术的描述:“The Ibis T5000 Biosensor System takes standar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roducts, which are produced using Ibis assay kits, cleans the amplicons, and measures their masses on a microTOF mass spectrometer. These masses are used to link the amplicons to specific organisms or markers.” 

换句话说,这个技术没有整合核酸提取,扩增等技术,仅仅是一个基于质谱技术的一个核酸检测仪器。



Cepheid的庞然大物可以同时处理48个临床标本。它的好处是把标本的核算提取,扩增,和检测都整合到一个简单的,一次性使用的卡盒里完成了。可是Real Time PCR还是没有解决多重扩增的问题,虽然最近Cepheid研发出了一个检测二十几个突变的TB耐药诊断试剂,但是并不是同时扩增二十几个基因片段,而是在两三个扩增出来的片段上用二十几个探针同时做Melting curve 分析来区别野生型和突变型。所以,他们的局限还是多重扩增。



这台仪器是分子诊断市场的”新秀“,来自中国上海的GenTuraDx (原名ProgenTech). 这个公司不久前得到两千万美金风投的投入,现在开始全面进入市场。仪器的功效和Cepheid的类似,是基于Real Time PCR技术的全自动平台,能全自动地做核算提取,扩增和检测。



Idaho Technology 已经是久经沙场了,在诊断行业经营了多年,也研制出了很多独特的技术,包括FilmArray技术可以对一个标本做提取,多重扩增和检测。他们是通过微液体的方法做多重PCR的,不是在一个反应体系里面做多个靶点的扩增,而是把标本份成多份,每份分别做扩增和检测。他们比较成功地利用了仪器小,速度快的优点,得到了不少政府反恐项目的资助。



PrimeraDx公司的技术我以前也有讨论,他们是一个衍生出来的Real time PCR技术。该公司去年融得四千万美金,也在开始进入市场。



面对这么多强劲的竞争对手,我们研制的iCubate到底有什么优势?如何摆脱”实验台上另一个盒子“的印象和命运?

衡量分子诊断技术平台,我们要从至少六个方面去考虑:

(1)这个平台是否能做核酸提取
(2)能否做核酸扩增
(3)能否做核酸检测
(4)能否做多重扩增和检测?
(5)是否把所有步骤都自动整合了?
(6)是否是一个不怕扩增物污染的封闭体系?

片面地做完成以上六个方面的仪器很多,但是把所有六项都整合起来的还不多(除了iCubate以外)。这是我们的优势,可是如何发扬这个优势,迅速进入市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这也是我们开放的Bio 2.0商业模式需要去做的,也是我最近几个月忙着做的。希望能在近期全面推出开放平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385929.html

上一篇:为谁写博?
下一篇:如何做生物技术的开放平台?
收藏 IP: 116.246.26.*| 热度|

8 薛长国 杨远帆 张亮生 孔晓飞 许培扬 唐常杰 王孝养 钱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