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ingk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lingkxw

博文

[转载]十大最奇特的云结构

已有 4959 次阅读 2019-1-20 10:50 |个人分类:地壳形成|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云相 |文章来源:转载

十大最奇特的云结构

2009-07-12 21:28 分类: 化学图库 作者:zhuofuzhu 

        云层将天空装扮成一个巨大的美术馆。天空中好似充满了冰冷的水母和烟云随波荡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巨大美术馆里的美术作品--自然界十大最奇特的云层结构。
1、雨幡洞云层

         雨幡洞云层会出现于中、高层次的云层中,这些云层窄窄的缝隙下面悬挂着许多冰晶体,并拖着长长的尾巴。要形成雨幡洞云层,云层必须饱含过冷的水滴。尽管云层的温度远远低于0摄氏度,这种水滴也必须是液态形式存在。当云层的部分区域的水开始结冰时,引发了云层内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样雨幡洞云层就形成了。来自该区域过冷水滴的所有水分迅速结成冰晶,当变得足够大时就会降落。这种称为“雨幡”的冰晶形式,并不容易落到地面,而是在落到地面之前就蒸发了。

2、滚轴云

         这是一种水平管状云,形成于暴风雨来临之前。当风暴云迅速下沉的气团猛烈撞击云层表面时,会从风暴云中刮出一阵冷风。这种冷空气流动到热气流云层的下面,一同被抽进风暴云垂直上升的气流中,通过这样做,它的云层里面凝聚了暖空气的蒸汽。 由此产生的滚轴云完全脱离了主风暴云,它往往可以长达数公里。图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滚轴云是在西澳大利亚(Western Australia)鲨鱼湾(Shark Bay)内陆所拍到。

3、粉红色飞碟云

         一堆高积荚状云笼罩在西班牙南部阿普哈拉山上,被落日的余辉染红了。粉红色飞碟云(荚状云)在山陵地区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 它们常常被误认为是飞碟。

4、荚状云


         当一阵稳定的潮湿空气被迫上升到高地上,水分冷却形成了荚状云。如果潮湿的云层和干燥的云层同时存在,它们将形成垂直堆栈的云层。一旦云层越过障碍,气流返回到原来的水平, 就会在山脉的背风面产生驻波效应。此图片是从美国华盛顿的雷尼尔山拍到的。

5、山帽云

         山帽云是指云层像一顶帽子,戴在一座山的山顶上,当一股稳定气流爬升到山顶并准备越过山顶时,冷却形成山帽云。

 

 

 

6、波状云

         阿姆斯特丹岛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岛屿。图中的是一个很小的火山峰,在山峰断层间矗立起来,将南极地带从印澳板块分离出来。虽然只有881米高,但足以影响南印度洋上空的云层。在此图片中,可见一层潮湿的空气在经过该岛时不停地上升和下降,形成了一系列缩小的透镜状云层。云层顺风移动扩散,像一艘船漂流了几百公里,然后在岛的北岸形成了积云状的波状云 。

7、水母状云

         这些云彩看起来有点像水母漂浮在天空。你可见到它的“触角”悬挂下来,此云层被称为水母状云。它们本质上是雨或雪,这些雨或雪往往在落到地面之前就蒸发掉了。

8、乳房状风暴云

         乳房状云彩相当的不稳定,经常在暴风雨的天气里形成。但它们会在恶劣天气过去很长时间后表现出相对的平静。它们的外观形状是由于冷空气凝结形成的,饱和空气从一个风暴云中脱离迅速下沉,在下面形成凸起的膨胀云或涟漪。它们的形状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从长条状到起伏的波浪状,绵延几十平方公里,有些呈现近球形袋状。

9、海浪云

         海浪云看起来就像是巨大的海浪拍打在岸边上,这种类型的云非常罕见和短暂,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两分钟。这种独特的海浪云是由风的切变(wind shear)所形成的。当一层云形成在较暖的空气层和较冷的空气层的边界时,上层较暖的空气层移动的速度比较冷的空气层快,把云层剪切成海浪云。如果两者风速差异恰到好处,顶部的起伏会推进到底部,形成巨大的漩涡, 这样形成的海浪云会更加壮观和形象。


10、马蹄云

         马蹄云非常罕见,出现的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然后很快就蒸发消失掉。它在有横向旋转的气流形成的地区出现。当上升气流忽然遇上水平方向的气流,路径会忽然发生改变,形成马蹄云。不过这种云的形成机率比较少,在发生超级细胞雷暴(Supercell storms)的附近最容易出现马蹄云。

页码:2/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1739-1158081.html

上一篇:[转载]奇特云象
下一篇:三沙的蓝洞是海底”天坑“
收藏 IP: 113.71.1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