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heng22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eng229

博文

第二十一章 科学研究需要快乐

已有 2288 次阅读 2015-10-12 11:4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第二十一章 科学研究需要快乐

    中国人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能吃苦一般被认为是搞学问必须要有的素质,享乐经常被作为贬义词来使用,用来形容那些只知道消费,不知道劳动的懒人。但科学研究是个很奇怪的事业,光有勤奋和吃苦的精神却不一定能成功,需要学会享受科研的快乐。什么是科研的快乐呢?这样的快乐体现在两方面:能够自由的从事这项事业和在这项事业里获得成果。获得科研成果后让科学家很高兴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这和别的工作是一样的,有了成果当然能推动参与者继续从事这项事业,但对于科学家来说更加快乐的事情是能自由的进行科学研究这项活动。他们享受着从事研究的幸福,即使一时没有获得成果,他们也不会急躁,他们会平静的尝试其他思路,直到成功为止,能够喜欢科研事业,也大多体现在这种对科研过程的喜爱上,并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自由度,不需要事事请示,也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绝对不能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觉。你可以说有一个科学家从事一项研究长达几十年,这期间没有任何人支持,没有经济来源,艰难的打工度日,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真是吃尽了苦头。但你很可能说错了,他自己也许根本不在乎你认为的那些痛苦,他倒觉得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事着一项研究,享受着自由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简直太幸福了,至于最后取得的成就,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科学家穷困潦倒却乐在其中的原因。但前提是他研究的问题得有意义,他的成果才对别人有贡献。如果他研究的问题对别人没有贡献,他的人生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罢了。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对科研过程的关注,从事这项活动本身的快乐才是能够支撑科学家一路前行的不竭动力。但好像我们的科学家缺少这样的享乐主义精神,几十年不做实验也不对实验室有丝毫怀念,这样怎么能在某项科学研究中坚持下去呢。特别要强调一下从事这项活动的方式必须是其本人喜欢的,往哪个方向去也必须得是其本人认可的,可以建议,指导,但绝不能强求,强扭的瓜不甜。就好比同样是吃鱼,有的人就喜欢清蒸鱼,有的人喜欢油炸鱼,如果你给他们换了口味,即使是鱼,也食之无味,根本无法下肚。尊重学生本人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科研活动才能让他们享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快乐,这是导师们经常忽略的问题,甚至有导师明确表示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就是要以打击学生为主,决不能让研究生感觉到导师对他们的工作满意。我实在不理解导师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也许是怕自己的学生骄傲然后变得懒惰吧,但这样做极大的打击了研究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失去了辛勤劳动之后应该享受的快乐,也对他们以后的科研过程失去了期待。  

    科学研究要探索未知的世界,要解决最难的难题,就必须要把参与这项活动的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并且让他们坚持下去,持续不断的攻坚某一个难题,才有机会获得成功,激发潜能和持续钻研都需要足够的快乐。当人处在高度的压力、气愤和劳累之中时是很难发挥智力的,这个时候脑袋都不转了,思维就像拥堵的道路,寸步难行,心里着急,思路混乱,这样怎么会有成果出来呢。所以有的科学家看上去整日养尊处优,无所事事,但等到他一旦调整好状态,工作一段时间就有重大发现,而且还能一辈子都在从事科学研究。我国的科学家大多数都没有这么好命,大部分都处于十分忙碌的状态中,导师忙,学生也忙,忙的大方向制定错了自己还不知道,这是很危险的。能否在这个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下去更需要快乐的支撑。人如果忽略了参与某项事情的快乐,不享受过程,那么当成果还没有出现时,常年累月在某个行业里就得不到快乐的刺激,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不管当初选择这行时有多么的喜欢。很多导师都会抱怨自己的学生太懒,安排的实验进展缓慢,要解答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安排的实验他们可能根本不喜欢。不管是不是研究生,只要是人就是想做事情的,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上漫不经心,毫无成就,除了天赋、别人的帮助等因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根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草原上的马吃饱了以后会狂奔很久,虽然非常累,但他们经常那样干,因为他们喜欢,但让他们去拉车,即使耗费的体力不如狂奔多,他们也还是不喜欢。如何把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变成热情奔放的“狂奔”而不是需要鞭策的“拉车”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有的导师坚定的认为如果不训斥、不催促学生,学生是不会老老实实做实验的,有这种想法的导师肯定对研究生的特点把握的不准确,当然也就不可能会引导他们“狂奔”,只能用鞭策了。而鞭策的效果基本都适得其反,球迷熬夜看球从来不会喊累,但不是球迷的人绝对不会定上闹钟半夜把自己喊起来,你硬找一个不是球迷的人和你一起看,最后结果也只能是你一个人看球赛,他在一旁打瞌睡。能让研究生们“自觉熬夜”以后还觉得非常高兴,也就是能充分让他们享受到探索过程的快乐需要极高的引导技巧,可惜很少有导师能够做到这一点。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研究生都在拉车,稍微慢一下就得挨鞭子,随之而来的就是失望与沮丧,当一次次的失望与沮丧施加在一个研究生身上时,他对科研的热爱就会一点点被消除,直至丝毫不剩甚至厌恶。有的学生因为在读博士期间根本感受不到科研的快乐,经常会说毕业以后一辈子也不再搞科研了,还有的说以后要有了孩子想考研的话,我一定打断他的腿。这样的想法一旦付诸于行动对科研事业是巨大的损失,很多技能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一个孩子本来很有天赋,他的父母恰巧又是科学家的话,那他成为伟大科学家的概率是很高的,因为他从小就开始接受科学研究的熏陶,能准确理解科研的意义,也能获得比较正确的指导,这样的“科学家二代”是非常珍贵的财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就有父子都获奖的例子,无论哪个国家也都有被自己父母培养起来的科学家,而且还挺优秀,我们需要这样的“科学家二代”。但如果父母没有享受到科研的快乐,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科学家父母们也会竭尽全力阻止这些“科学家二代”的成长,他们以后搞科研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这样的事情如果真的发生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而且连二代都没有,就更别指望三代、四代的产生了。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说你上面介绍的这些都是那些没有好成绩的学生才会有的想法,我告诉你还真不是,有的学生自己做研究生的时候就有很好的科研成果,但一毕业就选择了其他与科研毫不相干的行业,无论老师怎么觉得可惜都无济于事了,因为他虽然取得了成绩,也很有天赋,但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没有快乐,兴趣被一点点磨没了,他选择了离开这个行业,期待获得别的快乐。还有的导师也有这样的情况,当初导师读研究生时,也是怀着伟大的理想的,也是为了享受科研的快乐,但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障碍,终于在一个科研机构获得了导师的资格,带上研究生以后,他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没有激情真正的投入全部精力搞科研了。既然没有在这条路上享受过快乐,那么以后搞科研的目的就发生了微小变化,这样的变化就导致以后的工作态度也改变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导师几十年再也没有做过实验的原因,他们早已把这个科学研究当成了生存的工具,不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如果对自己的事业还有进步的要求,想提高学术地位的话,过个一段时间导师们会重整旗鼓,继续努力取得好成绩。但如果没有太大的要进步的要求,导师带上学生以后,完全可以无欲无求了,这个课题组很多事情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只要学生想毕业,他们就会自己想尽千方百计做实验、发表文章,只要有文章,就有基金,就有新的学生来报考,这个课题组就能维持下去,导师此时只要不断地催促学生就行了,都不用自己想思路。缺少快乐是导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想到办法来解决。再次回到现实,不仅是快乐遥不可及,生存问题也十分严峻。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实力雄厚的平台继续搞科研的研究生其实是很少的,大多数的研究生都没有获得进入优秀科研机构的资格,即使有很多研究生可以进入学校和研究所,由于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他们的科研梦想其实也就此终结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4112-927557.html

上一篇:第二十章 无路可退的研究生
下一篇:第二十二章 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收藏 IP: 124.64.239.*| 热度|

2 许培扬 张利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