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柏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mroyal1999 人生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博文

科学松鼠会讲座第九期——王道还谈科学写作 观后随笔

已有 3462 次阅读 2011-9-2 18: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学习, 写作, 讲座, 王道还

2011年1月15日下午,我在彼岸书店参加了由科学松鼠会主办的“王道还谈科学写作”讲座,讲座相当精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讲座当中有很多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在写在这里,与没有去参加的朋友分享:

1、只有真正的懂科学,懂一个领域,才能写出好的专业/科普文章;

2、文字和科学都不是自然而然的成果,要从小就经过反复鞭挞才能融会贯通;

3、从事科学写作,英文很重要,法文/德文/俄文能够让你发现更多被埋没的知识;

4、学习英语,需要先过单词关,5000词是最起码的要求,然后是阅读关,需要进行大量的英文阅读,才能对英文的应用游刃有余;

5、即使是自己非常熟悉的领域,真正下笔时也很可能会“词穷”,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积累,积累的方法还是要靠多阅读;

6、要读书,读大量的书,尤其是要利用自己还年轻的优势,多读书,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视野;

7、自己所读过的书中,与自己已有知识领域越相关的,受到的启发和收获会越大,这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所以年轻时扩大视野,打下良好的基础很重要;

8、王老师喜欢睡前读中文古典著作,尤其推崇梁启超的文字,他说读后可以锻炼自己对汉语的语感;

9、科普作者中,王老师推荐了Stephen Jay Gould,他认为所有从事科普写作的人都应该学习借鉴这位作者的文章;

10、每年,美国都会有两本科学文章的年度精选集,学习科学写作的人也值得一看;

11、看《Nature》《Science》,不能只看研究论文,中国的科研之所以不行,就是因为他们只看研究论文,这两本杂志的书评栏其实才是最精彩,最值得阅读的;

12、伟人都是从小就看重自己的,不会放任自己,而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13、如果你不想看懂一本书,那就看翻译本;

14、在写作时,用语应该严谨,对于网络语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适当的距离,要看到,严谨正规的语言,才是富有生命力,能股历久弥新的;

15、在美国,大学前的教育其实非常烂,但是,美国人的优势在于,只要他想学,进到室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都能找到大量优质教材用来自学;

16、写好一本教材很不容易,中国大学教材的标准就是要让学生看不懂,从而突出了老师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延续;(这句貌似不太正经啊)

17、就算是牛人,要想写好一本书,都起码得先写出三本同领域内的烂书才行;

18、目前国内的科技新闻报道非常不严谨,喜欢进行夸大其实、吸引眼球的包装,大家在阅读科技新闻的时候要有警惕性,不能被报道牵着鼻子走,有能力的人最好阅读相关科学研究的原始论文;

19、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科研领域的历史有一个很深入,很清晰的了解,他就能知道一个新的发现在其学科中的地位究竟如何,以及其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会怎样;

20、整个20世纪下半叶,神经科学就没有取得什么重要的进步,人们甚至仍然在使用十九世纪就已经提出来的模型,关于神经脉冲如何形成和传递,也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描述;

21、“汉方草本”是一个错误的用法,正确的应该是“汉方本草”;另外,“一直以来”也是非常糟糕的文法错误;我们在平时一定要注意用语规范,要“炼字”;

22、在美国,编辑是一个能拿得出手,有地位的职业;美国校园中,最多的生活类广告就是学术论文修改的兼职编辑工作,这一工作也相当的赚钱;而在中国,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教授,都没有谁会找人替自己修改文章,仿佛大家都是神人,都会写作,都能写好;

23、美国的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取得MD学位,只是“受过医学训练的医生”,工资很低,还要经过7到8年的专科医生训练,而这段时间,正好是他们“妻离子散”的时候,熬过了这个过程,其经济收入将提高十倍以上,同时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正是“百炼成金”

24、很多领域的所谓“最新研究成果”,其实法国人、德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做过,但是受到语言传播的限制,被大家所遗忘;

25、“认知神经科学”其实没有任何突破性的内容,很多人用它来招摇撞骗。

先写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2510-482274.html

上一篇:关于生物科学的奇想录(一)
收藏 IP: 124.205.240.*| 热度|

2 肖重发 蔣勁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