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苍老的姿态

已有 1990 次阅读 2024-5-25 18:4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苍老的姿态

文/蓝莲花瓣

我一直非常不看好这两个字:苍老。也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不喜欢苍老。它意味着历经沧桑、心力憔悴、美人迟暮,这些词语大概都难以引起人们的欢喜之心,人们怎么可能会去喜欢苍老的模样呢?然而人生即使可到百年,亦如白驹过隙。在时光的洪流里,人们前卜后继,总有那么一些人在现实中、在当下很快地步入中老年行列,而且会越来越老,苍老其实就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人生阶段,也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苍老是什么样的姿态?初中时我们学过一首歌,歌名叫“老黑奴”,那是一首非常忧伤的歌曲,歌中唱到:“我已年老背又弯。”可见苍老的最典型姿态,便是“弯腰驼背”,那种挺拔坚毅的意气飞扬已经跟随着流逝的岁月走远了,剩下的便是弯曲、微驼,还有某种力量的消减。

在我们的文化名人和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熠熠生辉的“老人”,当然他们大多数人是从青年到老年都是闪闪地发着光的。若是单独来讲老年,则得选择一个一出场就是“老人”,而且他年轻时就是很普通的人。这个人,可以认为是很典型的老人,她就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

刘姥姥一出现在《红楼梦》里,就是一个普通且贫穷的村妪。她具有这个身份所该有的一切特点,年老,背微驼,常年劳作,贫穷,穿着朴素,鼓足勇气来贾府借钱。对的,在她一进贾府的时候,她需要依靠借钱度日,而且,就在她领着小孙子板儿等待在贾府大门前时,她也不知道她见不见得到“姑奶奶”,也不知道她借不借得到钱。她只懂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她就是普罗大众里最具代表性的草根老人。

她一进贾府和二进贾府时如何卑微,如何懂得客随主便,如何说笑话逗得贾母和一众丫鬟小姐们笑弯了腰,这些都是一个草根老人在草根生活中被熏陶出来的,是他们很平常和很普通的品质,或者说是他们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也正是人生圆熟的一个体现。但这并不是苍老的核心,也不是苍老这个词的主要风骨。

那么苍老的核心是什么呢?以前看各种武侠小说或武侠剧,有什么“带头大哥”,在寺院里矛盾展开的剧情中,总是有一个高僧或者方丈站出来,解决问题,更多的失衡,是这些人来做定夺---定夺如何处理,也有他们牺牲自己以保全寺院的安排。这些很少有年轻人的。即使如令狐冲或郭靖等厉害人物,也是要“遭遇”各色“老人”,汲取足够多的“心法”和“功法”,才能成长为某一个门派的“掌门大哥”。所以,苍老的核心是走过的路、吃过的饭和遇到过的事情对人生的营养,足够长的人生的营养,赋予了苍老面对各种事情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即使体力不足,也该是智力、有智慧。

 刘姥姥并没有止步于此。在贾家“呼啦啦大厦倾”时,刘姥姥带着板儿到羁侯所去看望他们。给牢头“黑食”只是她作为一个草根老人具有人生智慧的体现。而当她听到小红说巧姐“被她舅舅卖了!”之后,她立即问:“卖,哪儿去了?”小红回答说:“南省,瓜州!”这个时候,她顿了顿,眼神是坚毅而遥远的,随即说:“知道地儿就行啊”“我找她去,豁出我这把老骨头,也得把她找回来。”在这一段里,沙玉华把这个草根老人遭遇无数苦难、如今遇到恩人遭遇苦难的那种硬朗和坚毅表达得淋漓尽致。

是的,这个苍老的姿态叫做硬朗。那一天,她的硬朗成了羁侯所的主心骨。她的硬朗给了王熙凤一个忏悔的理由,也给了贾家一个明亮的希望。

人从出生到死亡,是来到这个世界经历一个过程,仿佛是无知无觉而来,又归于无知无觉。从婴幼儿时期的“无能”到苍老时期的“失能”,这是一个浅淡的过程吗?不是。这是一个深刻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用来造就苍老时的硬朗的,这种硬朗有着超越体能的力量---这份力量就叫做“豁出我这把老骨头”。

塞缪尔.厄尔曼说,“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人们,可以任由身体发肤慢慢地老去,也必当任由身体发肤逐渐老去,它们褶皱,缓慢,弯曲,疼痛,却不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思想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硬朗。再也不害怕,不恐惧,不担心,那些惨淡的过去和无法预知的未来。把所有经历过和煎熬过的,都变成了自己的勇气和精神,这应该就是最具积极性的苍老的姿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1435588.html

上一篇:一颗电子的演义(原子版)
下一篇:等月亮
收藏 IP: 60.165.142.*| 热度|

5 杨正瓴 王安良 郑永军 王启云 孔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