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坪”地名的由来
相传,现在的马坪在元代时还是一座村庄,因村里龚姓居众,遂得名“龚家庄”。
元末明初,天下纷乱,民变四起,战乱频仍,此处沦为战地。元朝官军与义军经常激战于此,长期的兵燹浩劫,致使“龚家庄”居民或流离他乡,或死于战乱,这里也就鲜有人烟。
迨朱元璋定鼎天下,建立朱明政权,天下甫定。洪武初,朝廷为发展生产,使得人民休养生息,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自“湖广填四川”后,为填补湖广地区的人力不足,遂从江西移民至此,史称“江西填湖广”。这批移民中,落籍马坪的又以马姓居多,于是此处又得名“马家大湾”。
毗邻涢水的马家大湾,北通随州,南抵德安府,水陆两边,一时还成为应山县棉花,漕粮等大综物资派定兑运至汉口的转运站,从而诞生了府河六帮中著名的“马坪帮(亦作港帮)”。此时的马坪,商埠繁荣,“脚行”林立,马坪“拐子饭”也因此诞生,享誉涢水流域。
因集镇东西北三面有五山环绕,其势似五马伸头在坪畈食草,时人称之为“五马卧槽”,这五座山即现在的黄家山、大路坡、梅林山、石坝冈(亦作石巴冈)和军山了。久而久之,随着人口迁徙越来越多,马姓以不占居多数,又随时代迁变,“马家大湾”就被“马坪”一名替代,沿用至今了。
参考资料:
夏启忠搜集整理. 《马坪的由来》,《应山民间文学集》,应山县文化馆编,应山县文化馆1986年版。
张珊珊主编. 《鄂西北的交通设施》,郑州铁路局襄樊分局编纂,《汉丹铁路建筑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消失的马坪“宏发寺”
清代应山县西乡惠化乡(包括马坪)寺庙林立,载于同治县志的较大的寺庙就有十六座,其中“石井寺”、“八角庙”即位于马坪,故这片土地昔日也曾名“井子会”和“八角会”。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二十四日夜,颜木好友、时任随州知州的阎在邦因故勾留马坪,夜宿井子铺,有感而赋诗一首,题名《庚子八月念四日宿井子铺》:
井子何名铺,来时惜夜阑。
同栖有鸟雀,平对是峰峦。
草屋村灯远,茅原野烧残。
举头天际在,谁拟坐中观。
然而,大多数的庙宇并没有“石井寺”般的荣幸,其难登大雅之堂,欲载史志留名而不得,只能埋没民间乡坊,流传于百姓之口了。“三台寺”如此,“东岳庙”如此,“宏发寺”也是如此。
笔者首见关于“宏发寺”的记述,是载于《应山县志》(1990年版)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绘制的《应山县全图》,但仅一名称而已。然而笔者自幼听闻“宏发寺”与军山的“将军庙”黄昏灯火同明,晨起灯火同熄的传说,便记住了它。
直到祖母病卒,送葬至祖坟山窑塆山(亦作“阳关山”),伯父提及山下那篇空地曾有一座寺庙,即“宏发寺”址,才恍然大悟,原来它离我是如此近哪。既然“宏发寺”与军山的“将军庙”关联如此奇异,那么“宏发寺”的来源与“军山”的传说是否有关联呢。
果然找到答案。近读载录于《应山民间文学集》中一篇《将军山与随焬公主》的文章,谜团尽解。该文称“(孟将军自忖‘犬马识义,我又何惜自身’而拔剑自刎后)公主逃到河西娘娘庙,痛哭一场,整理跑散的头发后,跳落‘舍生崖’。后人为纪念随焬公主,在其出逃遗落头花的地方修建寺庙,取名‘红花寺’。”
原来是后人不忍悲情,又取意吉祥,将“红花寺”更名为“宏发寺”。只可惜建国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使其埋没于历史,近乎未曾存在过一般,鲜有人提起了。
参考资料:
夏启忠搜集整理. 《将军山与随焬公主》,见《应山民间文学集》,应山县文化馆编,应山县文化馆1986年版。
明王朝璲主修、颜木主纂. 《嘉靖应山县志》,明万历刻本。
应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应山县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版。
深没徐家河水库的马坪“双河寺”
一、明清时期的徐家河
考同治《应山县志》卷五《水》,有关县西水系有如下记述:
“西路水:由城至马坪港渡河者,二水皆自北而南,总汇平林市,过安陆为涢水入于汉;陈家河,距城四十里,自花山东南等处出,经孟畈店南流为双河寺河;双河寺河,距城四十里,又至龙泉镇,下与泥水河河流为官桥和河;官桥河,距城二十五里,又南流为本河,会浆陂河水,出徐家河,总汇马坪港河,过平林市,入安陆;浆陂河:距城五十里,自花山西南出,经张桥流为白鹤子河。白鹤子河:距城五十里,又经护罗山、聂家店、喻家花园流为本河,会合双河寺水,出徐家河,总汇马坪港,过平林市,入安陆;马坪港河,距城六十里,自随州经淅河南流为本河,又南流长岭冈,为徐家河;徐家河,距城四十里,过平林市,入安陆。”
可知,1959年修建“徐家河水库”之前,远至明清时期,除陆路之外,由马坪到应山有完整的水系连接。笔者也曾听闻村里老人讲述,翻过凤凰山,经柏林(原属长岭镇)过九里至应山非常便利,无需从长岭镇绕行。
徐世洲发表在《映山红》季刊上一篇题为《徐家河水话沧桑》的文章更为生动:
“说到徐家河,自然要说到徐姓人,据史书记载:“洪武初年由麻城徙居应山兄弟五人,一居县东十里河,次居县西雅里湾,三居长岭岗,四居徐家冲,五居聂店徐家大湾,互相距各数十里,同宗共祖之人。”可以看出,兄弟五人除老大住居十里河外,其余兄弟四人分别住居在徐家河上、中、下游。又据徐氏宗谱记载:“徐姓一支自麻城始迁应山,时在‘麻城过籍’后期,当地良田都分配给了先来应山落籍的其他姓氏,官府便将德安府以北至大洪山北麓以南的这段涢水水域分给了徐姓,并张贴文告公示百姓:‘上起洪山垭,下至府北门,九港十八汊,一百零八沟属徐姓所有。’先祖便将这条河叫徐家河。”
二、“徐家河水库”工程
据《应山县水利志》,为解决农业灌溉和防洪,1958年“徐家河水库”水利工程正式启动,因建徐家河水库需淹没大片地域,迁徙安置移民有2764户,10776人,部分安置在安陆、京山。
“对这些人虽然经过初步安置,离开了库区,但是因住房生产未作妥善安置,加之人地生疏有困难得不到解决,此后又有不少移民自行回迁,搭盖草棚栖身在水库边沿。本县1559户中527户两至三年内住房也未落实。他们或暂栖庙宇、或住牛棚,投亲靠友者则长期借住。移民安置费过低(1959年国家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户搬迁费10元,瓦房每间补助15元、草房8元、田地青苗费10元。实际每户各项所得仅百元左右。其时新建土木瓦房实需400至500元,故家境不宽裕者根本无力兴建住房。”
修建“徐家河水库”工程时,双河寺乡涌现一名水利模范典型,该书收有小传:
“汪光声:马坪区(时区是处于县与乡镇之间的一级行政机关,当时的马坪区管辖长岭镇、马坪镇、兴隆乡等)双河寺乡”和平生产队分支副书记。他在徐家河水库开挖渠道中肯学肯钻,苦干巧干,带领18人的一个爆破小组,创出一炮爆破22500方的高记录。工程指挥部表彰其为爆破标兵。”
三、淹没前的双河寺乡美景
据马坪新闻人走访了解:
“徐家河建坝之前,马坪就有一座古老的集镇和一座寺庙------双河寺。集镇内人口5000多人,为双河乡政府的所在地,也是该乡的文化政治中心,时任双河寺保长名叫董斌成。集镇有通往应山城区的一条公路,日本人和国民党都曾在此驻过军,也发生了几场战斗,历史上有名的云台观战斗就在这里。
当时,双河寺是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分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四条街道,生意十分兴隆,东边是杉树岗集市,是门桥湾、陈家畈、东湾的入口处;北门有个庵堂寺庙,供人们烧香化斋之用,寺庙分正殿、前殿、后殿,解放后,共产党在该寺庙办了所学校,分六个班级;只由于四条河流由此汇集,导致生意起落无常。这四条河分两主两支,都来自不同的四个方向。一条主河叫江皮河,这条河是从兴隆聂店顺流向西而下;另一条主河是程家河,这条河是从关庙的龙泉自东到这里汇集;再有一条叫泗河,这条河是一条支流河,从长岭云台观方向汇集江皮河主流;还有一条叫磙子河,这条河也是一条支流河,是从肖家店与陈家河汇集。由于这里位置低洼,一遇大雨洪水横流,双河寺庙和集镇被淹没,居民遭受涝灾之苦,双河寺庙香客阻断,香火不济,人们只有另寻高香。河流以下的长岭冈、平林市、安陆等地也将遭洪涝灾害,人们纷纷背景离乡、流离失所。
直到1958年9月,水库大坝动工兴建,1959年开始蓄水。由于水库大坝建在长岭,以徐姓居多,则取名徐家河水库。随着水位的上涨,全市的马坪、长岭、关庙、城郊四个乡镇,51个村,467个组,85000多人耕地被淹没,库区面积7000公顷,马坪镇的龟山、洪桥、桃园、狮子、九里、新河口、峰山、花园等八个村的大部分农田和山林浸泡在水中。双河寺庙、双河集镇、江平河、程家河、泗河、磙子河也永远沉于水底,成为了水晶宫,至此,一直流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据老人们说,这水晶宫的地方就在筲箕湾,是徐家河水面最宽的地方,岸上五个小岛像大佛的五个手指头,伸向水中,保护着水里的水晶宫,又名“佛手岛”。
资料来源:
1. 清周祜修,陈联壁纂.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康熙应山县志、同治应山县志》(影印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2. 徐世洲. 《徐家河水话沧桑》,见“湖北徐家河旅游度假区官网”、“徐家河天地”栏目引《映山红》文学季刊2012年春季号。
3. 本志编辑组编. 《应山县水利志》,内部刊行1985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