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疾病归属
1.中医病名:根据其皮疹表现,最接近手足口病的中医病名是“疫疹”(见余师愚《疫疹一得》),但由于古代无明确论述,还是按通行的西医病名较好。
2.疾病归类:目前,有人将手足口病归属于风温、湿温、时疫、疫疹、口疮、口疳、温毒、斑疹、火毒、疫毒等病范畴。以上观点各有偏重,鉴于中医理论形成时间较长、医家意见不一等原因,长期缺乏规范化和“共识”研究,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与现代传染病学接轨,我们倾向于将其列于疫疹(病毒性出疹性疾病)范畴。
二、病邪性质
关于病邪性质的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古代医家的描述,提出了“时疫致病说”、“温毒致病说”、“湿温致病”、“风热致病说”。二是根据现代传染病学观点,将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发病季节以春夏之交开始到夏秋之交结束,即使在发病季节,连绵阴雨则收住病人猛增,晴朗数日则病人稀少的特征,可以将病邪性质定为湿热。临床调查结果提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患儿可分为湿大于热型(63.8%)、热大于湿型(24.2%)和温热型(12.2%);另一证候调查中,表证期患者的风热证素频数4986,证素频数/总频数(%)49.58;湿热证素频数3633,证素频数/总频数(%)36.12;29位专家的问卷调查(多项选择)手足口病的病邪性质,选择温热的占62.1%,湿热占62.1%,热毒占44.8%,戾气占17.2%。
根据以上研究,考虑病邪性质为温热夹湿:(1)虽然从肠道病毒的特性和手足口病的发病季节看,手足口病的病邪性质与湿温致病说相近,但根据三个临床调查结果显示,仍然存在不夹湿的温热属性;虽然在外感病体系里,传染与不传染存在重大差异,但那只是体现的预防领域内,现代医学对此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而在传染病的中医药治疗上,能够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依据是病邪性质,这也是“戾气学说”在中医药体系里缺乏应有地位的原因。
三、感邪途径
根据肠道病毒的特点,手足口病的感邪门户符合口鼻而入。但是,温病学家常称:伤寒是感受寒邪,外邪经皮毛而入,邪袭太阳膀胱经是“温病学”希望自立门户的说法,实际上伤寒和温病都是研究外感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而且以流感为起点),不同的是两者选择了不同的辨证模型而已:皮毛外感强调的是两者共有的邪袭卫表的临床表现,口鼻而入强调的是上呼吸道的临床表现。
四、传变规律
1.皮疹的病位问题:目前存在着两派意见:一是“邪犯气营,内病外发”,认为皮疹是温邪经口鼻而入,客蕴肺脾,波及气分、营分,外发肌肤而成;二是“风热夹湿,蕴于肌表”,认为热毒郁而为疹,湿气聚而成疱。
本共识拟明确把皮疹归为“表证”范畴。其理由有三:①皮疹发病在早,在风疹、麻疹、水痘等岀疹性病毒性疾病里,许多患者甚至没有疹前期,仅仅以皮疹为首发;②只有皮疹继发肺部感染等(即内传脏腑)才是病情加重的标志,否则均可“表解而癒”;③皮疹的病位在表(皮肤、黏膜);④古人称“疹为太阴风热”,说明丘疹与风热侵袭手太阴肺经有关,而疱疹则为湿热侵袭足太阴脾经,皮疹的病机可理解为腠理开合失利,络脉受损,是“新感入络”的表现。
“邪犯气营,内病外发”的不足之处在于:①对于以皮疹为首发的患者不好解释(因为病位在表,病程在早),如果说手足口病属于“伏气温病”不符合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征;②内传脏腑是疾病由表入里的基本特征,只有皮疹而无内传脏腑的相应表现,是可以通过“表解而癒”的,但不能说是邪犯气营;③《内经》虽然没有“新感入络”的概念,但有一系列相应描述(参见《络病学》)。
2.不传、顺传、逆传:手足口病皮疹的病位在表,那么普通型患者的自然转归属于“表解而癒”的“不传”。内传脏腑的概念应该约定为:①顺传和逆传都属于内传脏腑的范围;②顺传指温邪由经脉内传所属脏腑,即手太阴肺经内传肺脏(大肠),足太阴脾经内传脾脏(胃);③逆传指温邪逆五脏相生的顺序传变(肺金→脾土→心火→肝木),而按五脏相生的顺序传变则应该是脾土→肺金→肾水→肝木。
顺传徐缓,逆传迅猛:根据对2024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生内传脏腑的患者,以顺传肺脾者缓和而平稳,病情虽然超过一周,但易于控制,常无大碍;逆传心肝者,部分患儿病势迅猛,三天之内由表及里,并出现坏证,甚至死亡。
五脏皆有危候,此疾重在心肺:国家CDC总结了2010年635例死亡患儿的临床表现,死亡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衰、呼衰、循环衰竭等,但根据中医理论,基本上可以概括在心阳亡脱、肺气衰竭的病机之内。
3.“逆传心肝”的现代涵义:一是神经系统病变的概括,我们在2024例手足口病患者中发现412例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其中肢体抖动占99.03%,易惊和惊跳占70.14%,精神差或疲乏占68.69%,在危重症中颈项强直、双目上视、角弓反张、抽搐等8例,占80%,软瘫7例,占70%,嗜睡、神昏1例,占10%。
二是心肺功能衰竭的表现,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继而出现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4.“肤表-经脉-脏腑”的传变假说(图1):在《内经》里,外感病有多种传变模式,根据以上研究,手足口病的“肌表-经脉-脏腑”传变假说可以浓缩为“温邪外感,首犯太阴,顺传脾肺,逆传心肝”等十六字表述,包括“不传、顺传、逆传”等三种传变模式,而且根据病程可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坏证期、恢复期,各期通过证素分析提炼出主要病机、次要病机,以便确立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再根据“理法方药”原则采取相应的“主方加减”论治策略。
五、辨证模式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中EV71感染的临床分期,采用分期辨证模式如下:
1.表证期:相当于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2.里证期:相当于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病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3.坏证期:相当于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和衰竭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进一步发展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4.恢复期:等同于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六、病机特点
1.表证期
(1)病位:为邪在肌表(含经脉、络脉),表现为病情较轻,症状较少。皮疹可理解为腠理开合失利,络脉受损。
(2)主要病机:温邪(夹湿)犯表,络脉受损。
(3)次要病机:正气亏虚。
2.里证期
(1)病位:为邪传脏腑(含肺、脾、肝),表里同病,表现为病情较重,肝风内动(“邪盛、正虚、气乱、风起”)。
(2)主要病机:热陷肺脾,气机逆乱,引动肝风。
(3)次要病机:表邪尚在,正气受损。
3.坏证期
(1)病位:为热深厥重,疫毒内陷(含心、肝、肺),表现为病情危重,瞬息即变。
(2)主要病机:邪毒炽盛,热扰心神,心阳虚衰,肺气欲脱。
(3)次要病机:气机逆乱,阴液亏损。
4.恢复期
(1)病位:邪去正伤,脏腑受损(含肺、脾、肝、肾)。
(2)主要病机:肺脾气损、肝肾阴亏。
(3)次要病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