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如何构思《医学思想通史:从轴心时代到科学时代》?
显然,这是一部书描述古代医学发展到现代医学的历程,二者根本差别的书,是一部有关医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理性看待中西医之争的书,也是一部探讨现代医学高歌猛进之时,经验医学如何破茧的书。通过考察从轴心医学到科学时代,即古代医学到现代医学的思想观念、历史变迁,来看看时代、科技和文明发展而变迁的历史。那么,具体内容如何?
第一章“洪荒之旅”。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演进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突破都推动着文明向更高维度跃迁。当我们以多维视角审视人类、语言、文字、文化、医学的起源时,会发现这些要素如同五线谱上的音符,共同谱写着智慧生命从蒙昧走向理性的史诗。这种生物-文化协同进化模式,使人类成为首个突破“进化不可逆点”的物种——文化积累速率(约每千年3%复合增长)首次超越基因进化速率(每千年0.01%)。正是这种独特的双重继承系统,使文明基因在四维时空(三维空间+文化记忆)中实现指数级传播。从早期人类围绕火堆的简单交流,到青铜时代礼器承载的复杂象征体系,这一演变揭示了人类如何通过技术、符号和仪式逐步构建起独特的文明形态。从火堆到青铜礼器的跨越,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进步,更是人类将经验、信仰和权力编码为可持续传承的文化系统的伟大实验。初步分为五节:“直立行走:文明基因的觉醒”,“语言革命:意识之光的绽放”,“文字创生:时空界限的超越”,“文化范式:意义之网的编织”,“医学演进:生命认知的深化”。
第二章“轴心文明”。新石器后期,当新月沃地的先民第一次将野生小麦的种子埋入松软的泥土时,农业革命让人类开启了最宏大的认知实验。农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智识阶层的诞生,为轴心文明提供了人力、财力,人类来到了理性大爆发的轴心时代。初步分为六节:“农业革命:智识阶层的诞生”,“轴心时代:‘形上’与‘形下’的取向”,“理性之光:自然哲学的错杂”,“经验传承:个体技艺的演化”,“思维特征:地域文化的智慧”,“双重性遗产:解放与禁锢”。
第三章“古代医学”。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当今学界多将数理传统下的天文学革命视为理解科学革命的主要路径。事实上,近代医学革命的萌芽和演变是“解读”科学革命的另一条路径。就当代而言,具备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链条且广泛应用的中医学,恰好是研究古代医学的绝佳标本,且笔者具有40多年的从业经历,深刻体会到传统医学的现实际遇与发展瓶颈,及其发生学方面的局限性。初步分为五节:“文化差异:五花八门的古代医学”,“官方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模式”,“墨家势弱:逻辑与实证基因的缺失”,“意象思维:数学化的障碍”,“经验获取:技术工具的物理局限”。
第四章“历史惯性”。时间来到了夹在两个文明高峰之间的中世纪,如何看待这一历史时期?过去把它说的一无是处,后来又发现它功不可没:经历了轴心时代的强弩之末,燃亮了科学时代的万丈火焰。如上所述,轴心医学的局限性深深地隐藏着它的发生学基底上,这一事实又投射在它的历史动力学之中。为什么现代医学突飞猛进,传统医学却步履艰难?也一定存在现实而复杂的互动关系。遗憾的是,对于中国医学而言,中世纪延伸的太远太久,它毕竟是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是错过医学革命的遗憾。初步分为六节:“中世纪:古代医学后继乏力”,“历史镜鉴:医学发展速率的曲线图”,“尊古崇经:权威在传承中的得失”,“隔靴搔痒:黑箱理论的遗憾”,“两个循环圈:理论与经验脱节”,“古代医学:为何不能产生基础医学体系”。
第五章“医学革命”。当今,学界多将数理传统下的天文学革命视为理解科学革命的主要路径,而医学革命更是“解读”科学革命的新路径。尽管医学革命的概念、起源、爆发、完成、意义,以及与近代科学兴起的关系,是医学思想史需要梳理的主要内容,但历史事件更加直观和生动,能够以时间轴为特征凸显“医学革命”内在逻辑。初步分为七节:“砸开锁链:批判性思维崛起”,“还原论:分析方法的诞生”,“‘道’‘器’关系:解剖学革命破局”,“物质基础:医药化学学派登场”,“心血运行论:实验生理学面世”,“病理学:从器官到细胞的损伤”,“病原学:显微镜下的‘小动物’”,“发现维生素:从营养素到生命化学”。
第六章“基础医学”。“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显著差异,体现在它们的知识体系上,尤其是理论基础的不同。为什么现代医学有了分门别类的基础医学,而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却隐藏在它的哲学体系中?这是医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历史实践所决定的。但是,基础医学体系包括哪些核心学科?这是由它的内涵所决定的,基础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机制以及防治原理,即揭示生命本质和疾病规律,是医学创新的源头,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支撑。其发展直接推动临床诊断、药物研发和精准医疗的进步,核心学科通常包括以下九节:“人体构造: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功能: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疾病机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正邪关系:微生物、寄生虫学与免疫学”“药学基础: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遗传规律:遗传与分子医学”“前沿交叉:生物信息学、系统医学与神经科学”,“医药技术:生物学实验方法”。
第七章“临床医学”。临床即“亲临病床”之意,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因此,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学科。16世纪以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逐渐发展成两个独立学科,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为现代临床医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教育体系里,临床医学属于医学下属的一级学科,以下又分为17个二级学科,分别是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等。初步分为六节:“经验+哲理:早期的临床医学特征”,“疾病本体:科学定位与临床分科”,“话语体系变更:福柯说成是《临床医学的诞生》”,“双向驱动:临床需求与基础研究”,“循证医学:专家经验与证据”,“精准医学:基因层面的个体化医疗”。
第八章“互动效应”。本书以“手术史”为例,来展示人类医学进化过程中,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互动效应。事实上,我国在5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开颅手术,1500年前的女性也做过剖腹产,但真正安全、高效的技术突围却发生在近200年以来的历史之中。这就因为,以实证为前提的基础医学与以临床难题为导向的技术进步,它们的双向赋才能而形成组合拳,推动临床医学的突飞猛进,才能在针与线之间感触医学高速发展的时代脉搏。初步分为八节:“技术革新:与文化进步的相关性”,“早期神话:古代外科是否失传”,“医学认知:技术文化与古代手术”,“解剖与生理学革命:手术学的第一道门坎”,“麻醉学诞生:手术学的第二道门坎”,“止血与输血:手术学的第三道门坎”,“无菌术与抗感染:手术学的第四道门坎”,“心脏外科:临床医学进步的史诗”。
第九章“预防医学”。数学化是预防医学走向科学化、精准化和可操作化的关键起点。数学为预防医学提供了量化分析工具,使其从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并在疾病预测、风险评估、干预策略优化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因此,数学化使预防医学从模糊的经验判断转变为可量化、可验证、可复制的科学体系。未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跨学科融合,数学将进一步推动预防医学向“预测-预防-个性化”的范式升级。初步分为五节:“古人智慧:经验时代的预防医学”,“数学化:预防医学的新生”,“双向赋能: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的互动”,“预防基础: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走向未来:群体化与个体化的融合”。
第十章“中西融合”。民族智慧的碰撞和交融,是医学进步的桥梁。东西方医学交流一直存在,但明末以来的“中心汇通”延宕至今,仍然扑朔迷离。作为经历过医学革命的西方医学,与一脉相承的中国医学,二者如何定位,如何协同,如何融合,仍然考验着当代中医人智慧和理性。也许,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是空间的而更是时间的,是古今两大医学范式之间沟通与交融,一切要水到才能渠成,量变产生质变。初步分为九节:“西学东渐:从明末到清末”,“伍连德登场:预防医学的挑战”,“取舍两难: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麻黄碱面世:中药药理学突围”,“诊疗标准化:从阎锡山至今的突围”,“特色论:回归的悖论”,“国际化征程:中医药热背后的思索”,“现代化瓶颈:规范化与客观化”“临床模式:辨病与辨证剖析”。
四
选择传染病学作为专科思想史的代表作,有以下原因:(未完待续)
1/1 | 鎬昏:6 | 棣栭〉 | 涓婁竴椤� | 涓嬩竴椤� | 鏈〉 | 璺宠浆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8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