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强调学科建设重于医院排名,创始人高解春详解中国医院排行榜的变与不变

已有 67 次阅读 2024-11-18 11:40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健康界 2024年11月17日 21:46 北京

2024年11月16日,由全国近6000名国内著名同行专家参与评选的复旦版《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复旦版《2023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在上海市发布。

揭榜之际,排行榜创始人、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接受专访,详解医院排行榜的发展与创新。

引导医院做好学科建设,不用过于在乎名次之争

笔者:与往年相比,今年中国医院排行榜有哪些变化?这体现了您什么样的理念?

高解春: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从2010年开始评比,至今已15年。专科从最初的18个发展到45个,今年的评选在专科数量上没有变化。

今年榜单变化较大的部分是医院排名方式。以前,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按分数将医院排出1—100名;今年,我们将全国前100家医院分成五档,不再具体排名

1到20名变为A++++,

21到40名为A+++,

41到60名为A++,

61到80名为A+,

81到100名为A。

医院排名先后按行政大区编码(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排列;同等级排名不分先后,院名笔画少为先。

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目的是为了让医院更关注专科,避免内卷,符合国家对公立医院提升临床专科能力的要求。从关注医院建设,到注重学科建设,这是国家动态要求的最新进步表现,也是顺应国际潮流。中国医院排行榜从诞生起,就一直强调学科建设,而不是医院排名。

分区综合今年也暂不排名,但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排名依旧,这源于保持学科建设标杆、给老百姓参考等初衷,也解决了医院排名分数很难客观反映真实情况的问题。

今年榜单变化的理念在于,大家要做的是认真做好学科建设,不用过于在乎医院名次之间的分毫之争。

今年评委专家库总人数从去年的5655人增加至5909人,共向5909名专家发出邀评函,收到有效回执从去年的3782份增加到3840份,有效回复率65.0%(去年66.9%)。继续领先于「排行榜评选常态化」已有34年历史的美国最佳医院评选33.5%的专家有效回复率。

2024年起,执行「每位专家只参加一个专业的评审」, 专家库里总共有165位专家具备2个或2个以上评委资格(如有专家既是儿内专业的评委,也是罕见病专业的评委,本年度只能参加一个专业的评审)。4月底,评审办公室向上述165位具有多专业评委资格专家发送征求意见函,其中126位专家回复其选择,并参加了评审。此过程,客观上减少了至少126张有效回执,占评委总人数2%以上。这也是今年有效回复率略低于去年的主要原因。

2010年复旦版全国医院排行榜首次发布时,专家库人数仅807人(回复率44.2%),入围医院50家,只有27个专科(前5名)榜上有名。虽然队伍壮大了,规模也大了,但依然按惯例,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会每年接受新专家的评审资格申请,更新专家库;2021年起,已不再向连续两年未参评的评委发出评审邀请,名额由新入专家替代。

笔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医院排行榜与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同与不同?

高解春:两者意义不同,我们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没有很大关系,「国考」主要针对的是医院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始终在推动医院提升临床专科能力,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一直做的是专科声誉排行,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做的是专科科技量值排名,都以专科为对象。

国家卫生健康委即将开展小「国考」(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每年10个专科,四年一轮回。我们今年的改变符合国家专科能力提升要求,引导医院关注专科声誉和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评估上有优势,可以调取到病案首页等数据,可量化,但我们做得早且有权威性,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学科发展。总之,各自都有优缺点。

笔者由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2023年度医学科研竞争力分析报告」显示,发展好的区级医院已超过了1/3的市级医院。另一方面,2023年度市级医院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虽然有所升高,但发明专利授权方面的进步更显著,您认为这样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也会体现吗?

高解春:这涉及区级、市级医院的成果转化等问题,它们本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评估医院不能单看科技竞争力,目前有些评估过于侧重以科研成果产出为指标,我对此有不同看法。评估有多种维度,比如STEM聚焦科技影响力,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注重临床声誉,「小国考」侧重专科能力量化指标,都是针对医院的评价,只是角度不同。

我常跟医院说,不必评判哪种评估方法是绝对好的,关键要看自身情况。如果医院在各方面都没优势,那才是问题,医院需要做的是通过不同维度了解自身强弱。多些评估指标对医院是好事,能全面认识自己。

所以,希望社会和政府对各类医院排行榜能客观看待,既别过度夸大其作用,也别一味贬低,要以宽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这样才有助于医院更好发展。

双中心建设成效,如何反映在医院排行榜中?

笔者您如何看待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未能充分理解临床专科的内涵,把学科与专科的概念混淆?

高解春:专科与学科不存在概念混淆,两者是一体两面。当我们讲学科的时候,重点强调的是学科方向、基地建设、科研能力、技术队伍、成果转化;当我们讲专科的时候,我们可能要讲医疗资源配置、医疗行为规范、疑难技术能力的提高、队伍建设等。实际上,这两个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也是一个完整的专科。一个完整的学科或专科需要两者结合,并且往往学科里也有专科。比如说消化,按照学科分类消化是一个学科,在临床专科分类代码表里面,消化内科又是一个专科。

我反复强调的是,学科建设也要强调医疗质量安全,不可能一个学科做得很好,但是医疗安全放任不管。反过来,专科也要有学科的方向和一定的科研基础,尤其是对那些大学附属医院和研究型医院来说,学科建设是不可偏颇的,当然专科能力也需要。对不同医院,学科建设和专科能力建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二级以上医院都应该搞学科建设。

笔者当前,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不断推进,这对于头部医院在排行榜中的表现是否产生影响?

高解春:随着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不断推进建设,其对头部医院在各类排行榜中的表现产生了不同影响。

国家医学中心通常能在排行榜中位居前列,比如排在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的医院组合构成了国家医学中心,它们自身实力强劲,可以说是强中之强,其发展与在排行榜中的优异表现是相辅相成的。

而区域医疗中心则有所不同。区域医疗中心往往并非所在区域内该学科最强的存在,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因为该区域在这个学科方面存在大量病人流失的情况,为了弥补短板才成立了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模式更多是借助国家医学中心的力量,就像是大手牵小手,由国家医学中心帮扶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来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以此提升该学科在当地的影响力。整体而言,它们距离国家医学中心以及在复旦排行榜中的第一梯队仍存在较大差距。当然,经过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有很多医院在大医院的帮扶下,相关学科水平确实会有所提高。

笔者您带领团队在为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顶尖学科评估项目」 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的相关指标,要求顶尖医院必须完成高影响因子的科研产出。您认为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如何设计,标杆医院又存在哪些共性或个性特征?

高解春:IIT很重要,我国创新能力弱主要是因为IIT项目开展太少,IIT是临床创新的源泉。

每个医生都要观察自己所在领域临床中有哪些突破,哪些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正在进入临床,自己要多做临床研究。这样才能使中国医院的临床创新能力有大的提升。

推行MDT,绝不能切割原有学科的学术格局

笔者在中国医院排行榜的评价遴选中,是如何体现推动医疗机构打破传统学科和科室壁垒,构建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的多学科融合型临床专科的?

高解春: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融合被视为是学科群建设,是为了给病人组织多学科诊疗,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但是这并不打破原有学科框架,在学术上仍然是各自分开的。比如说,如果心内科和心外科联合起来给病人看病,但不要把心内和心外融合在一起,那以后专科医生都成了全科医生,这样是不对的。

笔者当前,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从细分专业走向资源整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成为一种趋势。评价体系是否会受到这一趋势影响?

高解春: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进行多学科诊疗以及多学科整合等举措都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因此切割原有学科的学术格局,这一点是我反复强调的。

医院的临床学科是一个有着自身组织架构的完整体系,它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其相对稳定的状态都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过,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我们可以把若干个相关学科整合起来,协同为一个病人提供服务,这只是为了优化方便病人的就医流程。

但即便如此,对于病人所就诊的科室依然要有清晰的界定,尤其是在专科医院里,更要强调专科的划分,如今亚专科的进一步细分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当然,在基层医疗当中,采取全科室综合服务的方向也是合理的。

头部医院的特点在于,主要侧重于学科建设以及专科能力的提升,这两者必须并重,要以病人为中心,以解决病人的疑难问题作为导向,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

此外,适当的学科评估也是推动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小国考」的出现,相信各个医院会更加关注临床专科能力的提升,从而促使医疗服务水平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60553.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346):家长会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